明清闭关锁国,其实有一定道理

众所周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唯一一个原种、原文化(语言、文字、信仰等)保留至今的国家。无论是古埃、古巴比伦还是古印度人,创造昔日文明的种族已经永远的在地球上消失。(许多人提到汉族人并非华夏人,但要注意中华文明始终在以主体身份对外进行融合,其余三大文明则是连同基因彻底消失)

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民族也面临过空前的危机,很多人看来,这是列强船坚炮利所致,而作为火药发明国的中国,则由于闭关锁国,最终导致落后与时代,在现代科技的滚滚洪流中,险些湮没。

明代自成祖开始海禁,清代自康熙开始部分海禁,雍正一朝则全面海禁直至1840年。包括历史课本在内,很多人认为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族为了自身利益,惧怕外来先进火器和思想的渗透,为了方便统治,所以才实施了闭关锁国。

但事实上,小编这里的希望能够与各位共同设想一下,当年康熙皇帝自身会说英语,精通算数和西方的天文历法,比他大11岁的牛顿的事情他也听说了一些,甚至西方的先进之处。设身处地的思考,如果诸位是康熙皇帝,难道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自己的后人或者会被洋人们踩到脑袋上(何况当时已经隐隐有这种迹象)?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明清两朝禁海的第一大苦衷,皇室自身可能并不想闭关锁国,而是汉族文人士大夫对自己文化的过分自信导致的。康熙中年时有一次得疟疾,太医院无论如何都治不好,西洋传教士献上一种叫“奎宁(金鸡纳霜)”的药,太医院和群臣纷纷反对,认为堂堂中华帝国的皇帝使用洋鬼子的药成何体统。康熙不顾反对,执意要尝试。这也就是文治武功到了巅峰的康熙,如果换成别的皇帝,可能就要遵从祖制了。

康熙晚年让人翻译了法国版本的《人体解剖学》,结果迫于士大夫的压力,只能留在宫中自己看---而非外界传言,好东西自己留着。就算是今天,一些“神功”、“神药”能够流行,网络上甚至争论不休,难道真有那么多人相信“隔山打牛”?其本质还在于,一些以古典中医行医者和气功为生者在维护自身利益。

康熙早年曾经驳斥佛教“虚空”说,结果最终在众人的压力下放弃了。

康熙晚年,派人调查南方贩卖人口的事情,结果派去的人回报“汉臣说我不好”,究其原因,买卖丫鬟这种事情在我华夏大地上几千年,岂能说改就改。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有关裹脚的事,清朝入关初期严禁裹脚,后来大家也都裹脚了。事实证明,清朝权力最大的皇帝在各种文化面前全都败下阵来。

皇室虽然有调度天下的权力,然而毕竟还是依附在整个社会上的,尤其是清朝还是少数民族统治,更要看社会文化和士大夫的脸色。或许满族人灭掉明朝和李自成没有多少人反对,如果想要改变一样当地的习俗,却很容易招来灭顶之灾。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明还是清,闭关锁国并不见得都是皇帝本身的意思,而是整个社会自大文化造成的。

当然,第二个苦衷是来自海盗以及外患。无论是明朝的倭寇还是清初的施琅,如果不实施海禁,这些武装很容易以战养战,在军事上成为巨大威胁。然而明朝后期倭寇平息后开了海,康熙晚年也开了海,所以这都不是根本。

第三点,确实是来自西方文化的入侵,然而这却并不见得是因为西方先进文化能够启迪民智导致恐惧而闭关,恰恰相反的是,当时的欧洲自身还处在宗教改革的激烈时期,与康熙皇帝同时期的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在著作中多次表达出对中国社会的羡慕之情,因为当时的欧洲和中东都是宗教社会,恰恰相反,中国却是一个世俗化社会。

如果我们在网络上搜索“闭关锁国”四个字,就会发现,罗马教廷与中华传统文明在明清时代发生过几次礼仪之争,即使我们用今天的视野去看过去:欧洲自己都在试图摆脱落后的天主教而实施清教改革,中国为何不能敬而远之?

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清两朝的早期统治者在制定闭关锁国计划的时候,反而是一种洞察先机的做法。我们看同一时期的整个世界,吕宋岛(菲律宾)、南非等早期被西班牙殖民过的地方已经被同化成天主教国家,与天主教教义极其类似的伊斯兰教则沿着印度洋和东南亚,将这些地区全部同化。西方文明真正算得上可以启迪人类,还得算是拿破仑崛起后,改掉了欧洲人的落后,天主教彻底衰败,欧洲人不再依靠火器用愚昧去欺骗世人了。

两教教义中,异教徒不得通婚、鼓励生育和传教、子女必须皈依,依据这个趋势,如果当初不进行锁国,后果难道是我们可以设想的?(文系编者大胆假设随后仔细求证而来,求证过程不严谨之处望大家包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