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爱上读书

提起婵娟文学社,在河南省新密市文化圈小有名气。文学社开在家里,1.5万余册图书把楼上楼下装得满满当当。文学社创办人马遂昌和马红娟系父女俩,又都是党员,父亲马遂昌曾被评为新密市优秀共产党员,女儿马红娟被评为新密市道德模范。

马遂昌的家在新密市区的一个小巷里,走进他家的三层小楼,一股浓浓书香扑面而来。从二楼到三楼各门类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40多年来,我和家人省吃俭用,购买书籍1.5万余册,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论纵等,这些书已经成了我家的传家宝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马遂昌介绍。

已经退休的马遂昌当过兵,教过书,当过乡新闻报道员,目前还是新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1978年至1983年,马遂昌在乡下教书时,每月只有40多元的工资,但他每月都会拿出10元去买书。

“当时的书价很低,买本名著也只要几元钱。刚开始,妻子不理解,她想买件几元钱的衣服我都不同意,她很伤心。”谈及收藏这些书的经历,马遂昌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后来,我写的很多文章被国家级报刊发表了,她才理解了书籍的重要。有时在县城或去其他城市,她还会催我去书店呢。”

1986年,为了购买轩辕黄帝的资料,马遂昌跑到郑州,找了7家书店,都没买到,最后在大学路古玩城旧书市场上买到了《东方第一大帝》的文学读本。书价3.2元,可是,路费和生活费就花了5.5元。马遂昌爱买书在亲朋好友间已经出了名,曾经有个在省城工作的好朋友多年不见,给他买了一箱《二月河文集》,价值240元,这让马遂昌感觉无比珍贵,激动了一整天。

女儿马红娟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就“女承父业”。“小时候经常替父亲手抄文稿。那时候没有电脑,父亲十分严厉,如果有一个字写错,哪怕抄到最后,也会要求她重来一遍。”谈及父亲的严厉,马红娟笑着说,正是这种几乎苛刻的要求,让她喜欢上了读书。

自己通过读书收获了满满的幸福,何不让大家都来享受阅读的乐趣?能不能在自己家开读书会,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2017年底,这种想法促使马遂昌、马红娟父女利用这些图书,搭建了民间读书公益平台。

2017年11月,根据马红娟名字命名的婵娟文学社在他们家大门口悄然挂牌了。为了吸引人来,马红娟购买了阅读桌椅,空调开放、茶水免费,把环境布置得温馨有品位。马红娟还动员身边一些年轻人来家里读书,举办分享活动。

有意思的是,有些来这里的人之前并不喜欢读书,甚至怀疑马红娟另有企图。“90后”的赵朝阳在网上开花店,以前并不喜欢看书,自从第一次踏进婵娟文学社,书成了他离不了手的挚爱。现在很多像赵朝阳一样“不爱读书”的人通过婵娟文学社慢慢地对读书“上了瘾”,成了这里的常客。

婵娟文学社的读书人一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他们各有分工,有人写作、有人编稿,向广大群众普及新密历史文化知识,发掘尘封的古代遗存,留住乡愁,提升广大市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公众号里150余篇散发泥土气息的原创稿件,获得了广大读者争相转载。其中有一篇文章阅读量超过了6000,也使得婵娟文学社的公众号一下子猛增1000多位用户。

如今,婵娟文学社越做越大,马遂昌的家里成了公益图书馆,定时开放,免费阅读,不但不赚钱还倒贴水电费等费用。每逢节假日,登门读书者络绎不绝。文学社不仅是一个读书的平台,每逢周末还会搞一些采风活动,组织读者深入新密和周边县市,采写挖掘第一手资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