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范仲淹:宋代书院与教育繁兴“第一人”

日期: 来源:江南时报收集编辑:江南时报

历史学家钱穆尝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书院承载了宋人接续道统、重建学统、清整政统的情怀与使命。宋代书院之兴,如《宋史》所言,始于晏殊邀范仲淹掌学应天书院。范仲淹不仅将应天书院塑造成为天下书院之典范,而且力倡地方兴学、推动教育改革,其所教导、提携的人才或在齐鲁创办书院,发理学先声,或在苏湖创新教法,肇分科端绪,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教育体系数百年。前瞻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使范仲淹成为宋代书院和教育繁兴的“第一人”。

掌学应天:

倡明道通理,创书院典范

宋末元初牟巘《义学记》言:“宋时天下有四书院,应天府书院为首。”在应天书院成为天下书院典范的历程中,范仲淹居功甚伟。从求学于此到掌学于兹,范仲淹与应天书院书写了相互成就的佳话。

公元1011年,22岁的范仲淹辞别故里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应天书院。这座始于五代后晋的私学,刚于两年前造舍聚书、招生复学,并获赐朝廷匾额。因继父“既加养育,复勤训导”而在少时留下“划粥断齑”“书台夜雨”等苦读佳话的范仲淹,如今更是珍视机会发愤苦读,“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终至“大通六经”,四年后举进士,开始仕宦生涯。

十年之后,范仲淹再次来到应天书院,这次他换了身份。公元1026年,范仲淹丁母忧寓居应天,受时任知府晏殊邀请,出掌应天书院。此间所作《南京书院题名记》(应天府公元1014年升南京,应天书院又称南京书院)集中反映了范仲淹的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教学理念上经、文并重,主张讲议乎经、咏思乎文,经以明道、文以通理;教学内容上博约相济,主张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教学目标上不唯科第,既培养“有忧天下之心”的卿大夫,也培养“能乐古人之道”的乡先生;教学制度上严立规矩,“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范仲淹“常宿学中,训督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给学生出题必先作答,以准确把握难易和效果。一时间,求学者云集。书院培养了大批能臣大儒,“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公元1043年,书院升国子监,后屡建屡废。2003年启动原址复建。

掌学应天书院前后,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不断成熟,这背后是对当时文风、学风、考风、政风之弊的深刻洞察。在公元1025年的《奏上时务书》中,范仲淹针对“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等积弊,条陈救文弊、复武举、重科第、革赏延等举措,其在书院倡经以明道、文以通理正对此而言。公元1027年又作《上执政书》,进一步强调慎选举、敦教育,主张考试“先策论以观其大要,次诗赋以观其全才”“先于都督之郡,复其学校之制”。公元1030年又两次上书晏殊,阐述“宗经、劝学、育材、善国”的体系化教育思想,主张培养明经籍之旨、练王霸之术的人才。这些思想后在“庆历新政”中皆有体现。

荫及齐鲁:

兴泰山徂徕,发理学先声

按《宋元学案》,“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这不是很准确。泰山学派孙复、石介与安定学派胡瑗确对宋学尤其是理学影响甚巨,并以“宋初三先生”名世,但若溯流探源则可至范仲淹。正是在范仲淹的教导、提携与影响下,两学派才得以兴起。泰山学派的活动主要依托泰山书院与徂徕书院。

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范仲淹掌学应天书院期间,一位孙秀才连续两年谒见求助,范仲淹皆慷慨解囊,第二次赠钱时得知其家中有母亲需要赡养,便将其留在书院工作,每月给钱三千。范仲淹教孙秀才《春秋》学,“孙生笃学,不舍昼夜,行复修谨,公甚爱之”,孙秀才便是泰山学派主要开创者孙复。泰山学派另一开创者石介也曾受范仲淹教导与提携。公元1027年,石介从故里兖州奉符(今山东新泰)赴应天书院求学,此时正是范仲淹掌学。石介“固穷苦学,世无比者”,颇有范仲淹少时坚毅之姿,时人王渎听闻其穷困,赠其美食,石介则恐“朝飨膏粱,暮厌粗粝”坚拒不受,苦学三年后进士及第。

在范仲淹兴学思想影响下,石介与多次科考未第的孙复于公元1035年前往泰山,筹办书院。书院初期较为简陋,后在岱庙东南隅建成新馆,取名信道堂。岱庙扩建,书院又迁往凌汉峰下,始称泰山书院。石介邀孙复掌学,并以其为师,人称孙复泰山先生。孙复延续了从学于范仲淹时的研究旨趣,主要教研《春秋》学。此间,石介继母、父亲先后去世,其丁忧期间又在泰山支脉徂徕山创办徂徕书院,与泰山书院遥相呼应。这一时期石介主要教研《易》学,人称徂徕先生。至公元1042年孙复与石介在范仲淹等人举荐下赴京任职,七八年间两座书院为齐鲁大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南宋范成大曾将徂徕书院与金山、岳麓、石鼓等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范仲淹不仅间接影响了泰山、徂徕二书院的创办和泰山学派的缔结,还深刻影响了书院的学术旨趣和学风。范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易》、孙复精研《春秋》并撰《春秋尊王发微》、石介精研《周易》并撰《易解》等,皆受其“宗经”理念影响。范仲淹“宗经”又不迷信传注,《说春秋序》即直指《春秋》三传之不足,孙复信中亦提及范仲淹“病注说之乱六经”。泰山学派继承发扬了“疑惑传注”精神,如孙复将传统《春秋》学中“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解释成“有贬无褒”,石介亦批评郑玄注《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以忧勤损寿”之说。从重传注向重义理的转变,成为理学发生的重要前奏。

立学江浙:

推苏湖教法,开分科先河

范仲淹不仅将应天书院塑造成为天下书院之典范,影响、带动了各地书院的勃兴,而且力推地方兴学和教育改革,奠定了之后数百年中国地方教育体系的基础。

公元1034年,45岁的范仲淹因“治水有绪”知苏州,这里是其生父的故乡。次年,治水济困之余,范仲淹奏请设立苏州郡学,得南园之地筑室招生。范仲淹先是致信学生孙复,邀他前往“讲贯经籍,教育人材”,后又力邀孙复的同学胡瑗。此时胡瑗正在吴中教授经术,范仲淹“爱而敬之,聘为苏州教授”,从学者甚众。次年,范仲淹黜知饶州(今江西鄱阳),迁建饶州郡学,“生徒浸盛”。又次年,范仲淹徙知润州(今江苏镇江),又建润州郡学,力邀李觏前往执教。再次年,范仲淹徙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再次邀请李觏,李觏于公元1040年“往越州赴范高平公招”。范仲淹每到一地,必兴学育人,并力邀其生徒门人前往执教,为多地地方教育奠定了基础,地方兴学在庆历年间成为“新政”的重要内容。

范仲淹所兴办或带动兴办的地方学校,尤以苏州与湖州最有特色,概因他所重用的人才胡瑗在这两地创新了教法,史称“苏湖教法”。胡瑗弟子刘彝答宋神宗问时,将胡瑗的教学理念总结概括为“明体达用之学”:“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这与范仲淹经以明道、文以通理、经世致用等主张一脉相承。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尤以立“经义”“治事”二斋影响最大,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开古代分科教学之先河。

在范仲淹的推动下,“庆历四年,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同时在京师建太学,令人下湖州取胡瑗的“苏湖教法”为太学法,并推广至全国各地。尽管“庆历新政”很快夭折,但范仲淹及其生徒门人在创办书院、地方兴学、改革教育、扭转学风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数百年,也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张恒

相关阅读

  • 泰山景区发布通告:严禁经非游览线路进山!

  •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讯 3月14日,泰山景区管委会发布《关于严禁经非游览线路进山的通告》,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关于严禁经非游览线路进山的通告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进山管理,严
  • 千年古岳成网红 泰山究竟“高”在哪

  • 游客聚集在拱北石观看泰山日出。    泰山现在究竟有多“红”?3月7日,星期二,泰山景区便对外公告,截至当日16时,本周周五、周六夜间的“0元门票”预约量就已满额。而来自
  • 泰山爆红,究竟做对了什么引网友疯狂“种草”?

  • 泰山现在究竟有多“红”?3月7日,星期二,泰山景区便对外公告,截至当日下午16时,当周星期五、星期六夜间的“0元门票”预约量就已满额。而来自泰山景区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0日,泰山今
  • 泰山区域飞来一群小天鹅

  • “快看,又来了一群小天鹅!”“一、二、三……一共有九只。”3月8日傍晚,泰山爱鸟协会联合泰山景区森防站工作人员在进行泰山区域越冬水鸟调查时,发现9只小天鹅在天平湖流域停歇

热门文章

  • 三国真相:赵云其实不算是蜀国的五虎上将!

  •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

最新文章

  • 范仲淹:宋代书院与教育繁兴“第一人”

  • 历史学家钱穆尝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书院承载了宋人接续道统、重建学统、清整政统的情怀与使命。宋代书院之兴,如《宋史》
  • “香”约花海!赏花好时节 崇州人气旺

  • 春风和煦 百花盛开崇州大地相继迎来一场场“花事”处处繁花似锦绘就了家门口的诗与远方30余万亩油菜花绽放成一片片花海一道道金色的亮丽风景吸引大批游人“香”约花海白头
  • 广以毕业生陈林泓:六年磨一剑,智刃展锋芒

  • 2023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即将迎来第三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心怀远大梦想、扎根祖国大地、叩问知识思想、勇攀人生高峰,以奋斗之姿书写一个个“有志者”的故事,从广以走向更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