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这么美,我要守好她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吹响向生态文明进军的号角。西沙守岛部队官兵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涌现出不少生动故事。在守岛官兵看来,建设西沙,就是建设自己的家园;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的生命。

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西沙这么美,我要守好她

■周启青 肖炬鹏 盆世舟

西沙永兴岛绿树银滩,碧海蓝天。一列官兵对大海挥手示意,欢送放生的海龟回归大海。组织放生的西沙某观通站指导员辛振亮说:“这是我们今年放生的第10只海龟。”放生海龟只是西沙守岛官兵倾心保护西沙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习主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吹响向生态文明进军的号角。西沙守岛部队官兵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涌现出不少生动故事。在守岛官兵看来,建设西沙,就是建设自己的家园;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的生命。

——编 者

带“绿”上岛,扮靓海上“花园”

每天早上一起床,中建岛战士严雨超就提着水,来到岛礁南侧一块绿化地,那里栽种着他从大陆带来的茄子。从小就帮父母打理自家菜园的严雨超,对蔬菜培育很有经验。看着茄子长势正好,严雨超很开心。

“多年前,这里还寸草不生,别说茄子,连棵小草都很难成活。”严雨超告诉笔者,当地“土壤”主要是盐分高、养分少的珊瑚沙,蓄积雨水后,只有少数植物可在此扎根。有时赶上台风,或连续数日暴晒,刚种上的小树苗很快就会蔫死。

严酷的自然环境让试图“上岛”的植物萎了花瓣、断了枝干,却没有让西沙守岛官兵停下带“绿”上岛的脚步。为增加岛上生物多样性,官兵利用探亲、出差等机会,从全国各地背来一包包泥土、树苗和菜种,在珊瑚沙上填土造地,植树种菜。经过不懈努力,岛上最终成功种植椰子、木麻黄、马尾松、榄仁树、爬藤、海马草等59种植物。昔日南海戈壁正变成生机盎然的海上绿岛。

其中,海马草是一种对岛上官兵有着特殊意义的植物,被他们誉为“岛草”。

起初,老一辈驻守中建岛的官兵没等房子建好,就通过肩挑手抬,从礁盘上搬来20余吨珊瑚石,在白沙滩砌起“祖国万岁”4个大字。每当巡逻至此,官兵都会自觉立定,庄严敬上一个军礼。可以说,“祖国万岁”这4个字,已成为官兵的精神坐标与情感寄托。但2010年,超强台风过境西沙,卷走了岛上近60厘米厚的珊瑚沙,“祖国万岁”4个大字也被吹没了踪影。每当官兵巡逻至此,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有一天,时任守备队队长李万波在杂志上看到有国家用植物种出一面国旗,他灵机一动:“我们为什么不种一面国旗呢?”正好岛上成功试种了海马草,它红茎绿叶,缺水时叶子则会转红。

红色彰显忠诚,绿色孕育希望,海马草既耐高温又抗盐碱,这不正寓意西沙官兵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吗?大家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要种就种面大国旗,让天上过往的飞机、海上往来的舰船都看得到,让他们知道这是中国的海岛。

守备队官兵把白沙滩上零散的海马草东剪一点、西剪一点,统一栽种成国旗图案和“祖国万岁”四个大字。为让海马草存活,官兵搭起简易防晒网,用收集的空调水、节省下来的生活淡水细心浇灌。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过去,“祖国万岁”4个大字奇迹般地“活”了,一面40米宽、60米长的巨幅国旗在白沙滩上诞生。从此,官兵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着这面国旗,每次巡逻经过,都会向国旗敬礼,默默无言中,是他们大写的忠诚。

爱心救护,共建和谐“乐园”

傍晚,太阳西沉,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撒下一片余晖。树林中传来鸟儿清脆的啼鸣,沙滩上数只白鹭悠闲踱步,一队巡逻的战士走过,白鹭扑动翅膀,腾空而去。

“在西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西沙某水警区政委胡巨民告诉笔者,这些年,岛上绿化覆盖率逐年递增,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已有几十种鸟类在此停留筑巢。

今年年初,战士赵永雷在信号台偶遇一只翅膀受伤的雏鹰,战友说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嘱咐赵永雷一定要把小家伙照顾好。赵永雷格外细心,每天都拿碎肉和水喂养它。似乎是为了报答赵永雷,这只雏鹰时不时站在信号台,瞪着大眼睛巡视四周,当起了“哨兵”。十几天后,雏鹰翅膀的伤好了,它绕着楼顶盘旋好几圈,才回归天空。

在远离祖国大陆的西沙岛礁,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美丽可爱的飞鸟游鱼,是官兵最亲近的“小伙伴”,保护“小伙伴”也成为官兵的自觉行动。

一天傍晚,战士田帅正在海边散步,发现一个黑乎乎的小动物在海滩上缓慢移动。他凑上前去,原来是一只海龟,背着厚重的壳,爬得异常艰难。田帅俯下身子仔细察看,发现海龟后肢残缺了一块,像是被船只螺旋桨打伤的。如果海龟继续暴露在海滩,很容易遭受二次伤害。于是,田帅大声呼叫周围的战友,大家找来储物箱,将海龟送到卫生队。

看着受伤的海龟,军医立即与某野生动物救护专家视频连线,对海龟的伤势进行会诊。专家告诉他们,这个小动物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玳瑁,又名十三鳞,属珍稀物种。治疗中,在田帅和战友的精心照料下,海龟的伤情很快好转。

“我们守卫西沙,就要守卫这里的每一个生命,因为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看着康复的海龟重回大海怀抱,田帅感慨地说。

忠实守护,营造动物“天堂”

西沙东岛是著名鸟岛,长年活跃着近10万只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鲣鸟。同时,也活跃着一群身穿蓝色迷彩的护鸟人,他们就是东岛某守备队官兵。

该守备队官兵告诉笔者,鲣鸟鸟巢筑在树上,一个挨一个。它们的习性非常有趣,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筑巢由雄鸟、雌鸟共同完成。鲣鸟年产一蛋,产卵季节在每年冬天。雌鲣鸟孵化期间,雄鲣鸟极为勤快,早出晚归,把捕捉到的整条鱿鱼吐出来,喂给雌鲣鸟。

鲣鸟不仅有强健的双翅,前蹼也很发达,既能翱翔长空,也能在波峰浪谷中长时间畅游。它是渔民的好朋友,长年在西沙海域作业的渔民亲切地称它为“导航鸟”“助渔鸟”。因为鲣鸟识别方向的能力很强,无论飞离栖息地多远,都能准确飞回。

西沙渔民根据鲣鸟这种习性,把它当作“引路人”。白天,渔民依据鲣鸟集结方向和寻食动向,驾船扬帆,去那片海域撒网捕鱼;傍晚,又顺着鲣鸟飞回的方向,把渔船驶往邻近海岛停泊歇息。

西沙每年都要经受数次台风袭击。台风来势凶猛,经常将鲣鸟精心营造的安乐窝破坏。近几年,每次台风来临前,东岛官兵都会将小鲣鸟从树林抱回,放在自己宿舍,用小鱼喂养。台风过后,再将小鲣鸟送还大自然。有时,台风突然来临,官兵就顶着狂风、冒着暴雨,将小鲣鸟抱回营房。风平浪静后,官兵又捡来树枝、树叶,冒着危险爬到树上,将鸟巢搭在牢靠的树枝上。

在守岛官兵的努力下,东岛成了鲣鸟的乐园,鲣鸟也成为东岛的“三宝”之一。目前,东岛除鲣鸟外,还有军舰鸟、燕鸣、金雕、绣眼等40多种鸟类。

东岛还有一种神秘动物——野牛。它们约有100头,主要靠食用岛上的草本植物为生。野牛的来历比较“显赫”,据说是郑和下西洋时随船带上来的,只是这段历史已无从考究。

之所以说野牛神秘,是因为野牛生性“害羞”,平时都生活在抗风桐的密林中。运气好的官兵晚上巡逻时,能隐约看见其踪影,但大部分时间只能听见牛低沉的叫声,只闻其声,不见其踪。

因为野牛近亲繁殖,这些年“牛宝宝”越长越袖珍,守岛官兵看在眼里,愁在心上。为此,他们引进品种优良的牛上岛,以改善东岛野牛的基因,让它们更加健康地生活。

军民一心,齐筑美丽“家园”

“祖宗怎么交给咱们的,咱们也要怎么交给子孙。”西沙金银岛某守备队教导员鄢砚军朴实的话语,道出守岛官兵世代保护西沙生态环境的决心。近年来,西沙军民携手共进,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建设新篇章。

“现在大家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但还是存在规划不一,军地分离的问题。”西沙某水警区保障部副部长曾宪平告诉笔者,为加强与驻地政府机构的沟通协调,他们在上级统一部署下,成立了南海岛礁生态环保工作领导小组。

笔者了解到,该领导小组成立后,先后针对垃圾污水处理、病虫危害、医疗防疫、海洋生物保护等十余类问题,开展专项工作,逐步巩固了岛礁自然生态环境,完善了岛礁环保机制。

在永兴岛三沙环保中心垃圾处理场,几名环卫工人将垃圾通过传输带传输到焚烧炉。“燃烧产生的废气都要经过过滤处理,不会给生态环境增加过多负担。”西沙环卫工人符光明说,三沙环保中心设施先进齐全,除垃圾处理厂外,还有海水淡化厂、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

早在2014年,该水警区就依托三沙市污水及垃圾处理中心,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站,极大改善了岛屿生活环境。此外,该水警区抓住科研专家上岛机会,请专家对岛内多处水质进行检测,并对西沙海域的水资源保护提出建设性意见。

这两年,该水警区建立了军警民联合巡逻机制。今年5月中旬,西沙海域首次军警民联合巡逻从永兴岛启航,共发现并查证各类渔船40余艘,驱离外籍渔船10余艘,有效打击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和外国渔船侵权侵渔行为。下一步,联合巡逻将常态化,通过加强陆上及海上监察执法,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及违法作业的行为。这种依托军内外资源,联防联治打造生态保护圈的措施,为西沙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你是我眼中最深的蔚蓝,望一眼就穿越千年的浩瀚……我的南海,是我的家园,美丽的富饶的天堂画卷,岛屿静如睡莲,无边海连着天……”在这片辽阔海域,一代代西沙人秉承“把岛礁当家建,把守岛当事业干”的豪迈誓言,如一座座蓝色丰碑,日夜守护着这迷人的“海上花园”。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张懋瑄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主席深刻阐释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改善民生福祉、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人因自然而生,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构成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金句更是深入人心。

2018年4月,习主席在海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

西沙群岛作为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岛礁及其附近海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独特,因而环境保护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但由于岛礁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加之西沙远离大陆,缺乏有效监测,导致一些人对该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发展趋势与潜在风险认知不清。此外,过度捕捞生物资源现象也长期存在,海上溢油等船舶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一些珍稀生物资源数量急剧下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美丽中国,你我共享,你我共建。

习主席在视察部队时多次指出,要支持和参加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力度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军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部署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局外人,人人都是主人翁。因而,广大官兵要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仅要深入开展绿色营区、生态营区创建活动,不断改善营区环境质量,更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积极支援地方植树造林,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站立处,即吾乡。

西沙是璀璨的南海“明珠”。新时代守岛官兵要始终坚持“绿色工程、生态岛礁”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坚持建设和保护并重,不仅要把这片“祖宗海”守好,更要把西沙建设好。这不仅是责任,也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小百科

西沙群岛上栖息着鸟类40多种,常见的有鲣鸟、乌燕鸥、黑枕燕鸥、大凤头燕鸥等。海鸟终日盘旋飞翔,千鸣万啭,自成奇观,素称“鸟的天堂”。红脚鲣鸟在世界上第二大的繁殖种群就分布在西沙群岛的第二大岛东岛上。此外,西沙群岛有珊瑚鱼类和大洋性鱼类400余种,海洋生物主要有海龟、海参、珍珠、贝类、鲍鱼、渔藻等几十种。

照片由西沙某水警区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