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和秦始皇矛盾重重,为何还被选为继承人,答案很简单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北征匈奴、南伐百越、修筑长城、修驰道、建宫殿和骊山陵工程等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整个秦帝国始终处于高速旋转状态,百姓负担不断加重。期间也有大臣进谏,但是,晚年秦始皇越来越大的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到后来没人敢提出意见了。

焚书坑儒发生后,始皇的长子扶苏,向始皇规劝道:“天下初定,远方百姓的向心力尚且不够,诸生都是口诵孔子的门徒,吾皇降以重罪,恐怕会使齐、楚间的百姓更为不安呢!希望皇上明察。”还在焚书坑儒事件余怒中的秦始皇,当然无法平和的接受扶苏进谏,他干脆让扶苏离自己远一点,于是下令扶苏到边疆去监督蒙恬的北征军团。

以前,因为秦帝国各项政策的推动,秦始皇父子间经常在政见上的矛盾重重,焚书坑儒事件,父子更爆发了台面上的争执。那么公子扶苏和秦始皇矛盾重重,为何还被选为秦始皇的继承人呢?又是如何在秦始皇最后时刻被指定为继承人的呢?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他的母亲是郑国人,因为喜欢唱一首叫《山有扶苏》的歌,所以秦始皇就为他们的儿子取名叫扶苏了。“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词,这也表现出秦始皇对扶苏的一种期望。“立储以嫡,无嫡立长”,是从商朝和周朝起,通行了上千年的礼法准则。秦始皇生前为加强集权,未立皇后,自然没有嫡子,因此作为庶长子的扶苏,按照这个道理是皇位当然的第一继承人。

而且,扶苏的个性颇像年轻时代的秦始皇,倔强、果敢、开朗又富宽容心,有政治远见。事实上,扶苏出任督军后,也立下赫赫军功,受到边疆百姓的推崇和爱戴。

始皇36年,即坑儒事件的第二年,齐地东部便传出天上掉下陨石,刻有“始皇死而天下分”的传言。这可能是地方的反对派势力探知秦始皇的健康恶化后,制造出的谣言。同年秋天,在华山山麓附近,也出现一块刻有“今年,祖龙将死”文字的玉璧。秦始皇的健康情形,已成了百姓公开讨论的问题,全国各地的反对力量,频频将此作为制造不安的题材。

始皇37年,为平抚原齐国楚国方向日益不稳的危机,并向全民显示皇上身体健康,秦始皇决定做即位来最长途的巡视。其实秦始皇的健康已相当的差,即位以来长年辛勤的工作,使他身心均面临崩溃,尤其是秦国统一后,要推动的一系列的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改革,他往往是废寝忘食的工作。《史记》上便记载有:“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始皇每天必须批示的奏章,重达一百二十公斤,当时纸未发明,公文都刻于竹简上,一百二十公斤的竹简大约有一个人的高度,要由壮士们抬入宫中,而且,秦始皇自我要求及其严格,不批示完则不休息,可见秦始皇工作的辛苦程度。巡视天下决定做出后,虽然近臣一再劝阻,但是固执的秦始皇,仍坚持进行,为帝国的安定做最后的努力。

这次巡视主要是着重解决各地问题,带有大批官僚人员、医疗人员、侍从宦官、祭祀及观测天象的方士,护卫兵力更多,巡视队伍的阵容空前庞大。

巡视队伍在寒冷的11月动身,由咸阳直奔湖北云梦、安徽的海渚,到达江苏的丹阳,深入浙江钱塘和会稽。阴湿、寒冷的气候加上水土不服、车马劳顿,加重秦始皇身体的恶化程度。巡视队伍由浙江再北上江苏,到了第二年春末夏初的时候,巡视队伍进入山东省的齐地,这时候秦始皇的健康程度已经相当恶化。《史记》记载:“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见此情况,巡视的队伍准备尽快返回咸阳,然而,在进入河北省沙丘地区时,秦始皇去世了。

晚年的秦始皇似乎领悟到,自己征战多年,好杀戮,动用了太多的人力劳力财力,百姓早对现行政策深恶痛绝,他知道天下需要进行休养生息,帝国政策需要调整改变。只有长子扶苏继承大统,才可能矫正这些错误。在最后危机时刻,孤独的秦始皇,脑子中惟一信得过的仍是扶苏。由于扶苏是现行政策的主要反对者,因此秦始皇先前也没将这事和丞相李斯商量,临终前,只得将遗言书状、军队调动令及玉玺,交给随侍在侧的宦官赵高。并且,下令被派往北方监军的扶苏,立刻将军务委托蒙恬,返回咸阳主持丧事。换句话说,此时,秦始皇已指定扶苏为自己的继承人了。

基于这些原因,始皇帝选定扶苏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并用心良苦的做了诸多安排,然而,他机关算尽,无法预料到事情的发展,最后结果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无数的偶然结合成必然,让他毕生的努力付诸东流。秦始皇最终没在死前确立太子,他总以为自己会长生不死,过分的相信自己,相信周边的大臣,相信了宦官赵高,这个想法害了他,也害了公子扶苏,害了整个秦帝国。

对于本文所述历史,您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评论,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参考书籍:《史记》《资治通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