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权下放到所,中科院放心吗?

科技日报记者 李大庆

邓麦村曾经担任过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在他当所长时,中科院每年都对大连化物所进行考评,大化所每年都得出一本“蓝皮书”。“现在好了,中科院改革后变成了每五年对研究所考评一次。这会减去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减轻所里的负担。”如今担任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的邓麦村感触颇深。

6月29日,中科院公布了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建立绿色通道的具体措施。邓麦村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要求对科技管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尊重科研规律,开辟绿色通道,培育创新生态。“中科院党组对此做了部署,提出将进一步落实‘放管改’改革,为科学家开辟绿色通道,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许多管理问题。”

如果一项研究已经取得一些重大成果,并且被国家领导人写入了新年贺词,你说这个项目还用再搞什么立项咨询论证吗?现在中科院说可以不用了。类似列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或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将可以免除立项咨询论证环节。

“像这样的新举措,中科院这次出台了10项。”中科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详细介绍了“放管服”的具体措施,包括简化立项审批程序、优化预算编制和评审、优化财务验收、下放800万元以下资产使用和处置权、强化用人单位引才的自主权、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

比如,先导专项是中科院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每个项目基本都是亿元级的。当时为了把研究方向真正导向到国家重大需求上,中科院对每一个项目都是慎之又慎,要通过两次院长办公会议讨论。一次是审议专家咨询论证结果,决定是否立项,另一次是审议如果立项后靠何种技术途径、什么样的组织措施才能实现和解决。“我们将把两次审议改成一次,缩短了立项周期。”谢鹏云说。

中科院有200多个院重点实验室,对实验室的考评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工作。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黄敏说,现在由每5年一考评改成每5年一函评。比如,今年可能只考评化学学科的重点实验室,“我们采用函评的方式,让专家评委对送交的函评材料考核打分,然后分别挑一些得分高的检查一下,挑得分低的检查督促一下。”

中科院能够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建立绿色通道,是因为在此次改革之前,中科院已经通过多年的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比如,“百人计划”是1994年中科院在国家率先实行的人才引进计划。为了防止有的所“因人设庙”、把人才“囤积”在所里,所以“百人计划”的审批权主要在院里。2011年,中科院各个研究所都按照“一三五”规划(一个定位、三个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方向)凝练了研究所的科技创新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引进人才并“因人设庙”就没有必要了。在研究所科技目标之外,你引进非主要科技目标方面的人才,即使干出点成绩依然不能给研究所带来好评。所以这次新举措中把“百人计划”人才的管理权下放到了研究所,不会导致研究所乱引人才。

谢鹏云认为,“放管服”改革及科研管理绿色通道的建立,是简化了管理环节,而不是降低了管理水平。比如,研究所的人力、资金、科研基础条件资源配置及相关管理,都可以通过中科院的ARP网上系统实现监管。

秘书长邓麦村更直白地说,要充分相信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会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尽管可能有极个别的人会偏离国家规定的要求,但大多数人不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