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产业专题报告:物联网和云计算深度研究(61页)

(温馨提示:文末有下载方式)

报告综述:

5G国内进入落地元年,乐观预期全球5G需求

截止到 2019 年 5 月,全球已经有 93 个国家的 235家运营商开始启动部署、演示 或者测试 5G 网络。6月 6 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以及广电发放 5G 商用牌照, 国内 5G 进入商用元年,国内牌照提前发放,有望加快国内建设节奏。韩国自 4月提供商用服务以来,用户数已突破百万,进一步加强了运营商网络建设信心。 近期设备商公布获得合同数正快速增长,目前华为、中兴、爱立信和诺基亚分别 获得了 50/25/22/42个合同,华为已全球发货15 万台,预期年内将发货 50 万台, 由此可见全球 5G 已全面启动,且呈加速态势。建议关注未来充分受益于 5G 新技 术,需求量大幅增长的射频领域,以及网络初始部署阶段受益的系统设备商、网 络规划供应商等。

物联网需求加速,行业应用遍地开花

5G 面向万物互联,在大连接、高带宽、高可靠、低时延等物联网应用特性性能大幅 提升。当前移动用户渗透率已达 100%以上,发展物联网用户将为运营商打破营收天 花板,进入全新蓝海市场。运营商在打造 5G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智慧教育、 智慧医疗、智能安防等垂直行业领域创新应用,韩国首个 5G 商用用户即为汽车零部 件供应商,预示5G 向物联网领域拓展趋势。车联网被视为 5G垂直行业应中最为典 型应用,工信部明确提出:2020 年要实现车联网用户渗透率达到 30%以上,新车驾驶 辅助系统(L2)搭载率达到 30%以上。

云计算高景气,IT支出不断提升

全球以及国内云计算市场近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据 IDC预测,2018 年全球公有 云市场收入达到 1794.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2%;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 71.64 亿 美元,同比增长 68.2%。到 2021 年,全球公有云市场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10.76%,中 国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23.5%。公有云结构来看,SaaS 市场占比最大为 66.4%,而在我 国,IaaS市场目前占主导,占比62.4%。目前美国云计算规模仍领先全球,AWS 2018 年收入同比增长46.9%左右,净利润同比增长 68.5%。我国阿里、腾讯、百度等公司 也在高速增长。资本投入来看2019 年 Q1 部分厂商较为谨慎,但 Facebook、百度等仍 保持较高增速,随着云计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将保持高景气。

报告摘要:

一、5G全球落地开花,国内进入商用元年

(一)与全球 5G 同步,国内牌照提前发放

自 2018年美国、韩国商用5G 网络开启商用大门之后,全球 5G 网络在各国陆续商 用。2018年 6 月 14 日,3GPP会议批准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5G NR)独立组网 (Standalone, SA)功能冻结。5G 标准冻结后,进入商用阶段。2018 年 10 月/12 月,美国/韩国相继宣布商用5G。截止到 2019 年 5 月,全球已经有 93 个国家的 235家运营商开始 启动部署、演示或者测试 5G 网络。

主设备商合同数量不断增加,乐观预期年内发货量。我们可以看到自今年 Q1 以来, 全球商用 5G 网络正在不断增多,年内芬兰、瑞士、西班牙、英国等已启动或即将商用。 截至目前华为已经赢得了 50 个 5G商用合同,基站发货量为15 万个,预计年底发货量将 达 50万个。中兴25 个商用合同,爱立信获得了 22个可公示的5G 商用合同,诺基亚 42 个商用合同。

全球运营商正在进行大规模验证和部署,截止今年 5月底,全球已有59 个国家为 5G制式确定或者预留了合适的频率,并且14 个国家已经完成了频谱的拍卖或者分配,近期 日本、阿曼、卡塔尔和沙特将分配频率。19 个国家,将在 2020 年年底前完成 5G频率的 正式拍卖或者分配工作。

全球 Sub6G频率可使用资源较为一致,3.5G 频率网络部署成本相对较低,可支持全 球绝大部分国家漫游,成为全球优先部署频谱。全球运营商主流使用频谱从目前在进行验 证的演示网或者实验网来看,绝大部分都是用sub-6GHz 频谱。欧洲 5G服务的三个初始 频段:700 MHz、3.4 GHz-3.8 GHz 和 26 GHz 频段;美国 CTIA 敦促 FCC 尽快进行 3.5 GHz 频谱拍卖,随着全球其他地区尤其在 3.5GHz 频段方面持续加速发展,其意见呈现出了新 的紧迫感。FCC 批准了对 3.5GHz 频谱原有许可规则的修改,以加快 5G 推出商用服务的 步伐。

5G 商用终端数量迅速增长,生态链成熟度不断提高。截至 5 月底,GSA 确定全球已 发布有 64款 5G 终端设备,而 3 月份这个数字是 33个,包括17 款智能手机、19 款 CPE 和 16 款数据卡终端。目前已发布的 5G终端设备包括七类——手机、热点、室内客户端 设备、户外客户端设备、模块、上网卡或适配器以及 USB 终端。近日,华为 Mate 20 X 5G 正式获得了中国首张 5G 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目前业界只有华为能提供 SA/NSA 5G 双模手机,即支持 5G 独立组网和非独立组网。目前可以提供 5G 终端芯片组供应商主要 有华为、Intel、Mediatek, Qualcomm。

5G 用户快速增长,推广超预期。爱立信预测 2024 年 5G 用户将达 19 亿,占比通信 用户(不包括 IOT 用户)20%,而 5G 用户流量占比将超过 35%。韩国 4 月 5 日启动 5G 商用化,入网用户开始呈直线上升的趋势。69 天之后,韩国的 5G 用户数量就突破了 100 万,普及速度超过了当年的 4G。5G 商用两个月之后,用户每日数据消耗量增长超过三倍。 5G 网络的数据使用量为平均每天 1.3GB,这一数字远远高于 LTE 的 400MB。同时,在开 通 5G 网络之后,有 20%的用户开始使用 AR 和 VR 功能,在 LTE 网络下这个数字只有 5%。

国内 5G牌照发放,从追赶到领先。2019年 6 月 6 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 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 5G 商用牌照。国内 3G/4G 发放牌照相较海外分别晚了近 8 年/5 年,而 5G牌照发放基本与海外一致,在这背后是国内企业在通信技术形成的研发优势。截至 6 月 15 日,目前全球 5G SEP 标准必要专利排名中,中国两大厂商华为和中兴 都进入了前三名,从榜单上展示的情况看,华为声明的5G SEP 专利数高达 2160 个,远 高于其他厂商,第二名的诺基亚 5G SEP 专利为 1516 个,第三名则是 ZTE 中兴公司 1424 个 SEP 专利。大量的投入,是技术的深厚积累。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目前华为 5G 技术方案完全不受美国制裁的影响,华为已经签署的合同以及未来签署的合同完全能 够保证供应。

三大运营商5G 投入有望超预期。从三大运营商在年初公布了 5G 预算来看,中国联 通 2019 年资本开支预算 580 亿(其中 5G投资 60-80 亿),相较 2018年 449 亿增加 29%。 中国电信资本开支预算 2019 年 780 亿(其中 5G 90 亿,不考虑 5G 预算下降 7.9%),考 虑 5G 预算相对于 2018 年 749亿增加 4.1%。中国移动资本开支预算不考虑 5G 试商用 1499 亿, 5G 方面的投入也不会高于 172 亿元。运营商资本开支无线领域比重有所提升,中国 移动(不考虑 5G)提升 4.5%,中国电信提升 8%,中国联通提升 4%,总体提升 5.3%。 为配合 5G,4G 作为 5G打底网,已先行配套建设。

5G 初期采用非独立组网(NSA)架构,实现快速部署。NSA 和 SA 只是 5G 网络部 署的两种模式,NSA 指 5G 与 4G 融合组网,利用现有的 4G 设备,进行 5G 网络的部署, 即同时使用 4G 核心网、4G 无线网及 5G 无线网;SA 即新建 5G 网络,包括核心网、射 频无线网等都要重构,SA 网络成熟尚需时日。SA 即新建 5G 网络,包括核心网、射频无 线网等都要重构。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均表示,现阶段 5G建设将以 NSA+SA组网进行 过渡,最终以 SA独立组网为 5G建设目标。

运营商未来目标网将是 4G+5G,4G 网络支持语音 VOLTE 和基础数据业务,5G 支 持高速数据业务。二月中国联通招标达 41 万站 L900、L1800,即主要为 5G 网网络打基 础,联通预计即将商用 4G VOLTE 语音业务。三大运营商均强调了对 4G 网络部署覆盖质 量的提升,类似室内覆盖、深度覆盖仍将是运营商关注的重点。

国内三大运营商与各地政府 5G 基站规划建设积极。中国移动表示今年将建设超过 5万个 5G 基站,并将在超过 50 个城市提供 5G 服务,到 2020 年为所有地市级以上城市提 供 5G 商用服务。而各地政府规划更加积极,如上海规划,到 2020 年,上海的目标是累 计建设 3 万个 5G 基站。广东省目标 2020年底,珠三角中心城区5G 网络基本实现连续覆 盖和商用,全省 5G基站累计达6 万座。总体上来说各地规划方案,远大于三大运营商已 有方案,伴随此次提前发放 5G 牌照,整体 5G 建设节奏将加快,规模有望超过市场预期。

5G 应用随着 3GPP 新版本发布,种类逐渐丰富。5G 在支持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 高可靠等指标相较 4G 有大幅提高,但网络部署是渐进的,5G 的 R15/R16 以及后续版本, 支持能力将逐步增强。2018 年 12 月 3GPP TSG RAN 全体会议做出一项决定:将 R15 版 本 Late Drop 版本的冻结时间,从原计划的 2018年 12 月推迟至 2019 年 3月。支持高可靠 低时延等特性 R16 版本原定在 2019年 12 月冻结,预期也将推迟三个月,但以上版本并 不影响商用部署。VR/AR、智能驾驶等应用,系统将逐步支持,目前部署的R15 版本, 将主要提升系统容量与带宽 。

运营商积极拓展各行业创新应用。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成韩国运营商 SK 电讯的 5G 首 个客户。该客户采用的是 SK 电讯的 5G-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解决方案。这也预示着,5G 相 对于之前的 2G/3G/4G 主要面向人与人通信技术,到面向万物互联的变革。通信网络将更 多的进入到新的垂直应用领域。今年 4 月,中国联通宣布成立了“5G 应用创新联盟”,联 盟成员来自新媒体、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数十家前沿公司。 运营商创新获得了相关行业认同,如南方电网和中国移动发布的《5G 智能电网》;中移 动与 35 合作伙伴发布的 《5G 智慧教育白皮书》;中国联通在国内首次发布 5G 新媒体白 皮书。

5G 商用将对经济产生重要贡献,据信通院测算,2020 年 5G 正式商用将带动 4840亿元直接产出,2025 年、2030 年分别增长到 3.3万亿、6.3 万亿元,复合增长率为 29%。 间接产出 2020/2025/2030 年,分别为 1.2 万亿、6.3 万亿和 10.6 万亿元,复合增长率为 24%。 我们预计 2020 年无线基站建设,将达到千亿级。

(二)5G 建设拉开序幕,关注技术变革领域

国内 5G 牌照发放,5G 建设进入落地阶段。从 5G 产业链来看,在产品研发阶段, 深度参与 5G 产品研发企业,将首先受益于 5G 产品在射频/传输领域的变革。落地阶段, 网络规划建设企业将首先受益。预期宏站网络完成初步覆盖后,网络将进入深度覆盖提升 阶段,网络优化/小基站厂商将迎来机遇。在网络完成基本覆盖后,网络应用如物联网/云 计算等与垂直产业链相结合,将成为 5G 未来发展重点。当前正处于网络部署落地阶段,5G 产品配套器件正进入订单爬坡阶段,值得重点关注。

Massive MIMO 是 5G 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率的关键技术。在大规模 MIMO 系 统中,基站配置天线数量可达几十个或上百个,而用户终端天线数目一般会少于 8个;基 站利用同一个时频资源同时服务若干个 UE,而增强了基站同时接收和发送多路不同信号 的能力,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 Massive MIMO 技术, 频谱效率比普通宏基站增加 3 到 5 倍。这种显著增益会激励运营商完全颠覆其网络建设策 略。增加了网络覆盖的灵活性,运营商可以利用Massive MIMO 的水平和垂直覆盖特性来 提供不同场景下的覆盖。

Massive MIMO 为射频领域带来重大变革

Massive MIMO 促使基站部署有源天馈,2G 传统宏站一般射频单元布置在机房中, 射频信号通过同轴射频馈线,从机房传输到天线。使用的主要是 7/8 同轴射频馈线,损耗 大,有时需要在天线下方增加塔放,以放大信号,而且施工量大。为了能够提供低成本的3G 网络建设方案,设备商通过将射频模块独立部署,降低了馈线损耗,为运营商节省了 建网与运维成本,得到运营商认可,成为主流方案。Massive MIMO 使得系统的发射信号 通道数由 2/4/8个,提升到了64 个,甚至更高,射频单元复杂度大幅提升,3G/4G使用馈 线连接射频单元与天馈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需要大量馈线,易引入问题,采用传 统馈线方式难以满足要求。

Massive MIMO 单个天线的通道数达 64 个,甚至 128 个,也就意味着,单个天线需 要 64 个或 128 个滤波器/环形器,以及对应的天线振子数,射频部分更加复杂,难以与天 线微波发射单元分开部署,因此需要将射频单元包括滤波器、环形器、功放等全部集成到 有源天线上。

金属/陶瓷介质滤波器数量大增,长期并存

滤波器是基站射频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能的优劣往往直接影响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作用是选择特定频率信号通过,抑制不需要的频率信号,解决不同频段、不 同形式的通信系统之间的信号干扰问题,广泛应用于通信基站、终端的射频信号处理模块 中。

2G/3G/4G 主要采用同轴谐振腔滤波器,滤波器采用采用谐振腔体结构是微波滤波器 的传统结构之一。谐振器当有适当频率的电磁波馈入,波将在腔的电壁上来回反射,在腔 内形成电磁驻波,发生电磁谐振。多个腔体能够等效成电感并联电容,从而形成谐振级, 实现微波滤波功能。与其他类型微波滤波器而言,腔体滤波器结构牢周,性能稳定可靠、 体积更小、Q值适中、高端寄生通带较远,且其散热性好。为满足有源天线的重量和尺 寸要求,对滤波器的小型化、轻便化、高频化、低功耗化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介质陶 瓷材料的低损耗、高介电常数、频率温度系数和热膨胀系数小、可承受高功率等特点设计 制作,成为 5G 基站设备的首选解决方案。

4G 基站按制式,FDD 一般采用 2T2R 或者 4T4R 方案,TDD 最多采用 8T8R 方案。 4G 只有非常少量基站采用了 Massive MIMO 方案,也就是说现网大量基站采用的方案, 通道数分别对应为 2 通道,4 通道以及 8 通道方案,而 5G Massvie MIMO 方案普遍采用 的是 64T64R 的 64 通道方案,甚至未来可能达到 128 通道。基站使用滤波器与通道数一 一对应,每个通道均需要相应的滤波器。考虑到5G 使用较高频谱,国内基站数量相对于 4G 基站数量约为 1.2 至 1.5 倍。国内整体基站滤波器数量需求预计将达4G 基站的 20 倍, 国内市场空间预期将达 500 亿左右。

5G 制式式下,环形器需求大涨

5G 由于全部采用 TDD 制式,环形器使用量有望大幅增长。5G 通信采用 TDD 方式收 发通道共用一副天线,使用环形器作双工器。因此5G 基站环形器是必不可少的器件, 环 形器是一个多端口器件,其中电磁波的传输只能沿单方向环行,反方向是隔离的,环形器 的原理依然是磁场偏置铁氧体材料各向异性特性。主要作用是引导射频信号传播,保护功 放和接收机。

环形器的核心部分是铁氧体磁芯,铁氧体磁性材料是环形器业务的上游。铁氧体是一 种具有亚铁磁性的金属氧化物。就电特性来说,铁氧体的电阻率比单质金属或合金磁性材 料大得多,而且还有较高的介电性能。铁氧体的磁性能还表现在高频时具有较高的磁导率。

5G Massvie MIMO 方案普遍采用的是 64T64R 的 64 通道方案。基站使用滤波器与通 道数一一对应,每个通道均需要相应的滤波器。4G 基站按制式,TDD 最多采用 8T8R 方 案。4G 只有非常少量基站采用了 Massive MIMO 方案,也就是说现网大量基站采用的方 案,主要为 TDD 的 8 通道方案,考虑到 5G 使用较高频谱,国内基站数量相对于 4G 基站 数量约为 1.2 至 1.5 倍。国内整体基站滤波器数量需求预计将达4G TDD 基站的 24 倍,国 内市场空间预期将达 240 亿左右。

振子数随通道增长,满足天线新形态要求

单独垂直放置的半波振子,会形成类似面包圈的电磁辐射信号。因此仅仅是一个半波 振子的方向性并不强,这样就需要使用多个振子,使得振子辐射信号更加扁平化,在水平 方向上获得更大的增益。并通过反射板,将辐射信号控制在单侧。传统的 MIMO,一般只 支持目标在水平方向移动,而Massive MIMO 支持信号在水平和垂直维度移动。

天线振子从形态上可以分为主要为压铸/钣金的半波振子,贴片振子,以及塑料振子。 传统无源天馈的金属半波振子,缺点主要是重量较重;贴片振子电磁干扰较差,装配精度 要求高;塑料振子重量轻,精度高,集成度高,成本优势,作为新型产品可以较好的满足 Massive MIMO 天线需求。

5G Massive MIMO 一般采用 64 通道,一个通道需要 3 个振子。国内 5G 频谱采用的 主流频段,主要采用的是 2.6G 和 3.5G,而 4.9G 将不是主流部署方案。5G与 4G 主流部 署的 2.6G、1.9G、1.8G、2.1G 等频段差异不大,因此我们推测站点数是 4G 的 1.2 至 1.5倍,参考目前4G 站点数 400 万,5G 站点数将达 480 万-600万个,我们预期国内天线振 子空间将达 120 亿元。

有源天线 PCB面积更大,性能要求更高

5G 有源天线 AAU 相对于 4G 无源天线,支持 Massive MIMO 的有源天线,需要使用 射频 PCB 板布置射频收发单元阵列,射频分配网络和多天线阵列。射频收发单元阵列一 般包含 64 个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发射单元获得基带输入并提供射频发送输出,射频发 送输出将通过射频分配网络分配到天线阵列,接收单元执行与发射单元操作相反的工作。RDN 将输出信号分配到相应天线路径和天线单元,并将天线的输入信号分配到相反的方 向。

高频化、高速化的射频 PCB 需要具备三方面特性:1、低传输损失;2、低传输延迟; 3、需要高特性阻抗的精度控制。介电常数(Dk)和介电损耗因子(Df)是衡量 PCB 和覆铜板高频高速性能的两项主要指标:1)介电常数(Dk)越小越稳定,高频高速性能越 优。Dk 的高低影响电磁波通过介质时的相速度,材料(介电常数)与信号的传送速率C 成正比。高介电常数往往意味着较大的信号传输延迟。2)介质损耗(Df)越小越稳定, 高频高速性能越优。Df 越高则电路系统的电能及信号损耗也高。一般而言,要降低覆铜 板的 Dk和 Df,主要通过使用特殊的树脂材料、基板材料及铜箔来解决。

4G 与 5G 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无源天线 RRU,转换为有源天线 AAU,射频 PCB 板增 量较大。BBU差异度不大。单站从射频需要使用的高频板来看,增量大8.5 倍;高速板增 量约 2 倍。单站使用面积整体来看,增量约 4.45 倍。考虑到单板复杂度提升,价格提升, 以及基站数量增加,5G 整体 PCB价值量将达到4G 时期的 7 倍。

传输架构满足 CU/DU 部署需求,容量同步提升

5G 无线接入网形态上较 4G 更加复杂,4G 接入网主要由核心网 EPC、基站 BBU 以 及射频拉远单元 RRU 三部分组成。随着多天线技术的应用,BBU 的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 不得不放到射频拉远单元上,成为有源天线单元 AAU。考虑到基站部署的云化,以及集 中控制的优势,BBU 单元将分化为集中单元 CU 和分布单元 DU。在部署上由 4G 的 3级 结构,演变为5G 的 4 级架构,传输上由前传和回传,增加了中传。

5G 站点单站容量将得到大幅提升,采用 Massive MIMO,以及毫米波技术。测算中 低频站点,采用 100M频谱带宽,64T64R 天线,三小区配置,单站峰值将达达到 4.65Gbps。 而毫米波高频部分,采用 800M 频谱带宽,4T4R 天线,三小区配置,站点峰值将达 13.3Gbps。 站点容量将达 4G 10 倍以上。

5G 的低时延、大带宽对承载网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网络分片及垂直行业低时延业 务要求对网络架构造成很大影响,需要降低端到端的时延,要求每节点支持极低转发时延, 需要既支持硬隔离又支持软隔离,实现软硬切片。需要考虑前传、中传、回传统一承载。 对于中传/回传方案,可采用同一张网统一承载中传/回传,满足不同 RAN 侧网元组合需 要,通过搭建直传通道支持端到端网络硬切片。25G+PAM4 方案将成为 5G 承载网主流光 模块解决方案。从已有带宽估算来看,前传将采用25G,中传采用 25G+PAM4 低成本方 案。

(三)无线网络向开放、智能化演进

无线接入网从 D-RAN(分布式 RAN)到 C-RAN(集中式 RAN),再到 vRAN (虚拟化 RAN),最终演进到 O-RAN(开放式 RAN)时代。将原来由几个运营商 分头主导的 C-RAN、xRAN 等力量重新整合,致力于推动无线接入网向更开放及更智能 的方向演进,由传统模式向开放智能的方向演进,即 IT、CT 与 DT 的融合发展。O-RAN 全球已有 15 家主流运营商加入,并吸引了业界主流厂商(包括传统通信设备商、芯片厂 商、服务器厂商、云供应商)的加入。2019 年 2 月 6 日主流设备商爱立信也宣布加入。

由运营商主导的O-RAN产业联盟,提出了“开放”和“智能”两大核心愿景,以解决网 络部署和运维中的问题。

开放:打造成本更加高效的敏捷网络,开放的接口将使小型设备商和运营商可以快速 推出定制化服务。开放的接口也将会使更多设备商参与到网络部署中,从而打造更富竞争 性的生态系统。开放的软件和硬件参考设计,将有利于各厂商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智能:将致力于每层网络的智能化,网络由于密集部署以及越来越多的需求,在 5G 时期将变得更加复杂化。为了适应变化,网络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方式优化或运营。网络必 须能够做到自驱动,自学习,从而实现降低 OPEX 目标。

为了达到以上愿景,O-RAN 将采用以下设计原则:

• 引领无线接入网走向开放化,接口可互操作化,RAN 虚拟化和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

• 推动无线接入网最大限度地采用通用硬件,尽可能减少使用专用设备。

• 标准化 API 和接口,探索无线接入网走向开源时代。

因此 O-RAN将聚焦在软件定义的智能 RAN网络控制器、RAN虚拟化、接口开放化、 硬件白盒化、软件开源化,以此打破传统封闭的RAN构架,从而降低 RAN 部署成本, 提升 RAN 敏捷性和加速创新。

O-RAN 系统架构对功能模块和接口做了标准化定义,其中包含智能 RAN 控制器非 实时层、智能 RAN 控制器实时层、多制式 CU 协议栈和平台、DU 和 RRU 等功能单元, 单元之间接口 A1/E2/Open Fronthaul 等,以及协议栈参考设计和相关 F1/W1/E1/X2/Xn 开 放接口。自联盟在 2018 年 6 月成立以来,我们看到相关的设计测试已经由 2018 年 H2 开 始展开,从联盟公布的时间表来看,预期到 2019 年 H1 将会完成大部分设计。我们了解 到,相关的测试和设计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落实中,相关企业参与积极性高。合作伙伴加 入硬件参考设计的研发工作,将会实现产业力量整合、研发成果的共享,最终降低产业的整体成本。

5G 小基站厂商迎重要机遇

运营商采购占据了小基站领域的绝大部分需求,室分系统相对来说比较独立, 不需要过多考虑与室外基站复杂的组网关系,室内自成一体,可以采用不同厂商的 小基站进行覆盖。而由于宏微协同,考虑到用户体验等 KPI,如切换、负载均衡等, 无线设备一般在一片区域内并不会进行混合组网,室外宏/微基站市场仍将是大型设 备商主导。

5G 需要新型室分系统更新换代。2G/3G/4G 已经成熟的室分 DAS 系统将无法 满足 5G 需求,自 2G 开始,新制式室内覆盖,DAS 系统一般通过合并信号,即可 以支持新制式需求。而到了 5G 时期,首先 DAS 系统无法支持 3.5GHz 频率的信号 传输,因此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室内覆盖网络需要重新部署;其次 DAS 系统无法 支持多天线 MIMO,一般室内 DAS 系统最多支持 2 通道,多数仅一通道,因此容 量受限;再次传统 DAS 系统属于无源系统,无法支持智能管控,运营维护成本高。

从小基站产品性价比来看,中兴、华为、爱立信、诺基亚等的小基站产品功能 丰富,与宏站产品采用相同 BBU 设备,可以支持多种特性和高容量,便于管理, 因此是运营商采购的主流产品,但价格相对比较昂贵。而中小企业提供的皮基站, 一般采用高通的套片,产品功能相对单一,网管系统功能上也无法做到与大型设备 商产品的完备,售后维护等均有差距,但价格相对便宜。

从市场空间来看,5G小基站市场空间或将达 3000亿。测算 2019 年底 4G 基站 数量将达到 500 万,其中室分站占比三分之一达 150 万,按 4G 基站单站价值 8 万 计算,则全国 4G 室内覆盖市场达 1200 亿。预期全国 5G 站点数为 4G 站点数 1.2 倍,则 5G 总体站点数将达 600 万个,其中室内基站将达 180 万个。由于毫米波覆 盖范围仅 150m 左右,也将计算为小基站,预估毫米波站点 600 万个。考虑室外部 分站点也将采用小基站形态,以及到 5G 基站的单站价值量将高于 4G,整体市场空 间预期将达 3000 亿。

中小厂商在5G 小基站领域将迎来机遇:

(1)借助运营商推动的 ORAN 等组织,接口标准化,白盒化,中小厂商更易获得相关 技术支持,进入门槛降低;

(2)运营商需求存在差异化,大型设备商产品功能更完善,竞争力强,虽然产品单价 高,但在高价值区域运营商仍愿意投资,而 5G 需要整网替换室内覆盖系统,大量部署区 域并非高价值区域,因此从性价比角度考虑,中小厂商产品将存在较大市场空间;

(3)垂直领域企业网市场将成为小基站建设的重要方向,企业可以通过使用非授权频 段或者使用运营商网络,获得电信级通信服务支持。

三、物联网需求加速,行业应用遍地开花

(一)5G 推动物联网发展 1、物联网市场规模空间巨大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 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 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的发展主要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硬件成本下滑,功耗降低,物联网连 接数爆发;第二阶段,存储、计算成本下滑,物联网背后的数据价值开始体现,批量的数 据分析需求大规模出现;第三阶段,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真正的物联网大数据 时代到来,实时处理数据的需求快速增长。目前,全球物联网行业发展仍处于第一阶段, 未来,随着联网规模不断扩大,数据将成为主要推动力。

物联网的通信技术包括短距离链接、蜂窝链接和低功耗广覆盖链接,其中,不同链接 技术有不同的优缺点,对应的应用场景也不同。

物联网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物联网作为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当今世界最具 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正在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 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变革。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增速势头强劲。2015年我国物联 网产业规模达到 750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9.3%。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到 2020 年我国物联网业务市场规模将达到 1.8 万亿元人民币,而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7 万亿美元。

2、5G 将连接更多行业,实现万物互联

5G 移动通信技术,相较于现行的 4G 方案,在峰值速率、流量密度、频谱效率等各 项关键能力均有大幅度的改善。5G解决方案的提出并非是简单的在4G 基础上功能拓展, 更大区别是万物的互联。随着网络承载能力的加强,5G 将通信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相互连 接,提高全球的智能环境,为工业制造,以及包括医疗、家居、出行在内的人们的生活, 带来全新的体验。

5G 从标准规划阶段起就将物联网的典型应用场景纳入了5G 的基本应用场景,提出 了满足应用场景需求的能力要求,并根据能力要求提出了诸多创新的无线技术与网络架构 设计方案。5G 提出的三个主要应用为 mMTC、uRLLC 和 eMBB,其中 mMTC和 uRLLC 直接与物联网相关。

mMTC(海量大连接)的应用是在机器通信应用场景,主要对应物联网等连接量较大 的应用,例如智慧城市、智能仪表(水表、燃气表等)、环境监测、智能农业、森林防火 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uRLLC(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的应用场景主要面 向车联网、工业控制、远程医疗等垂直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

(二)政策导向是基础

2010 年,物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政府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加 强对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促进行业技术的升级进步、优化产业资源 配置、增强政府财税支撑和扶持企业发展等方面。

……

(三)三大运营商及 ICT 厂商纷纷布局物联网产业

截止2018年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物联网M2M连接数分别达5.51 亿、 1.1亿、1.07 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 M2M 市场。2018 年,移动、联通、电信物联网收 入分别达到 75.3 亿元、20.8 亿元和 15.4 亿元,同比实现高速增长。

……

(四)物联网应用场景丰富

全球物联网应用主要包括三大主线:面向需求侧的消费性物联网、面向供给侧的生产 性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应用物联网。据 GSMA Intelligence 预测,从 2017 年到 2025 年,产 业物联网(生产性+智慧城市)连接数将实现 4.7倍的增长,消费物联网连接数将实现2.5 倍的增长。

1、物联网典型应用场景——车联网

车联网作为物联网领域中成长最强劲的市场之一,全球市场规模逐步提升。据前瞻产 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 2017 年,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约为 525 亿美元,预计到 2022 年将增加至 1629 亿美元,CAGR为 25.4%;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从 2017 年的 114 亿美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530亿美元,CAGR 为 36.0%。据信通院统计,截止到 2017年 8 月,中国联通车联网用户数突破 2000 万,中国电信车联网用户数 1106 万,中国移动车联 网用户数 2700 万。

根据 IHS 预测,2022 年全球联网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将达 3.5 亿台,市场占比达到 24%,具有联网功能的新车销量将达到 9800 万台,市场占比达 94%。2018 年 12月,工信部制 定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2020 年要实现车联网用户 渗透率达到 30%以上,新车驾驶辅助系统(L2)搭载率达到 30%以上,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终 端的新车装配率达到 60%以上。

车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整车厂商、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网络运营商。整车厂商在 前装市场掌握着主动权,通过在自有车型搭载自有车联网系统。地图提供商、应用提供商、 系统提供商、移动智能终端提供商等企业都有直接面向企业和车主的业务应用,且应用范 围出现互相融合渗透的趋势。

UBI(车联网保险)成为车联网大数据典型应用。基于 UBI车载信息终端获取车辆的 实时运行状态,结合云端大数据处理能力分析用户的驾驶特点和使用频率,从而对车主的 理赔服务、保险费用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定制。目前,以车厂、UBI 大数据平台、车险公 司为核心的业务生态正在形成。

T-Box 前装比例不断提升,车联网信息服务推广加速。随着支持 4G 的 T-Box 技术逐 渐成熟、电信运营商“提速降费”不断推进,新车型前装 T-Box 成本不断降低、前装比例 不断提升,为车联网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终端基础。

2、物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无线支付

物联网的典型应用场景之一就是无线 POS行业。随着各大银行机构发卡量的不断增 长,以及银行卡支付联网商户的不断增加,2017 年联网 POS机具 3414.82 万台,较上年 末增加 295.96 万台。此外,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 62103.59 亿笔,金额 862.10 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 40.77%和 13.19%,每万人 POS机具数量245.66 台,同比增长 8.91%。

近年来,POS 机行业发展的趋势是传统 POS 向智能 POS 转变,智能 POS功能丰富, 可提供经营数据分析、会员营销管理、金融服务等增值项目,因此成为刷卡商户的首选。 目前我国智能 POS渗透率不足10%,未来仍提升空间巨大。

3、物联网典型应用场景——笔记本电脑

近年来,虽然全球 PC 出货量保持稳定略有下滑,但主流厂商联想、惠普、戴尔2018 年同比均实现稳定增长。同时,商用笔记本占比不断提升,Gartner报告显示,2018 年消 费 PC 占总 PC出货量比例为40%,而 2014 年则为 49%,商用 PC 占比则提升至 60%。在 每年全球笔记本出货量中,具备蜂窝上网功能的比例仅3%,因此未来联网笔记本的渗透 率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云计算高景气,IT支出不断提升

(一)云计算支出成为企业IT 支出重要组成部分

云计算支出占公司 IT 支出的比例将不断增大。据 IDC统计,2018 年全球企业支出 中,传统 IT 支出占比为 51.6%,公有云支出为 33.6%,私有云支出为 14.7%。美国的传统 IT 支出低于全球水平,云计算支出超过全球水平,而中国的传统 IT支出占比仍较大,公 有云计算支出低于全球水平。但是据 IDC 预测,到 2023年,全球IT 支出中,传统 IT 支 出占比将下降至 40.5%,美国将下降至 33.4%,而中国将下降至 40.7%。同时,在全球 IT 支出中,私有云支出占比将上升 18.9%,美国将上升至 14.7%,而中国将上升至 22.2%。

(二)全球云计算高速增长,中国市场势头强劲

2018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公有云收入同比增长26.2%。据 IDC 统计, 2018 年全球公有云市场收入达到 1794 亿美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长 26.2%。虽然中国市场 起步较晚,但增长势头较为迅猛,2018 年收入达到 72 亿美元,同比增长 68.2%。

预计到 2021 年,全球公有云收入将达到 2991.8 亿美元, 2018-2021 年复合增长率达 10.76%。在细分市场中,中国市场增长最快,领跑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中国云计算市场预计 2021年达到 215.3 亿美元,2018-2021 年复合增长率达 23.5%。中国市场因为发展 晚、基数小,因此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国内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 业的增长。从客户角度来分析,阿里客户主要是中小互联网公司,腾讯云客户主要为视频 和游戏公司,两者均为互联网公司。但是从 2018 年来看,公有云新增量有 48%来自于传 统企业,相较 2016 年 45%的占比提升了 3 个百分点,可见传统企业上云的需求也越来越 强烈。

从全球公有云市场结构来看,2018年全球公有云SaaS 市场收入达到 1191 亿美元, 占 66.4%,比例最大,因为 SaaS 市场较为成熟,SaaS 模式已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可,传统 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用 SaaS 管理软件的比较多。但是 IaaS 和 PaaS 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未来五年复合增速有望超过 30%,占比不断提升。中国市场中,2018 年 IaaS 市场收入达 到 446.9 亿美元,占比 62.4%。2021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148.7亿美元,2017-2021 年复 合增长率 56.2%。IaaS 市场在我国公有云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主要因为中国目前处于云 计算发展的初级阶段,使用 IaaS服务的企业主要以互联网公司为主,互联网公司更倾向 于自己开发软件,不购买 SaaS 服务。

(三)美国巨头依旧领先全球,中国云厂商大步赶超

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美国巨头各方面优势明显,依旧处于领先霸主地位。作为云 计算的“先行者”,北美地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18 年美国云计算收入增长到 1100.83 亿美元,同比增速达 23 %,预计未来几年仍以接近 20%的速度增长。

北美几大云计算厂商 2018 年增速依旧很快。亚马逊 AWS 2018 年营收达到256.55 亿 美元,增速超过 45%,是全球市场第一的公有云厂商,数据中心布局遍布世界各国,目前AWS 在全球有 21 个区域,提供 64 个可用区。微软作为云计算领域的后发力者,已经在 全球 50个区域建立了数据中心,可覆盖140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巴 西、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2018 年微软 Azure 全年营收规模达到 135 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 16.8%,同比大幅增长 82.4%。谷歌云在全 球有 50 个可用区,并在全球有 15 个数据中心,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爱尔兰、芬 兰、台湾、新加坡等,2018年实现收入68.9 亿美元,同比增速超过 90%。

中国厂商增速超过美国,有望后来居上。国内厂商中,。腾讯云去年收入 43 亿人民币, 服务覆盖 21 个地区的 36 个可用区。金山云聚焦企业级市场,持续发挥在视频、游戏、政 企、金融、医疗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借助 AI 的全面商用落地,带动收入的高速增长。金 山云营收为 22.18 亿元,同比增长 66%。2018 年第四季度,金山云营收达到 7.27亿元, 同比增长81%。此外,华为 2017 年单独成立 Cloud BU,参与云计算市场竞争,华为云已 上线 14大类超过100 个云服务,以及制造、医疗、电商、车联网、SAP、HPC、IoT 等 60多个解决方案。

1、AWS:业绩持续高增长,稳坐公有云第一交椅

亚马逊业绩快速增长,在全球公有云市场占比居首。近年来,亚马逊 AWS 营收持续 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在 2015 年扭亏为盈,实现盈利。2018 年 AWS 实现营业收入 256.55亿美元,同比增长46.94%;净利润 72.96亿美元,同比增长68.46%。同时,AWS在 2019 年第一季度营收为 76.96 亿美元,同比增长 41%。

AWS 业务全球市场份额占有度位列第一,根据 Synergy Research Group 2018 年 Q4的数据,全球市场份额上,亚马逊AWS 依旧第一,相当于其后四个对手微软、谷歌、IBM和阿里的总和。

亚马逊 AWS 业务遍布全球,其中在亚太市市场上也业绩很突出。根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 在 3月份公布的数据,从2018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 市场数据排名看,在亚太市场份额上,亚马逊 AWS 稳居第一(24.1%)、紧随其后的是阿 里巴巴(15.9%)和微软(11.1%)。另外,在 2019 财年 Q4 的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数 据排名上,AWS 依旧保持第一。

在亚太市场中,中国是目前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AWS很重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和 发展。2016 年,亚马逊宣布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 IDC 公司光环新网开展合作。 2017 年底,随着光环新网顺利拿到云计算牌照,二者合作正式进入新篇章。目前,AWS 在中 国的客户已经超过 1000 家,主要为大型跨国公司和中国出海电商,ARPU 值已在 100 万 以上。根据 Synergy Research Group 在 3 月份公布的数据,在 2017年 Q1 到 2018 年 Q4之间,在中国市场上光环新网(AWS() 9.7%)位列第三。实际上,所统计的光环新网(AWS) 仅是 AWS 中国业务的一部分,还有西云数据也在运营 AWS 中国业务,可以看出 AWS 中 国的业务板块很庞大,AWS 对于中国市场很重视。

在 2019 年 4 月 25 日,亚马逊 AWS亚太(香港)区域正式开放。至此,AWS 在全球 有 21 个区域,提供 64个可用区,另有其它四个区域、12 个可用区将于未来两年在巴林、 开普敦、雅加达和米兰上线。AWS亚太(香港)区域是 AWS在亚太区及中国的第八个区 域,其它现有区域包括北京(由光环新网运营)、孟买、宁夏(由西云数据运营)、首尔、 新加坡、悉尼及东京。

亚马逊 AWS具备核心产品优势,同时每年上线新产品。AWS 最核心的两大业务是 弹性计算和多类别存储是。弹性计算是指快速变动计算资源,多类别存储是指存储结构化 和非结构化数据,以及针对不同用途数据的特定存储。在 2018 年 11 月底举办的 re:Invent 会议上,AWS 发布了十多个重磅产品与服务,其中主要包括机器学习芯片、区块链、存 储、数据库、机器学习和混合云等。值得一提的是弹性推理Elastic Inference,这项新服务 可让客户将 GPU 驱动的推理加速连接到任何 Amazon EC2 实例,并将深度学习成本降低 多达 75%,而其他厂商的 P3 实例 GPU 的平均利用率约为 10%到 30%。

定位清晰,服务大型工商企业和互联网企业。2018年,AWS 新增了很多大型企业客 户,re: creation 大会上 AWS 宣布与安进 (Amgen)、Capital One 和 Verizon 等公司达成 了多笔大型企业交易。例如,大韩航空(Korean Air) 承诺达成一项为期 10年的协议, 将其所有基础设施迁至 AWS。

2、阿里云:中国品牌享誉全球

阿里云在国内公有云市场排名第一、而在 IaaS 全球市场位列第三。创立于 2009年, 成立之初是为了服务内部业务,为电商客户提供云计算支持,2011 年对外开放,已为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发者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服务客户已超过230 万,云生态合 作伙伴超 5000 家。在 2017 年,阿里云的付费用户就已突破 100 万。阿里云在过去几年里 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远超行业平均增长水平。在国际市场上,阿里云的增长更加迅速,其 在亚太区域拥有最为广泛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并且目前是唯一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 亚开设数据中心的云服务商。

在 2019 年第四财季,阿里云在图形数据库、反机器人保护、区块链即服务和实时通 信领域推出了主要产品。根据 Gartner 2019 年 4 月的报告,以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和 IUS(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服务)的市场份额计,阿里云在亚太云计算市场排名第一,2018年市场份额达到19.6%,超过亚马逊(11%)和微软(8%)的市场份额总和,同比 2017 年,阿里云市场份额增长了 4.7 个百分点,与亚马逊和微软的差距正在拉大。根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 在 3月份公布的数据,在2017 年 Q1 到 2018 年 Q4 之间,在中国市场上, 阿里云(40.5%)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腾讯云(16.5%)、光环新网(AWS)(9.7%)分 列第二和第三。

在 2019 财政年度,阿里巴巴云服务于中国一半以上的A 股上市公司。将继续投资, 通过开发增值产品和功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阿里云 4 年间增长了约 20 倍,目前已成 为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公司。公司公告显示,阿里巴巴还在不断加码对云业务的战略投入,将全集团的技术与云全面结合并对外输出。同时,阿里巴巴自身也将在未来1 到 2 年内全 部上云,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于云上最佳实践的新技术和新理念。

阿里云的产品具备高性价比、高稳定性、安全可靠、资源共享、不间断服务等特点。 阿里云 CDN 覆盖全球,70 多个国家,2500+全球节点,其中国内 2000+、海外 500+节点; 全网带宽输出能力为120Tbps。

目前阿里云,19 个地域,55 个可用区。在国内地域方面上,阿里云在华东 1、华东 2、 华北 1 、华北 2、华北 3、华北 5、华南 1地域数据中心提供多线BGP 骨干网线路, 网络能力覆盖全国,提供高速稳定的中国大陆访问。在国外地域方面上,阿里云主要面向 海外地区,在香港、北美、新加坡提供国际带宽。亚太东南各地域适合面向东南亚、澳大 利亚的用户。亚太南部地域适用于印度及周边地域的用户。亚太东北 1 地域适用于日、 韩、以及周边地域的用户。美国地域适合于面向美洲用户。 中东东部 1 为中东用户提供 的数据中心。

3、微软 Azure:收入连续增长,云计算全球市场份额第二

2018 财年,微软 Azure 营业收入 115.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3%,其中,在 2018 年 Q2营业收入环比增速最高达到47%。2019 财年前三季度共计收入 94.18 亿美元,同比下 降 18.2%,盈利增速放缓。

(四)2019 年云计算厂商资本支出第一季度不断上涨

各大厂商 2018 年资本开支情况,AWS 现金资本支出达到 11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 其中 Q4 现金资本支出 32亿美元,环比3 季度略有上升。谷歌 2018 年资本支出 254.6 亿 美元,同比增长 80%,且 2018 年每季度资本支出均实现环比增长,其中在第四季度环比 增速高达 70.4%。微软全年资本开支 160 亿美元,同比实现 40.4%的增速。Facebook 迎来 资本开支大年,四个季度资本支出高达 130亿美元,同比增长93.2%,比 2017 年资本支 出增多接近一倍,该资本支出主要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

在 2019 年 Q1 期间,国外各大厂商资本投入变得谨慎,投入步伐放缓,数据表现为 AWS环比增速下降15.6%,谷歌下降 52.9 %和微软资本支出环比下降 41%。但 Facebook 依旧加大对云计算的资本投入,继续保持正的环比速度(+16.8%)

2018 全年国内 BAT 厂商资本开支 964.5亿元人民币,比2017 年的 566.4 亿元上涨 70%。 阿里巴巴的资本支出上升 44%到 2018 年的 56.35 亿元,总支出继续保持第一的位置。资 本支出总额第二大的是腾讯,积极投资让 2018 年资本支出上升至 36亿元(+77%),与 2017 年的-9%相比增速大幅提升。百度资本支出稳步上升,同比增加 81%。

国内 BAT 厂商 2019 年 Q1 合计资本开支达到 20.87亿美元,同比下降21%。其中, 腾讯下降达到 33%和阿里下降达到 26 %,而百度资本支出同比上涨 41%。从 2018 年 Q4 和 2019年 Q1 来看,阿里 2018 年前三季度大幅投入后放缓步伐,腾讯的近期投入也在缩 减,而百度的资本投入在稳定增多。

(五)数据流量爆发,服务器市场迎来高景气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信息处理的需求不断增大,以及视频、游戏、AR/VR 等应用迅 猛发展,数据流量不断攀升,数据通信量进于快速增长期。据 Cisco预测,到2021 年底, 全球数据中心 IP 流量将从 2016 年的每年 6.8ZB 上升到 20.6ZB,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 25%。 同时,根据《Cisco 全球云计算指数白皮书》,到 2019 年,全球通信网络流量的 99%是 和数据中心相关的,其中数据中心内部的网络流量占到全部流量的 70%以上。

据 Synergy Research 的最新报告,2018 年全球新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爆发”尤 未停息——截至 2018年底,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数量达到430 家,同比增长 11%。 在所有运营商中,亚马逊和谷歌最为活跃,两家公司新增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合计超过2018 年新增总数的一半。中国的腾讯和百度也在持续建立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尽管如此,大 多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仍位于美国,占比40%,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 位居第二,占 8%。其次是日本和英国,分别占 6%。澳大利亚、德国紧随其后,均是 5%。

Synergy Research 报告称,进入统计的 20 家运营商平均每家拥有 22 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仅就全球领先的云运营商亚马逊、微软、IBM 和谷歌而言,每家公司平均拥有超过 55 个 超大数据中心;且在每个大区(北美,拉丁美洲,亚太地区和欧洲、中东和非洲)至少有 3 个数据中心。根据 Synergy 的数据,2018 年底在建的项目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高达132 个, 数据中心建设将成为长期潮流。

(六)数据中心建设仍处高峰

全球数据中心建设近几年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期,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在 2019 年将 继续投资设立自己的数据中心,积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谷歌在全球拥有 50个可用 区,建有15 个大型数据中心,今年计划投入 130亿美元新设并巩固在美国的数据中心, 同时积极在国外新增数据中心。微软 AZure 已经在全球 50 个区域建立了数据中心,可覆 盖 140 个国家和地区,今年计划在埃及建设数据中心。Facebook、苹果和 IBM 也积极在 全球范围内进行数据中心布局。

国内阿里、腾讯、华为和金山也纷纷布局数据中心,在国内围绕核心城市周边布局, 在国际上则多布局于新兴市场国家。比如阿里在张北县和南通市大规模部署数据中心,围 绕北京和上海,土地租金低、电价成本低,且可以通过拉光纤专线来解决带宽问题。阿里 和腾讯纷纷在印度在印度设立数据中心。这里,我们统计了近期国内互联网公司数据中心 建设的情况和规划。

……

温馨提示:如需原文档,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搜索下载。

(报告来源:民生证券;分析师:杨锟、杨妙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