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康熙的大智慧,先谋而后动,终造就“千古一帝”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智擒鳌拜。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十六岁的时候就除掉了清朝第一大患鳌拜。康熙亲政之后,大力的整顿朝纲,奖励生产,惩治贪腐,使立国不久的清王朝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当清王朝在康熙的统治下渐渐走向正轨的时候,三藩又成了清王朝发展的一大阻碍,不仅仅是阻碍更是隐藏在身上的毒瘤,这也使得康熙逐渐的感到三藩的存在是对清王朝的一种威胁。本身这三藩都是前明投降的将领,一个是平西王吴三桂,据守云南贵州两省;一个是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另一个就是靖南王耿精忠,耿精忠继承了祖父的王位而镇守福建。这三藩之中当属吴三桂的实力最强。吴三桂自当上平西王之后,军队十分骄横,他在云贵两省不仅有独立的军队,在用人上面也是大权在握,可以自行委任官吏,称之为“西选”。

吴三桂—影视形象未雨绸缪的少年康熙,早已下定决心撤除三藩。

康熙在年少时就对三藩对清王朝的傲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自己亲政之后就下定了撤藩的决心。在剪除鳌拜之后,康熙帝渐渐的成熟了起来。这也使得三藩对未来清王朝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威胁,康熙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撤除三藩。公元1673年,在康熙皇帝二十岁的时候,迎来了撤藩的机会。平南王尚可喜上书朝廷,请求归老辽东,由长子尚之信承袭平南王的爵位。这对康熙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谓是天赐良机,康熙帝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何不顺水推舟。

康熙未雨绸缪,在公开撤藩之前,他必须要统一朝廷上大臣的意见。这朝堂之上自然就分成了两派,一个主张撤藩派,一个主张不撤藩派。同意撤藩的主要认为吴三桂等人拥兵自重,对清王朝的统治造成了威胁。不同意撤藩的主要认为吴三桂等人兵精粮足,南方蛮夷是因为吴三桂的镇守而顺服的,一但撤藩,南方不稳,蛮夷作乱;而大清又刚立国不久,国基不稳,这样大费周章,又劳民伤财。大臣们对撤不撤藩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康熙帝对于这么复杂的局面,深知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统一大家思想的。他对大臣说道:“今日撤藩是反,不撤藩也是反,不如先撤。我今日撤藩是为天下社稷,我的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朕意已决。”康熙的一番话下定了朝廷撤藩的决心。这时康熙又说道:“撤藩之意已决,撤藩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先由吏部、户部、兵部拿出初步的计划方案出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三藩王爷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康熙经过认真的分析,认为三藩中为首的就是吴三桂,必须把主要精力对付吴三桂。对吴三桂绝没有可以妥协议和的机会,必须要坚决打击。而对于另外两个藩王和反叛者则大开招抚之门,只要肯归顺朝廷,则既往不咎。

1678年67岁高龄的吴三桂在湖南衡阳建都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大封跟随自己的将领。而时人谢四新作诗一首来讥讽吴三桂。诗曰: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

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

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康熙皇帝-影视形象

八句话句句温文尔雅,却句句刺到吴三桂的心头上,穷途末路的吴三桂不到半年时间就暴病而亡。吴三桂一死,叛军立刻土崩瓦解。公元1681年,清军经过大小战斗终于在冬天攻入了吴三桂的老巢云南昆明,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身亡。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康熙平定了。

康熙皇帝面对困难先谋定而后动,沉着冷静,果断坚决,对于政治家来说,这是必须要拥有的政治本领和品质。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时年仅二十八岁,而他的下一个目标“平定台湾”又摆在了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面前。文:漫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