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日半导体的蝴蝶效应:一场产业链纠纷,暴露了服务器芯片的危机

韩日两国的半导体纠纷,让韩国总统出面了。

这场争端看似是韩日两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上的摩擦,但是却可能引发一场蝴蝶效应。日本把控着全球半数以上的半导体原材料生产,而这次针对韩国的制裁,很可能会引发大规模半导体产品价格上涨,包括芯片、内存以及oled屏幕。

由于全球化发展,每个产业的产业链基本都遍布全球,这时候半导体产业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国要走自己的强芯路,将自主可控变成现实。

而在服务器芯片上,也有可能出现上游产业链危机的可能。

英特尔一家独大

目前,全球90%以上的服务器芯片市场都由英特尔占据,建立在英特尔的x86架构上。

站在战略角度考虑,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一旦英特尔对服务器芯片开始封锁,产业链发生断裂,数据安全就会陷入麻烦。按照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网络和数据是经济发展的基石,而服务器出现问题,将重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从1978年诞生到现在,X86架构逐渐成为CPU通用架构,英特尔用X86占据市场上90%以上份额,也将计算与网络产业的选择权和议价权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

X86为什么会这么强?业普遍认可的说法是,x86最强大的地方在于英特尔积累的服务器芯片生态系统。



从出现到现在,大量软件应用都是基于x86完成开发,而企业市场中软件生态往往更新频次较低,缺乏生态可选择性。市面上出现过的其他服务器芯片,普遍在软件兼容性上表现不佳,最终导致用户无法选择尝试其他芯片,只能固守x86。

那么就没有人想要将英特尔赶下王座?英特尔并没有形成垄断,对于服务器芯片来说,还有解决方案。

英特尔的老对手AMD就曾大举投入研发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2012年他们宣布获得ARM指令集授权,随后在2014年推出了基于ARM架构的Opteron处理器。但是这个项目并没有什么后续,2017年开始名存实亡。



三星、英伟达、博通、Marvell、高通也都曾经开发或者有意向开发过基于ARM的服务器芯片,这之中高通曾经一度让业内看到希望。

2014年,高通宣布将打造基于ARM的服务器芯片;到2016年,对外公布了首个基于AMR的服务器芯片产品;2017年,高通正式发布了Centrip2400系列,进军服务器芯片市场。可高通服务器芯片的结果并不理想,由于没有多少客户订单,高通开始逐渐放弃服务器芯片业务,最后也被曝出高管离职,团队解散。

再加上,更换服务器对于企业来说,代价可不小。

在服务器之下,数据中心涉及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等大量底层技术体系,这些东西很难一夜之间被全部替换。然而逐个替换的成本实在太大,企业无法接受舍弃自身核心业务去拥抱新的服务器产品。

中国服务器芯片产业的崛起

在欧美普遍放弃AMR服务器芯片的研发之后,今天用ARM打造服务器芯片的主力,开始由中国芯片产业扮演主角。

华芯通、天津飞腾都曾名噪一时,而华为也在去年年底发布了基于ARM的服务器芯片鲲鹏920。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之前欧美都放弃了AMR服务器芯片,为什么中国企业还要寻求在ARM架构上打造服务器芯片呢?

其实核心就是前面说到的,要做到自主可控。

2018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8000亿人民币以上,使用单一服务器芯片供应风险太大,随时都可能被制约,所以一定要找到可替代方案的。

而ARM虽然也是一家欧美公司,但其提供的是芯片专利和指令集。我们只需要一次性买断某版本就可以一直使用,可以从根本上规避x86隐藏的专利与供应链风险。

而使用AMR研发服务器芯片的难点,在于其芯片性能与生态上。

ARM进入服务器生态的优势是有的,功耗能低,成本更低,很符合现阶段企业的计算需求。在企业全云时代,对服务器计算需求将会大幅增加,产业普遍要求高并发、多线程和任务单一的计算模式,这些特性都非常适合ARM架构来处理。



而当更多计算发生在边端侧的时候,要求服务器提供密度更高、功耗更低、迟延更低的算力,这其实是让服务器算力贴近移动设备的计算需求,因此ARM也将是个好的选择。

但是,想要打造一款对抗X86的服务器芯片,应对x86平台统一的硬件、开发和基础设施,以及数十年积累的软件开发生态,是芯片厂商面前的真正挑战。

一方面企业需要创建为开发生态服务的基础设施集群,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还需要积极推动软件开发行业进驻ARM生态,建ARM应用市场等基础平台。

这是一个长久的事业,而中国在这条路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