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坏盟军的重型坦克:德国打不动它,遇上只能呼叫空中支援

不管是二战时的苏联还是美国,双方领导人对工业军事发展所展示出的极高热情证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定位心理学第一现象,异位优势现象。用大白话解释这个名词来说,就是外国的月亮看上去总比国内的圆一点。想来也是,希特勒虽然目的十分龌龊,但当我们把目光仅仅放在战争格局上时就会发现,不管是机械化部队混合步兵协同作战,又或者是当时的德国军工科技的飞速发展上,德国都开创一场全新的战斗风格。

尽管战略上要对对手进行藐视,但是战术上还是要吸取对手的优点和可取之处。这不仅仅只是我国军事指战员的心得,更是全世界军事相关人才的共同认识。而在这方面来说,苏联作为新诞生的共产主义政权,在这方面更是得心应手。而作为纳粹德国的第一进攻序列,苏联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更是首屈一指的,不管是各层指战员还是斯大林本人,都希望能够通过对纳粹德国的战术复刻,达到陆军上的攻坚作用。

有趣的是,美国也好,苏联也好,双方对自己的军队和自己国内的生产力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美国作为本土远离战场的国家,把大量的经济和资源投在了当时的新兴科技研发上。而苏联这么幸运了,直到一九四二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为止,斯大林本人的重心更多的放在了武器的升级和更新换代上。而即使如此,苏联和德国一早就开始的军事科技和设备升级上相比,根本无从招架。斯大林痛定思痛,开启了巴尔德计划。

熟悉各地神话传说的看官朋友们可能知道,巴尔德是北欧神话中的光神。他的母亲众神之母弗丽佳为了照顾自己这个可爱的孩子,命令世间万物和各大元素对自己发誓,内容则是巴尔德永远不会受到这些元素的伤害。通过这个名字我们就能看出,斯大林对于德军八十四口径榴弹炮的忌惮。各位看官细细一想就能明白,要想增强自己机械化部队的实力,要么通过增强各部分装备的火力配备,要么增强自己各部分配备的防御能力。

事实上,当双方冶金技术相差不大时,大部分科研经费都会投入在自己的火力增强上。对于火力增强提升无非就那几项:对于钢甲的穿透,炮弹本身的口径,以及发射后的附加伤害。对于纳粹德国来说,八十四口径榴弹炮就是这三项的集大成者。不管是火力配置还是出色的定点穿透上,八十四毫米榴弹炮都能完全克制苏联制造的装甲车和坦克。这款炮弹甚至一度被冠以“无坚不摧”的美名。

而苏联人的想法就更加直接,即直接通过各部分出色组件的配合和协调,达到战场上无坚不摧的效果。这就是巴尔德计划的根本目标。而事实证明,对于重工业极其发达的苏联来说,这方面就好像是给轴承上润滑油那样简单。无据当时的丘吉尔回忆,当时的红场阅兵式上,他被这种武装装甲车切切实实的震撼到了。苏联方面直接用两层坦克装甲的装甲车,配备了自己最为出色的七十二毫米火炮。

后来的东线战场上德国的失利大部分也来源于此。不管是冲锋陷阵还是火力封锁,这种近乎战场巨无霸的装甲车都让德军吃尽了苦头,而正是凭借种种因素,斯大林才得以对希特勒完成了自己的复仇。各位看官又怎么看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