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晚期欧洲教会大分裂到十字军东征极简史

【英】克里斯托弗·拉塞尔斯 著

胡毅秉 译

希腊圣像画中描写大公会议的作品

教会分裂

1054 年在塞尔柱突厥人征服小亚细亚的同时,欧洲自身却陷入了宗教分裂的漩涡。在中世纪早期的大部分时间,罗马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大牧首分别管辖着各自的教区,相互之间仍保持联系,只不过比以前要少。随着岁月流逝,产生了一些并不重要的分歧(例如神职人员是否应该蓄须之类看似鸡毛蒜皮的争执),导致两个教会开始疏远,但真正在两者之间造成较深裂痕的是两个问题:其一是罗马教皇相对于罗马公教会中其他所有主教的至高地位受到了东方的希腊正教会的挑战,另一个问题则涉及圣灵在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理论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两大教会之间日渐增加的误会和相互疏远又因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不断加剧。到了1054年,事情终于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罗马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大牧首分别宣布开除对方的教籍。从此以后,欧洲尚存的教会正式分裂为西方的罗马公教(天主教)和东方的希腊正教(东正教)。虽然有人在不同时期做过和解的努力,特别是在14 和15 世纪土耳其人扩张期间,但都没有成功。

西方的教会自身也遇到了麻烦:西欧新登基的国王们很快就发现控制教会可以为他们带来财富。不仅如此,在迷信横行的社会里,教会是与世俗统治者相对立的,因此也成为西欧的国王们希望控制的权力基础。当新成立而且明显实力占优的德意志罗马帝国的皇帝们开始任命教会中的高层人士时,教会立刻做出反应:明确表示只有教廷才有权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院长。

为了惩罚敢于挑战自己权威的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Henry IV),教皇宣布开除他的教籍。之后一个离奇的历史时期开始了:亨利挑选了另一个教皇,而亨利的敌人们则选出了另一个皇帝。当亨利四世发兵攻打罗马时,教皇向诺曼人求援,结果后者反而洗劫了罗马!皇帝和教皇直到1122 年才和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虽然皇帝不能任命主教,但他可以保留向主教授予土地的权力。整个事件史称“叙任权斗争”。

亨利四世与格里高利七世

十字军东征

来自东方的塞尔柱突厥人步步进逼,不仅威胁到信徒前往圣地朝圣的路线, 也威胁到了基督教世界本身,到了11 世纪中叶,他们已成为欧洲人的心腹大患。事实上,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们曾多次恳求教皇协助他们对抗东方的异教徒。罗马的教廷从中看到了一举两得的良机:不仅可以趁机展示其正日益受到挑战的权威,还可以弥合罗马公教与东正教的裂痕。

于是在1095 年,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号召发起“圣战”,从异教徒手中解放耶路撒冷。为了鼓励人们参与,他甚至许诺赦免战士们的罪孽。于是从希望自身灵魂得救的平民到渴望冒险、财富和土地的权贵(他们也关心自己的灵魂能否得救),数以万计的欧洲人拿起武器向东方进军。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 年-1099 年)

最早出发的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大军,他们沿途劫掠中欧并屠杀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给自己的历史留下了严重的污点。最后只有少数人到达尼西亚(Nicaea),并在那里被突厥人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在同一年,由著名的贵族和职业军人率领的军容更严整的部队抵达君士坦丁堡,随后向耶路撒冷进发,沿途血洗了塞尔柱突厥人的尼西亚城和安条克(Antioch)城。

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得知安条克陷落后,立刻发兵攻入巴勒斯坦,占领了伯利恒。对十字军来说幸运的是,塞尔柱突厥人和法蒂玛王朝是不共戴天的仇敌,这意味着他们会把更多时间用来互斗,而不是加强耶路撒冷的守备。因此在1099 年,十字军进入伯利恒城后不久,耶路撒冷就落入法国和诺曼骑士组成的入侵大军之手。城中大部分居民遭到无情屠杀,无论他们信仰的是什么宗教。

在此后的若干年中,十字军在“伊斯兰之家”的心脏地带建立了四个十字军国家,并修建了一些巨大的堡垒用于自卫,其中有些至今仍屹立在当地。这些国家被统称为“Outremer”,源于法语中表示“海外”的单词,因为参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大部分骑士是法国人或诺曼人。

大多数十字军战士在履行誓言后衣锦还乡,这导致各个十字军国家的守备力量相对空虚。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的成立使这个问题得到部分解决, 这个军事组织的建立初衷就是为了保卫十字军国家和任何希望造访重回基督徒之手的耶路撒冷的朝圣者。但是,虽然他们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能保住其中一个十字军国家(埃泽萨),它在1144 年被土耳其人占领。这一事件导致西方又发动一次旨在收复失地的十字军东征,领军的是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和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结果惨遭失败。

到了12世纪末,十字军战士们面临的形势更加恶化。此时包括埃及、叙利亚和北非大片领土在内的穆斯林世界被统一在逊尼派穆斯林优素福·本·阿尤布(Yusuf ibn Ayyub)的领导下,此人日后将以“萨拉丁”(Salah al-Din,意即信仰整肃者)之名被载入史册。萨拉丁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即阿尤布王朝。他矢志从十字军统治下夺回圣地,此后率大军横扫各个十字军国家,攻克一座又一座城池,最终在1187 年使耶路撒冷城重新回到穆斯林手中。在耶路撒冷围城战中,萨拉丁放了城中居民一条生路,与大约90 年前基督徒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因而赢得美名。

电影《天国王朝》剧照:萨拉丁

耶路撒冷的失陷震动欧洲,教皇格列高利八世(Gregory VIII)立刻号召发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这一壮举得到德意志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Barbarossa)、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Richard I)和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II)的热烈响应。但是这一次十字军东征却毁于内部纷争和坏运气;腓特烈一世意外在河中溺死,他的大部分军队随即打道回府;腓力二世在与理查一世争吵后也班师回朝,而理查虽然攻至耶路撒冷城下,却被圣殿骑士团的骑士们告知:即使他成功拿下这座城池,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守住它。

一些事件促使理查决定返回英格兰去应对他弟弟约翰(John)的威胁,因为在东征期间他将王位暂时交给后者代理。但是在离开圣地之前,理查与萨拉丁缔结了和平条约,允许十字军国家保留其大部分土地;基督教的朝圣者也被允许进入耶路撒冷,但这座城市本身仍将在穆斯林控制之下。

1203 年到1204 年,欧洲为了解放耶路撒冷再度发起十字军东征,结果十字军战士们又一次玷污了自己的名声。在大军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被废黜的拜占庭皇帝的儿子请求他们帮助自己夺回君士坦丁堡的皇位,并许以重金酬谢。但此人之后食言,于是,盛怒的十字军战士们在君士坦丁堡横冲直撞,大肆烧杀掳掠,从而使罗马教会和希腊教会之间一切和解的希望都宣告破灭。

此后的数百年间欧洲又发动了多次十字军东征,其中一次曾使耶路撒冷被占领15 年之久,但是欧洲人对十字军的耐心最终还是耗尽了。1261 年,拜占庭皇帝将十字军逐出了君士坦丁堡。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已经只剩原先版图的一小部分,仅仅包括希腊一部和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分。最初的十字军则继续龟缩于他们为了自卫而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境内修建的堡垒中,直到最后一个堡垒在1291 年落入马穆鲁克大军之手。

本文摘自《极简世界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