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为何能崛起?因为战列舰既没用又费钱

今天来说说二战航空母舰的崛起。

从第1次世界大战起,直到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战列舰,一直是海上霸主,如果不是主要海军强国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限制了各国新造舰的规格。我想超越大和、衣阿华、俾斯麦的超级战列舰将会提前十年出现。

越来越大的战舰,越来越生猛的战列舰主炮,将海军舰炮火力普遍提升到射程15公里以上,最远射程达到40公里,可是,射程提高带来的问题就是主炮的命中率随着距离升高急剧下降,在没有雷达的情况下,主力战列舰的主炮射击命中率常在3%以下(俾斯麦被围观的那次和华盛顿用雷达近距离暴打雾岛的两次除外)。

日德兰大海战,英军2.75~德军3.39%

莱特湾海战,日军战列舰~1.82%,重巡~2.8%

泗水海战,日军重巡0.25%,

科曼多海战,日军重巡0.37%

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如何将有效命中弹投射至敌舰身上是个效率问题。以战列舰载弹量来推算,一艘耗费巨资凝聚全国最高工业实力的战列舰,能够带给敌军的伤害有多大呢?

正在补给14寸炮弹的新墨西哥号战列舰

我按远超实战的命中率3%来计算

大和级,每门主炮120发,合计1080发,预期命中32发;

穿甲弹重1460公斤,装药33公斤;

衣阿华级,每座炮塔234发,合计702发,预期命中21发;

穿甲弹重1225公斤,装药25公斤;

俾斯麦级,每门主炮120发,合计960发,预期命中28发;

穿甲弹重800公斤,装药19公斤;

一艘耗费巨资的战列舰,在一场水面炮战中,大和级射光1080发炮弹只能将33kg*32 = 1吨炸药投射至敌舰,而美国的衣阿华级,则是25kg*21发,俾斯麦级,19kg*28发,两者都是半吨炸药多一点。

对比航空炸弹和鱼雷

日本95式航空鱼雷,装药200kg,命中五枚鱼雷效果堪比大和。

美国1000磅航空炸弹,装药230kg,命中2枚炸弹抵得上衣阿华。

而且,舰载机投弹命中率不会随着射程(航程)的增加而衰减,当舰载机攻击时,炸弹和鱼雷在较短的时间相继内击中目标,对目标造成的瞬间损害更大,也就更容易消灭目标。

制海控制范围对比

战列舰 = πR^2,R等于主炮有效射程,约20公里(超过这个距离我认为是浪费弹药),控制范围1256平方公里。

航空母舰 = πR^2,R等于舰载机载弹航程,美国的SBD、TBD约为300公里,是战列舰主炮有效射程的大约15倍,而一艘航母的实际控制范围282743平方公里。

这个数字是一艘战列舰控制范围的15^2 = 225倍。并且,这个控制范围不会像战舰主炮一样,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削弱。

以美国为例,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造价7688万美元;衣阿华级战列舰 ,1.1亿~1.25亿美元;埃塞克斯级航母,7300万美元(不含舰载机),所以,用高效率,大范围的火力投送方式——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

对敌海军战略的影响

美国航母载机约百架,日本航母载机约60架;

二战中的一支航空母舰机动部队,意味着可以在前线任何一点上集中数百架战机在同一时间发起空袭,而且被攻击方如果想进行反击,首先要先在几十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全面搜索,发现这只舰队的位置才能进行反击。

进攻方手握这样一支部队,如果防御方没有与之对应的航空母舰机动部队,那么就需要在每个基地部署昼夜执勤的400~500架战机才有希望击退这样的进攻。

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防御一线从南鸟岛——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新不列颠拉包尔——特鲁克——马里亚纳群岛一线,所需的航空兵力是惊人的数字——3500架随时待命的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

所以,太平洋战争中攻防转换的关键节点是谁手握更大规模的机动打击力量,当美国拥有超过日军机动部队舰载机数量的那一刻,攻防双方已经转换了。

本文作者 :飞荇猪,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微信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