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热捧到负债100亿,ofo小黄车4年沉浮录

编者按:生在中国,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单车可以变成一件可以共享的物件,真正实现后,人们受宠若惊,而这正是资本沦陷的开始,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不要命的角逐后,史上最大共享理念终于终结,神秘缅甸人的购买,能否将共享真正延续?不得而知

目录

1.ofo小黄车的起点

2.融资后的辉煌、奢侈与荒唐

3.夹缝中不服输的生存

4.终结与再生

ofo小黄车的起点

2019年6月,正是诞生于公元2015年的小黄车4周年的生日。

基于“以共享经济+智能硬件,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理念,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年轻创业者戴威带领着4位有志青年,一起创办了ofo小黄车。

而这种共享理念真正试水是在2015 年 6 月,戴威自掏腰包采购 200 辆小黄车投放在北大校园,并在校园推出「共享计划」,向学生回收单车作为共享单车,用户共享了一辆车,就能获得所有小黄车的使用权。

这种模式很快得到认可,10 月份在北大校园日均订单已经有 4000 单,并获得了第一笔 900 万的融资。

不过当时的 ofo主要还是集中在校园, 后来在2016 年初才逐渐向全国 20 多个城市的 200 多所高校推广,在校园里积累了 80 万用户,日均订单达到 20 万。直到 2016 年10 月,ofo 正式走出校园 ,进军城市市场。

很快,ofo成为近年来中国崛起最快、最受资本追捧的互联网企业,不到三年的时间,获得超过20亿美元的融资。

很快,ofo小黄车像改革开放后的春风一样,吹遍了中国大地。

那个时候的戴威相信,终有一天,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融资后的辉煌、奢侈与荒唐

和许多创业公司一样,ofo也经历过最黑暗痛苦的初期,也尝试众多的创新,2015年夏天,ofo团队写了两篇影响力较大的爆款文,一篇《我们有一个梦想:让北大人随时随地有车骑》圈粉3万,另一篇《这两千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阅读4万,刷爆朋友圈。

这两篇文章算是ofo对外第一次有影响力的营销发声,也确立了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的商业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借着这个势头,ofo仅仅上线21个月就完成了数十亿的融资,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共享单车平台,覆盖全球40个城市,注册用户超过15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单车行业大佬。

2016年底,ofo办了一场城市战略发布会,这也是ofo团队成立以来第一场正式的发布会。不仅开启了城市战略,推出了新一代小黄车,还进行了品牌层面的包装,让人们认识到:不仅是学生党和运动党骑ofo,普通人骑ofo也是件很潮的事;再加上环境问题备受关注,ofo绿色出行概念也受到大众认可。

随后,在线上ofo发布了三则广告片和KV,虽然内容看上去搞笑得有点尴尬,但确立了ofo的三个主要使用场景:怕堵、赶时间、怕挤。同时,ofo也邀请了许多网红达人KOL进行合作推广;还通过活动与如蒋劲夫、袁姗姗、邓伦、周冬雨合作,邀请鹿晗代言等,开启了ofo最辉煌时代。

与此同时,线下营销也不断面,无论是地铁、公交、电梯框架还是居民社区,都能看到ofo的广告。据媒体报道,北上广广告投放的第一天,ofo官网流量就从8000多蹿升到30多万。并联手麦当劳打造“超级网黄”店,与魅族合作“良品青年爱行”,ofo成为各大品牌眼里的香饽饽。

2017年7月25日,创始人戴威最风光的时刻,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立了“ofo小黄车共享经济研究中心”。

情到最深处身不由己,物到最高处其境必反,2018年,是ofo走下神坛的一年,这与创始人戴威有着极大的关系。

他就像小孩子一样,要面子,刚愎自用,权利欲和控制欲都很强,不喜欢与比自己强的人共事,而且“耳根子软,又讲兄弟义气、讲人情”,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引导利用。

一开始创业时,他带着团队在龙湖唐宁ONE小区办公,窗户对面的小楼就是他住了几年的宿舍。那时戴威没有办公室,和几个技术人员挤在狭小的工位上,旁边放着几把拆开的自行车锁。晚上加班到深夜,一群年轻人敞开了喝酒,喝醉了吹牛,不醉不归。

2015年员工增加到十几人,ofo搬到北大附近的双层复式酒店式公寓,运营坐一楼,产品技术坐二楼。

2016年圣诞节,完成C轮总计1.3亿美元融资两个月后,意气风发的ofo搬到了可以俯瞰大半个北大的理想国际大厦,租了整整4层楼还是“人多到装不下”。戴威将自己的办公室安排在“1717”室,寓意“要骑要骑”。

办公室里119元的宜家桌子加39.9元的椅子全被换成了2000元的升降桌。有人亲眼目睹,ofo成都办公室设在当地最贵的写字楼里,里面摆满了昂贵的健身器材,还有俯瞰春熙路的大落地窗。他忍不住想,小黄车一天才能赚多少钱?

从2016年底到2017年,ofo花1000万元请鹿晗当代言人,花2000万元给卫星冠名,给一家媒体做了3000万元的广告投放,小黄车的广告几乎席卷了北上广的地铁站和公交站牌,还有管理层想过花数千万欧元赞助环法车队。

2017年2月的年会上,酒至酣处,有人开始背诗。一位员工背了一首《滕王阁序》,戴威奖励1万元。他还当场分别奖励两名老员工一辆50万元以上的牧马人和100万元的期权。至今还有员工记得,那天的戴威“特别开心,特别嗨,很像个小孩”。直到夜里一两点,他还在微信、QQ和钉钉群里轮番红包“轰炸”。

这个坐拥金山的小孩不贪钱,但也不会管钱。有心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漏洞”。

ofo负责谈政府关系、商务合作的工作人员,几乎每个人手里厚厚一沓各大餐厅和娱乐场所的消费卡,每一张都是好几万元的金额,连逢年过节送合作伙伴的礼物都是iPhone X。有人跟他们去过温莎KTV,6个人坐在可以容纳30人的最大最豪华包厢里,一晚上光酒水果盘就消费七八千元。

他们巨额消费的底气,来自ofo混乱宽松的财务制度。

ofo的财务制度荒唐到报销不需要经过层层审核,贴了票马上就要到账,否则员工会找一把手告状。没有发票也可以报销,最大的无票报销金额高达十几万元。

有人认为戴威对公司内部的贪腐应该十分清楚,因为“太明显了”。他曾亲眼看到ofo公司地库里停着创始人名下的一人一辆特斯拉Model S,而他们明面上的月薪只有5000元。这件事被媒体曝出后,戴威让他们赶紧各自把车开回家。

这为ofo埋下了巨大的危机,甚至到最后一刻,戴威所认为的兄弟们还在ofo身上打主意,想着捞取最后一笔利益。

夹缝中不服输的生存

共享单车这个市场,其实是戴威做砸的。

外界普遍认为,ofo命运的急转直下,始于戴威在2017年11月将来自滴滴的付强团队“扫地出门”,以及这一举动所昭示的与最大金主“决裂”的信号。

共享单车补贴大战烧到白热化之际,ofo早期投资人朱啸虎提出了ofo与摩拜合并,“主要是为了赚钱”,戴威对此“既不积极也不排斥”。按照当时提出的方案,合并后戴威和胡玮炜将担任联席CEO,两人中戴威显然更强势。

但ofo的最大股东滴滴更希望的是“拿ofo干倒摩拜”。

2017年7月,滴滴提出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ofo,收购后ofo成为独立于集团之外的全资子公司,由戴威担任CEO。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滴滴同意帮ofo拉来软银15亿美元投资,孙正义与戴威见过面,还签了投资意向书。

同时滴滴派了两个精英级人物去帮ofo梳理。

2017年底,滴滴内部正式启动上市计划,ofo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收购ofo可以帮助滴滴形成出行闭环。

混乱的ofo让两位精英整日整日熬夜,但好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顺利进行,那一段时间,整个公司都热情高涨。

直到收购进程被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卡住了。

滴滴团队要求查看ofo押金账目时遭到戴威强烈反对,而这是收购的必要前提。当时滴滴的人“恐吓”戴威,告诉他“公司现在危如累卵,我们是在打尼古丁给你续命,钱断一天你就得死”,戴威被激怒了。“来自北大学生会主席的骄傲和富二代优越条件的那股劲儿一上来,拼着15亿美元不要也要赶走滴滴,宁可不要钱不要发展也不想受气。”

但资本只关心回报,ofo与滴滴决裂。但滴滴和ofo没有撕破脸,2018年初,滴滴再次提出收购ofo,但因为价格与预想中的相去甚远,戴威一口拒绝,转头向阿里要了一笔17亿元的融资。

这犯了行业的大忌,一个出生牛犊,怎么可以有两个金主爸爸?

很快这事有了结果,由于戴威触犯其底线,程维一怒之下自掏10亿美元开始做单车。

收购了小蓝单车的资产及在部分城市的投放权,以“待遇double”的条件从ofo疯狂挖人,谈供应链,拆了小蓝的车仿照着又做了一款青桔,公开和ofo打起了擂台。

2017年9月,ofo上线微信小程序,蚂蚁金服震怒,要求ofo立刻下线微信小程序端口,只保留支付宝作为流量入口,显然戴威并没有同意。3个月后,阿里投资哈罗单车,正式入局共享单车。

被巨头围剿的ofo很快陷入困境。

滴滴团队撤出后,ofo不再打价格战,取消了“一元月卡”和全国20个城市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这给了对手可乘之机。持续采取全国免押金模式的哈罗单车2018年5月公布数据,称单量已超过ofo和摩拜的总和。

同时随着滴滴团队的撤出,ofo公司内部迅速恢复到原本的状态,创始人团队能力不足、戴威处处掌控、各岗位尸位素餐等问题逐渐发酵。

当时ofo的资金状况已经十分恶劣,欠了全国9000多名运维人员好几个月工资,按照平均月薪5000元计算,每个月仅运维人员的工资成本就高达4500万元。此外还有3000多名正式员工的工资、物业成本、市场成本等。

2018年12月19日,戴威在一封内部全员信中承认,公司一整年都背负着巨大的现金流压力,“1块钱要掰成3块钱花”。他无数次地感到力不从心,想把运营资金全砍掉,甚至解散公司、申请破产。

一堆破车加100亿元债务,ofo已然成为鸡肋。

终结与重生

2018年12月4日,作为还不上钱的“老赖”,戴威收到了法院的限制消费令,不能坐飞机和高铁,不能旅游、度假和住星级酒店,也不能在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合消费。

ofo如今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被资本疯狂追捧的ofo至此终结。

到底什么让ofo小黄车倒下?

1. 融资速度跟不上烧钱的速度,挪用押金来造车,一旦用户集中提取押金,企业就会陷入破产危机。

2. 用人不当,公司管理混乱,将有能力的人都排挤出去。直到巨轮将沉,他力保的那群人,还试图从ofo的残躯上攫取最后一点可能获得的利益。

3.在商不言商,太过于理想化。

共享单车有发展的空间吗?

如果没有资本的过度催熟,共享单车企业正常收取押金,不去疯狂铺量、烧钱铺贴,认真修炼企业内功,扎扎实实提升运营能力。摩拜和ofo本来是有机会成为巨头的。但是因为之前的打车市场洗礼,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腾讯阿里,都没有给共享单车企业正常稳健发展的机会。一个看起来最美的共享经济模式,就这么被扼杀了。

而近期缅甸的一位神秘人,似乎在试图扭转当下局面。

缅甸创业者迈克购买了闲置的单车来帮助缅甸贫困学童,送给他们做代步工具。

今年33岁的迈克出生在缅甸,但在新加坡长大,在新加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曾就读于大名鼎鼎的淡马锡初级学院,2008年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获得了商业管理学位。

儿时走路读书的经历让他深知时间的可贵,他设想,假如给这些孩子一辆单车,他们将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

今年3月,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出消息,想跟ofo和摩拜单车建立联系,从他们手中回收闲置的单车。3月15日,他从仰光飞到了北京,到访了最大的共享单车“坟场”。

过去三个月,他已经购买了一万辆单车。其中,4000辆是在新加坡货仓销售和拍卖会上买的,大部分属于ofo和oBike的闲置单车。

这些被回收的单车,在换掉车锁,并添加后座之后,会被分发给需要的贫困学童。

这只是一个开始,迈克希望他能将“少走路”运动持续下去,在五年内送出10万辆脚踏车。他说:“ 它们可能在新加坡一文不值,但对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来说,它们有其价值。”

成王败寇,不再探讨,单车最终还是实现他应有的意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