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国记忆,更是世界警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接续讲述

幸存者在凋零,记忆永远不会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12月5日,94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向远松去世,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下54位。

每一次回首他们的人生,都是一次对历史的凝望,他们是历史的铁证,其生命凝成的记忆,既刻录在中国人的记忆里,也警醒于世界的记忆中。

关注战争受害者,援助历史见证人

截至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4位。渐渐缩小的冰冷数字,是一位位历史见证人的消逝。

今年6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昌祥去世后,其家人遵照老人的遗愿,捐出老人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余昌祥的生命正以另一种方式在延续。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惨痛历史的“活证”。20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登记工作,当时登记在册人数超过千人。2014年,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0多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共有10位幸存者参加了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

当年幸存下来的孩童,已是耄耋老者,与时间赛跑,为幸存者留下更多口述史和珍贵影像资料,保全如山铁证,刻不容缓。

2022年10月4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铭记历史记忆、守护历史证人——2022年重阳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慰问活动”,为王义隆、薛玉娟、谢桂英、葛道荣、艾义英、夏淑琴、路洪才、方素霞、马庭宝9位幸存老人举办了一场集体生日会。老人们着唐装、听白局、描寿桃、聊变化……在节日的浓浓氛围中,享受着今天的幸福。

“铭记历史记忆、守护历史证人——2022年重阳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慰问活动”

艾义英老人的儿子黄兴华经常陪老人参加纪念馆的活动,黄兴华说:“纪念馆总说‘有什么困难尽管提’,作为家属我非常感动。”

朱成山介绍,南京市从2004年起,开始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发放生活补助和春节慰问金,并在之后适度上调慰问金额,“2004年,纪念馆成立非营利性民间团体组织——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将筹集的善款用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医保范围之外的额外医疗补助及生活补助,解决他们的看病难题。”

2018年12月13日,南京市正式实施《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明确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提供生活帮助,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关爱幸存者,切实解决幸存者的生活困难。2018年,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合作,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康呵护服务”活动,定期对幸存者老人进行线上访视,提供身体检查和健康咨询。

刻录口述历史,永留重要证言

“我叫夏淑琴,1929年5月出生在南京。日军进攻南京前,家里共有9人。除了我和妹妹夏淑芸,其他人都被日军杀害了。”今年93岁的夏淑琴每次讲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的悲惨经历就会流泪。这些话也被记载在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证言里。

长期以来,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不断逝去的情况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坚持做口述史工作,抓紧抢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文物部门负责人艾德林介绍,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在编史、建馆和立碑的同时,于1984—1985年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展开了大规模系统调查,形成一批珍贵的一手证言资料。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后,十分重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调查采访工作,同南京市教育局合作,分别于1991年和1997年进行了大规模普查。同时,零散的口述采集一直不间断地进行。

口述历史系列丛书也不断出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别于1994年和2005年出版两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于2005年开始出版,其中有6册内容为口述历史。

在抢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记忆的同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启相关人员的口述访谈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建构者、海外友人三大系列口述史。

12月1日上午,“铭记历史 勇毅前行——2022年度系列新书发布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以史为鉴——日本友人和平实践口述》对外发布,汇集了15位日本友人坚持历史真相、反省侵略战争、积极维护和平的故事。

此外,已经出版的口述历史系列丛书还有《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守望历史——四十年来南京大屠杀记忆传承口述》《和平之旅——东瀛友人口述史》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介绍,“未来纪念馆和研究院将继续以生动的口述记录还原历史细节,做好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建构和传承的工作。”

《被改变的人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生活史》

接力传承,历史真相世代铭记

今年,首批共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这段承载着“城市之殇”“民族之恸”的记忆,逐渐传承到“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的手中,他们接过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接力棒。

传承记忆,见证纪念馆变迁

1994年,夏淑琴的儿媳妇郝明萍陪伴夏淑琴赶赴日本,参加东京、大阪等7个城市的和平集会,见证了夏淑琴成为战后第一个踏上日本国土控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2002年,郝明萍陪伴夏淑琴再赴日本,参加日本九州地区的证言集会;2006年,郝明萍陪夏淑琴第三次去日本,以被告的身份赴日应诉。当时,诬蔑夏淑琴为假证人的日本右翼分子缺席并撤诉,夏淑琴当庭反诉,控告对方名誉侵权并最终获得了胜诉。

夏淑琴传播历史真相的经历,郝明萍都曾参与,并将这些经历同夏淑琴1937年的悲惨经历一起讲给后人听。不仅于此,郝明萍还经常陪夏淑琴参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活动,见证了纪念馆硬件的改变和展陈水平的提升。比如2017年,纪念馆展陈增加了“人类记忆”主题,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和新展品,原展览的11个部分也调整为8个部分,使南京大屠杀主题更加突出。

肩负使命,让记忆世代相传

11月25日,“2022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黄兴华发言:“作为幸存者后代和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肩上担负着更重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一定会接力传承老一辈的记忆,给后代讲述他们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悲惨经历,让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永远传承下去!”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的儿子葛凤亮告诉记者,父亲将其亲身遭遇整理成一本十几万字的册子,取名为《铭记历史》,要求子女必须牢牢铭记,不能遗忘。余惠如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昌祥的二女儿,她说:“我们一定要把南京大屠杀史实传递下去,这也是对父亲的纪念。”

李真铭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高山的儿子,也是今年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之一。李高山去世后,李真铭在纪念馆担任志愿讲解员,为观众讲述父亲的经历,守护历史,呼吁和平。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高山的儿子李真铭。

近日,李真铭还为一群幼儿园的老师讲述家族历史,“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讲给10个人听,也许他们会讲给100个人听。”李真铭说,随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越来越少,他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我年纪也不小了,要趁现在多讲多说,激励后人奋发图强。”

多语种传播,让家族历史变为世界记忆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是今年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之一,撰写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记录父亲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并出版了中、日、英文版。常小梅说,父亲老了,这份家族的历史记忆,她会代父亲讲述给世界。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出版的书籍。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承载着全人类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共识,我们作为幸存者的后人更有义务将这段历史告诉世界。”作为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之一、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素明的女婿夏天行说。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素明的女婿夏天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王素明的父亲身为学校校长,为了保护学校师生惨遭日军杀害。为了讲好这段历史,夏天行自学英语,专门买来南京大屠杀史英文资料学习。现在,他可以用流利的英文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

“南京大屠杀会成为家族记忆代代传承。我的女儿目前在国外生活,今后,我们也会前往海外,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属的身份,向外国朋友讲述这段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夏天行说。

“我们不说,就有人忘记罪行,美化战争”

首批共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中有几个年轻的面孔,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后人,成为传承历史记忆的“主力军”。

听祖父辈讲,同胞之痛感同身受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孙辈们大都是在听爷爷奶奶讲述1937年的悲惨历史中长大,家族的记忆,让他们对那段历史有着更深刻的感受。

王莲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恒的孙女,谈起今年4月份去世的爷爷,她数次哽咽,“1922年夏天,爷爷出生于南京半边营(现在的马道街)。南京沦陷后,年近60岁的太爷爷被日本兵拳打脚踢,腿、脚及全身肿胀,很快撒手人寰。15岁的爷爷虽躲过一劫,却永远失去了父亲。”王莲说,爷爷生前一直强调勿忘国耻。

黄睿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的孙子,童年时代一直在奶奶艾义英身边度过。“我是奶奶带大的,从我记事起,每当电视里播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新闻,奶奶就会讲起南京大屠杀时的悲惨经历。每次讲着讲着,就泪流满面。”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的孙子黄睿在纪念馆参加活动时发言。

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中还有一对母子,母亲夏媛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儿子李玉瀚是夏淑琴的曾外孙。“外婆很想忘掉痛苦,但她又常常说,如果我都不讲出来,就会有人忘记罪行,美化战争。”夏媛说。

夏媛和儿子李玉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向世界诉说,走向更大的传播舞台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办期间,奶奶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赴日本参加证言集会。她以自己6位亲人被日军杀害的事实,先后在大阪、名古屋、东京三个城市,向日本民众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在日本的三场证言集会上,奶奶的发言掷地有声。这不仅是向日本人民揭露日本当局长期以来不肯承认的历史事实,也是对自己6位亲人和30万遇难同胞的告慰。”黄睿说,奶奶传播史实真相影响了我,我也开始研究和讲述那段历史。

“外婆年纪大了,我们每次回去,她都要提到往事,叮嘱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夏媛谈道,2018年12月8日,外婆作为幸存者代表为“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纪念碑揭幕,那一刻,她心中那份传播历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愈发强烈。

“传承人”队伍扩容,和平力量生生不息

“爷爷走了,南京这座城市又失去了一位浩劫的见证者、时代的亲历者。幸存者们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远去,我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会将爷爷的故事继续讲下去。”王莲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王恒老人举行熄灯仪式,他的孙女王莲在发言时数次哽咽。

夏媛近年来经常带着儿子参加纪念馆活动,做志愿者。有一次参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接力讲解”,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团团围着夏媛,她看着这些跟自己儿子差不多年纪的孩子,从母亲的角度,讲述了发生在自己祖辈身上的故事,引导孩子们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期待这些孩子成为传承历史记忆的“主力军”。

13岁的李玉瀚是13名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李玉瀚说,他从曾外婆夏淑琴手中接过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是他获得的最有分量、最珍贵的证书。

李玉瀚从曾外婆夏淑琴手中接过“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介绍,未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队伍还将进一步扩容。“我们也呼吁,有更多幸存者后代、死难者后代能够加入进来,共同把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永远传递下去。”

总策划:尤健

统筹:沈峥嵘

本版文字:沈峥嵘 付岩岩 蒋楚嫣 钱盈盈  

视频:曹凯琪 蒋楚嫣

鸣谢: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 赵湘君、李竞芬、袁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淮安张纯如纪念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