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被一万个微信群打扰

今天这篇文章源自和“乌托邦”产品经理的谈话

起源是半年前我写过一篇《社交之战》的文章,之后有很多人和我交流社区冷启动的问题,但我惊讶的发现,不管是知识付费,还是社交产品,抑或电商赛道的创业者,当我询问初始用户哪里找,社区氛围如何建立的时候,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做社群”“先拉几个微信群”。

但问及效果时,大部分人都表示,不甚理想~

甚至很多人特意花1999去学了社群课程,回来也感觉没学到啥,依然一筹莫展。

那时我就感觉,风向,可能又开始了变化。

诚然,社群这两年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所有创业者绕不过的一个事物,不论你是粉丝众多的大V自媒体,还是风靡万千的视频UP主,抑或知识付费的老师,甚至经营大量人脉的新微商,你都逃不开这个事物。

社群在初始用户积攒和社区冷启动上,也确实有很多独到的好处,重点是还便宜

但很多人,花了大钱,学了各种培训课程,投了大量精力后可能都会发现,社群这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比如一个显著的现象,现在的微信群,大量信息刷屏,每天999条信息弹个不停,很多人已经都习惯于点上一个“消息免打扰”了

如何在这个新时代下理解和调整社群思路,可能会是一个新的热门问题。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社群不是公众号

90%的创业者,把社群当做另一种公众号,社群存在的意义就是每天上去群发一下自己的文章或新上架商品,而对于群管理,基本不投入多少精力。

总的来说,当作一个扩散渠道了。

这也是许多大V做社群的思路,把微信群当作粉丝群来做。

但实际上,纵观真正比较成功的社群,基本是去中心化的。也就是不是围绕某个群主的。

比如典型的~当年轰动性案例,区块链的三点钟群(别笑,不论区块链如何,他们的三点无眠微信群的活跃度和影响力,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点钟社群的成功,我理解的关键就在于去中心化的内容提供。

一般微信群,往往要靠群主来提供内容,尤其是各类粉丝群,这个现象更严重,这就意味着,当群主有精力时,可以自己提供,或者搬运来优质内容引发大家讨论。

但当群主事情较多,没有精力管理时,群内容质量就会无限下滑,各种八卦类,情感类,键政类内容就会开始冒头,冲淡优质内容浓度。

而这部分内容,对于许多人是不感兴趣的,他们也没有精力去爬几百楼的聊天记录

于是最终,点开一个消息免打扰,就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结局。

而区块链群,本质上,是一个兴趣爱好者群,所有人都可以把业内的事情搬运进来讨论,大家也有共同的讨论兴趣,这意味着,在群主输出内容的真空期内,群内容不会水的那么快。

所以,这类基于某些共同兴趣建立起的群,会有更高的活跃度。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如果一个社群是某个人的,那它很难走远,它必须是属于其内所有人的

这是很多粉丝群走不下去的核心原因,因为当社群属于某个人时,就意味着平台属性变弱,参与者积极性也会下降。

而我观察目前国内做的比较好的社群,有一个特点是,利益一致性。

比如三点钟,这个是区块链从业者勾搭交流,炒热整个区块链概念的地方,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关系,所有愿意共同维持这个平台。

创业家和I黑马的各种会员社群,则是围绕财经内容建立起的企业家交流平台,大家也有充足积极性参与。

大家比较熟悉的知乎万粉群,更是典型的创作者的交流八卦的地方。

这些社群,你会发现一个特征,你很难说,它是属于某个人的,甚至群主是谁大家也并不在意。它是属于所有,拥有某一类标签的人的。

他们的声音,汇聚为一个社群时,会比零散的更大,有更强的议价权。

这是所有人愿意维持这个社群的核心动力。

这也引发了第三个观点

社群在过去二年中,成为许多打着知识付费旗号割韭菜的工具,也成为了许多微商拉人头的工具。

但未来,依赖独角戏的社群越来越不可能维持下去,更多的,相互成就的平台型社群会出现。

比如某平台,今年618的社群销量冠军,就是

实际上,这是一个挺冷门的社群,因为相比许多明星大V建立的社群,他看起来没那么高逼格~也没有那么多宣传

但问题在于,这类运营案例库的共享社群,有最实在的利益共同体。

大家都是运营,做了案例可以共同分享。

在这里,不存在什么大V不大V的概念,大家也不是出于对某个人的崇拜而来的,也不是要听你的干货或者投资理念。

就是最简单最明显最直接,想要获得更多运营案例,也愿意拿自己内容交换而来的。

所以最终这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社群,拿下了销量第一。

而我认为接下来的趋势是,

这样由一群有共同兴趣的人,互相激发,互相成就,能带来共同利益的社群,未来会逐渐压倒那些群主唱独角戏的社群。

如果调整你的社群定位,使其能让所有人获得直接利益,我认为会是接下来一年,社群运营者,以及社群类产品经理们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OK,讲了这么多,下面你们是不是以为我就要话锋一转,安利乌托邦这个产品精力的产品了呢?

NO

事实上,当“乌托邦”的产品经理一开始和我介绍他们的产品时,我并没有非常的惊艳。

直到后来又采访了他们产品内的几个社群运营者后,我才发现,他们的关键,在于产品运营上的挖掘。

比如,有一个细节,打卡历史。这个功能别看很小,但对于运营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之前提过,基于微信建立的社群的关键在于,解决不了有效组织管理的问题。

群里水聊一旦多起来,有价值的内容就很容易被冲散,其次,单个微信群有500人数上限,一旦社群模式往大了做,就必定多衍生多个群,可一个人能管20个群已是极限,最后,微信本身是基于聊天设计的通信软件,所以在群管理上只是够用就行,并没有提供很多群管理工具,所以你需要用各种小插件小程序去填补这块的需求。

而要命的是,这些三方工具,本身又喜欢动不动邀请用户打扰用户,常年被微信封,比如典型的,很多用软件管理大量微信群的人,都面临被封号的问题~

所以一个小小的打卡功能,往往让一大堆群主焦头烂额

那么,知识星球这样的社群产品呢?

知识星球的问题又在于,太重视群主,而忽视了放在用户们身上的注意力。

比如运营者对普通用户的认知只能停留在昵称头像上,而无法去查看更多信息。

用户们自己能拥有的权限也极低,所以知识星球其实是非常依赖运营者精力投入的,不管是输出真空期,还是管理真空期,都会导致社群内容的断崖式下降。

用户在很多时候,又失去了打卡的积极性,群主也很难判断用户打卡情况。

而乌托邦的理解是,同时注重了双方的情况,他是可以看每个普通用户的打卡日历的

有人可能要说了,打卡功能有什么用呢?让大家闲着没事干走形式吗?

实际上,打卡是非常重要的功能

公开的打卡排行版和打卡日历,能看到每个人的打卡连续情况,也能看到所有成员的当周/月打卡排行,以及随时查看历史打卡。

这对运营者来说,是刚需,能一眼分出活跃学员和划水学员,对服务高价值用户很有意义。

毕竟,一个0打卡记录的用户质疑,可能是单纯的杠精

但连续打卡30天的资深用户质疑,就很有可能是要引起考虑的真痛点了

此外,刚刚也说了,大部分社群,当群主不在的时候,输出真空期或者管理真空期,群质量会大大下滑

但乌托邦这里不太一样,他提供了很明确的联合圈主的功能,一个社群的运营者,被定义为一个团队,而非一个个人。

所以群主很多时候可以从繁重的功能操作中解放出来,去思考更加又价值的事情。

(这个联合圈主的设定是我非常认可的一个功能)

比如业内比较有名的百图记团队,在做乌托邦的时候,一开始比较犹豫是否要做签到,因为感觉会很耗费精力(微信群里很大一部分精力是盯这个),但是后来发现这边的普通用户个人属性强了,陪同感也更强了,于是可以互相监督打卡和脸熟,整个社区的氛围就被头部用户给带起来了。

最让我认同的是他们对社群里面子社区的理解

实际上这是一个常态,很多社群都面临这个问题,资深讨论区和新手区的讨论点,可能不在一个地方,同一个群主,很可能也有不同的社群方向。

比如我发现,很多健身博主实际上都面临健身和减肥的需求撕裂,健身人群和减肥人群的需求点是不太一样的,尽管外界看起来可能没什么区别。

但是如果分开成两个群,大量分流下又很可能冲淡社群氛围,所以,此时其实是需要一个子社区工具的

这个功能,如果没有真正非常深入的了解社群运营者,是很难做出来的

这些无数细节功能,给与了运营者极高的自由度。也侧面向我证明了,这个产品的运营团队,确实是真正非常理解社群运营者们的痛点的。

OK,细节功能就介绍到这里,我觉得介绍再多也没有什么意义

祝福大家都能早日建立自己的社群

来源:诗翰,作者:卢诗翰,经作者授权转载。

[ 好书推荐 ]

人人都想了解这个世界最流行的观念是如何被人们疯传的,渴望创造出让人们忍不住分享的内容、视频和好点子,梦想自己能迅速蹿红,让品牌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本书作者通过对心理学、数学和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前沿研究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解释了内容为什么能像病毒般疯传,分析了产品、品牌、内容以及个人迅速蹿红背后的原因与规律,总结出爆红的九大营销秘诀:

◎改变传统的营销思维模式;

◎分析人们分享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哪些社会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分享决定;

◎打好情感牌,促使人们发自内心地分享;

◎制造期待,促进分享与传播;

◎利用亲切感培养人们的忠诚度;

◎制造劣势,赢得人们的正义感;

◎在传播的过程中利用羊群效应加快传播,将值得分享的内容扩散出去;

◎认识群体差异,树立口碑,做到锦上添花;

◎学会制作病毒式营销视频,找到将品牌附着在可分享内容之上的最佳途径。

点个好看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