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大城市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机械地参考国际标准

7月3日,由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国际文化室承办的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成果发布会暨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研讨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大型活动与城市繁荣”“文化活动与城市名片”“文化产业中的大型文化活动”等议题,展开研讨交流。

上海社科院院长张道根研究员认为,上海未来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这其中的三个定位是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里最重要的是城市文化。城市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宜漫步的,公园是最易休憩的,市民是守法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而文化彰显一个城市的本质力量,对文化的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陈圣来研究员指出,城市病的最大问题是文化问题。文化不姓“大”,而姓“特”。如何吸取世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充分总结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持并强化城市的特色文化,避免千城一面的困境,提出当下中国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具体路径,显得尤为迫切。

哈尔滨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杨晓萍教授指出现在很多城市不知道如何来建设,不知道怎么样保留城市的遗产,不知道怎么样发掘城市的特色文化,实际上有时城市发展的问题不是建设者有意为之,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此课题成果或许能帮助补齐城市建设与管理者在这方面的能力短板。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认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正处于文化建设的高峰期,政策、资本、人才各个方面在上海聚集。文化建设要有地域特色,要有个性和历史,一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可能不是因为其国际化因素被认同,而是其本土化文化特色被认同。 因此,简单机械的对标可能会出问题。

西班牙著作人协会驻亚太机构总代表玛利亚·克鲁兹·阿伦索·安托林重点论述了大型活动在城市创新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及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大型活动可以为社会带来社会资本,包括比较优势和对城市进步的推动作用;同时提升市民精神,塑造独特的城市名片及城市品牌。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朱立新教授认为,大型活动与城市文化特色之间,通过文化遗产的中介作用而建构关系。大型活动依托于文化资源,既是文化遗产的呈现者,也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很多大型活动本身就在创造明日的文化遗产;反之,主办者需要文化遗产来突显文化特征、塑造城市形象,实现城市营销。

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吴孝明指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要凸显上海的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特色,既要敢做弄潮儿,也不能随波逐流;在有共性的同时要加强自身特色,把个性张杨出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韩锋教授认为,现在要用一种动态的新的方法来对待城市历史遗产,新的和老的之间既要有继承,又要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总结提炼历史的基因,即传承一种文脉。文化特别重要的就是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它来自于文化修养。

东华大学会展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中国中小企业品牌发展中心顾问刘春章指出,大型活动对城市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如果不规划,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体现不出专业性,不能充分体现文化精神;更不用说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把一个城市变成旅游目的地了。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王光东研究员认为“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课题组从大型特色活动对特色文化城市的战略意义、大型活动的文化内涵与城市建设特色的互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和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等八个方面回应了当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值得社会各界学习和借鉴。

栏目主编:王多 文字编辑:王多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由贵州省歌舞剧院出品,展示贵州苗、布依、水、侗、彝五大世居少数民族非遗项目的大型歌舞诗《多彩和鸣》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