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80后“妈妈”谭文君与她的257个孩子

全南80后“妈妈”谭文君与她的257个孩子

客家新闻网 付涛

从繁华都市到农村老家,从都市白领到“全职妈妈”。大学毕业的她放弃在大城市舒适高薪的工作,只为承担起照顾257个留守儿童的重任,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幸福。

她就是先后被评为全南县“最美创业女能人”“赣州好人”,入围“中国好人榜”候选人的全南县南迳镇启睿亲情家园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负责人谭文君。

一份牵挂 筑起一个“家”

在全南县南迳镇圩镇上,有一栋色彩缤纷的大楼,楼顶悬挂着“启睿亲情家园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牌子。近日,笔者来到这里,只见“掌门人”谭文君一边剪纸,一边留意婴儿车里熟睡的孩子,她正在认真筹备即将来临的“六一”儿童节活动。

知晓笔者来意后,谭文君示意爱人将孩子推进房间,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来聊天,谈话被拉回到10年前。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正读大一的谭文君便加入义工队伍帮助灾区募捐,自此,帮助别人的想法在她的心底生根发芽。

毕业后,她留在广东工作,一次回乡探亲时发现,镇上许多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关心关爱,有的甚至误入歧途。“看到他们孤独无助的眼神,我心里非常难受。我也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他们就这样荒废了,太可惜了。”

几番考虑,2015年初,她和丈夫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和高薪的工作,决定回家乡创办托管中心,给家乡留守儿童一个“家”。

“我支持她的决定,也相信她的选择是对的,她干什么我都陪着她干。”谭文君的爱人是广东惠州人,感受到她内心的这份牵绊和想法之后便全力支持,并提前回到南迳镇筹备托管中心。

谭文君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课外书。

万事开头难。夫妻俩东拼西凑15万元,并争取了市妇联妇女儿童民生项目资金25万元,筹足资金后,开始忙碌报批、租房、装修、采购设备......,终于把托管中心建起来了,原本以为会有大批的孩子前来报名,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家长们的不了解,只招到了5名留守儿童。房租、水电费、伙食费等每月近万元的开销让夫妻俩陷入了迷茫,家人也开始反对。

“要搞好一个托管中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说句实话,我也有过退缩。但是当我想起多年前看到留守儿童缺乏关爱误入歧途那一幕时,我又无比坚定自己的想法。家长们把孩子交给了你,那就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我要对得起他们的信任。我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我相信我的努力和时间能够证明我的选择。更何况和这些孩子们也有感情,慢慢地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回想起创办之初的艰辛,谭文君万分感慨。为继续完善托管中心的配套设施,她和丈夫商量后又贷款20余万元加大投入,至今还负债运营。

经过两年的艰辛摸索,托管中心终于步入正轨,目前可以给孩子们提供食宿、学习辅导、亲情交流、图书阅览、文体娱乐等多项服务,三年来先后接收留守儿童257名,这个数字还在逐渐增加。

一声妈妈 倾尽所“爱”

晨光熹微,谭文君已经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做早餐、洗衣服、送上学;夜幕降临,谭文君还在辅导作业、安排洗漱、陆续就寝;凌晨时分,她还要设好闹铃起来查两次房,给孩子们盖被子......这是谭文君一天的工作安排,托管的孩子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3岁半,谭文君像母亲一样事事操心。

谭文君一边带孩子一边给学生辅导作业。

“谭老师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关心我们,有一次,我发高烧她一整夜都陪着我。我的妈妈不在身边,我常常觉得谭老师就是我的妈妈,这里就是我的家。”11岁的钟佳银和弟弟钟佳祥私底下地喊谭文君为“谭妈妈”。他们的父母外出广东务工,三年来,这里不仅是兄妹俩生活、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名副其实的家。

10岁的小敏也深深感受到谭文君倾注的爱与温暖。因父母长期在外,小敏刚入园时性格孤僻,几乎不与人交流。了解到情况后,谭文君经常与她谈心,周末还把她留在自己家里。多次的心灵沟通后,小敏胆子慢慢大起来了,敢和同学一起聊天开玩笑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我喜欢这里的生活,这里有谭老师的陪伴,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谭老师也会帮我。”小敏说。

“好在有谭老师啊,我的孩子现在更有礼貌了,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多了!”家住中寨乡田在村的一对夫妇特地赶来向谭文君表达谢意,他们是园里8岁小欣怡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然而,两年前这对夫妇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小欣怡送到了这里,她的爷爷也曾提出质疑,自己还没孩子,怎么照顾得好别人的孩子?三年来,谭文君用自己的爱与行动,让家长看到了孩子的进步,打破了许多这样的质疑。

“我们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比学习辅导更为重要,谭文君坚持不定期开展家访,让孩子们定期与父母视频通话,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她都了如指掌。在外务工的家长们没了担忧,孩子们也有了别样的收获,“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可是迫于生活需外出务工等因素,不得不让孩子们留守老家。我知道他们的难处,也理解他们,所以我尽可能地针对不同家庭的情况去帮助孩子。看到孩子们一天天的变化,我也感到很欣慰。”

今年3月,谭文君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没敢给自己休产假,这么多孩子等着我回去照顾呢。”谭文君开玩笑地说,刚出月子的她,便从惠州回到了南迳,“抱着孩子批改作业”成为了最生动的工作写照。正是因为这份“大爱”,谭文君也常常忽略了自己的“小家”,她自嘲自己既不是合格的“妻子”,也不是合格的“母亲”,对爱人关心不够,忙得忘记给孩子喂奶也是常有的事。

一颗善心 牵动多方“情”

下午3时,谭文君护送完孩子们上学,总算可以忙里“偷闲”给还不到3个月的宝宝喂一次奶,逗一逗自己的宝宝。喂完奶,谭文君拿出一本“爱心相册”:2015年儿童节县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在教孩子们做手工,2016年3月香港爱心人士捐赠2台干衣机、8月广东惠州一夫妇捐赠一台大彩电、11月广东深圳美相学院送来新衣新鞋、广东惠州鹅城慈善协会给孩子们送来了新书、玩具......

谭文君去学校接孩子们放学。

多方参与,善心联动。被谭文君的善举所感染,赣粤港等地的爱心人士纷纷主动参与到爱心接力中来:众多志愿者相继来到托管中心开展各类活动,爱心机构多次前来举办“六一游园会”,组织开展趣味绘画、诗歌朗诵和生日晚会等课外活动......

“这些叔叔阿姨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不仅给我们带来礼物,还陪我们玩游戏,我长大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帮助别人!”说起远道而来的志愿者们,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然而,在“陌生朋友”刚到来时,孩子们表现更多的是羞涩,随着活动的多次开展,孩子们渐渐会主动交流了,胆子变大了,也对“感恩”开始有了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潜移默化。

“我常常想起在惠州工作时帮扶过的孩子,我就想给那些有困难的孩子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回到南迳后的谭文君,依旧热心公益事业,仍长期帮扶96名贫困学生,助力12名农村学生完成“大学梦”。

对于园内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她就给予费用减免,并送上学习生活用品。“每一个孩子都是坠落到凡间的星辰,我爱这些孩子。我常常想,教育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需要温柔宽容和理解,这些留守孩的家庭或许给予不了他们,但是我希望能在这里给他们弥补,让他们也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谭文君说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