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阿里ET城市大脑,我们在谈怎样的商业野心

正文字数2669字,阅读约需三首歌的时间。

无利益相关,仅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未经著作权人允许,请勿转载

今日我们谈谈阿里云和它的城市大脑计划。一、只由G端买单的城市大脑?

目前从公开渠道上可知的”城市大脑“已落袋项目包括:

其中,浙江衢时代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是阿里与衢州市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下的SPV(特殊项目公司);千寻位置(浙江)有限公司则由阿里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合资成立。

若将上述两者计算在内,2017年9月-2018年9月,阿里“城市大脑"斩获的项目总额已达11.5099亿元。

此外,我们不明阶段的可期业绩还包括:

1、苏州。2017年2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苏州城市数据大脑合作框架协议。苏州市“城市大脑”顶层设计和建设实施方案研究项目刚于9月13日发布成交公告,由国家信息中心承接。据媒体报道,苏州城市数据大脑项目投资也有大几千万,但未在公共资源交易渠道获得确切信息。

2、乌镇。2017年7月,桐乡市公安局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浙江公安大脑•乌镇。公开报道的投资预计接近亿元,但未在公共资源交易渠道获得确切信息。

3、澳门。2017年8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与阿里巴巴签署《构建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公开总投资额。

4、雄安。2017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公开总投资额。

5、马来西亚吉隆坡。2018年1月,马来西亚数字经济发展机构和吉隆坡市政厅联合宣布引入阿里云ET城市大脑,未公开总投资额。

6、萧山。2018年2月份,萧山区发改局通过的《城市数据大脑—萧山“交通小脑”智慧交通项目》,据报道,萧山区“交通小脑”项目一期投资1.89亿元。

如此一来,“城市大脑”计划很快会兑现一场现金流高峰,保守预计17、18年份达成的项目总金额轻松超过15亿元。

让同领域参与者们倒吸一口冷气的,是清一色的单一来源谈判“神操作”,靠的是三项“王牌”理由:

1、人民政府或授权的行政主管部门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

2、国家科技部列入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目录,是“唯一的城市大脑管理平台供应商”。

3、成功案例。

ET城市大脑,在政府买单的项目推进中,披荆斩浪,狂斩业绩,但笔者相信,这还只是“第一桶金”,是养活团队不可或缺的现金流。二、征途不止星辰大海,还有月球?

阿里内部将城市大脑称为“下一次登月计划”,城市大脑的商业版图,呈现出一盘波次推进的盛大棋局。

其一,价值输出。

ET城市大脑认为自己是”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数据操作系统”,也就是说,是”刚需“。在其输出的核心价值中,将自己区别于传统智慧城市建系统的方式,提供另一种解题思路,强调城市数据作为“资源”的价值。而这场价值输出有多成功,从"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的成立,和每天蜂拥参观该局的考察团,可管窥一斑。

2017年1月新成立的正局级机构——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

其二,全球化布局。

马来西亚之前,ET城市大脑已先行在澳门练了兵,从技术部署、场景适应到政策遵守,所有这些更像是走向世界前的一次真刀真枪的演练。到了总理“钦点”的吉隆坡城市大脑,再到9月初非洲总统纷纷来杭,显然地,全球化的步子已大步迈开。更详细的城市大脑全球化思路,指路一篇《阿里云为什么要去马来西亚》,内有不错的阐述。

其三,横跨产业的AI天团阵容。

ET城市大脑最早在杭州打响知名度,切入点是关注度高、涉及面广、数据源多的交通领域。媒体宣传词是“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狠狠抓住了交通拥堵这一横鲠在老百姓心中的痛点。

到了苏州,先行的依旧是交通。号称依靠ET城市大脑“动态调整每一辆公交车发车的时间,乘坐公交车的人多了17%”。但在苏州政府的规划中,已经有了这样的字眼,“先行开展交通治理、公共安全监管、城市治理3个方向,逐步覆盖民政、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N个方面”。

公共安全是城市大脑寻到的第二块用武之地。在雪亮工程的基础上,ET城市大脑为衢州破获了久侦不破的车辆被盗案件,为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乌镇建设”公安大脑“。

继而,2018年德清和海口两单,让我们看到了ET城市大脑除却交通和安防领域的外延。首先是德清,旅游数据和平台被纳入采购范畴;在海口,意图构建交通、旅游、医疗、政务、物联网、移动办公等六个领域的智能化相关应用。

德清城市大脑采购的智慧旅游应用软件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雄安,与这座”凭空而生“的城市的合作,为城市大脑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力,城市部件和活动实时在线——基于IoT的”在线之城“。

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是底层技术,不与具体场景和产业结合的人工智能,是无用的。ET城市大脑在磨练”锤子“寻找”钉子“的过程中,率先找到了与民生息息相关、数据源丰富、最容易出效果的交通、治安、旅游等领域,紧接着我们会看到其触手快速伸向医疗、城管、环境、旅游、城规、平安、民生等领域,而这正是阿里云发布的《城市大脑探索“数字孪生城市”白皮书》中描述的”多行业智能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2.0"。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早期项目采购项中我们会发现,不就是增补智能交通硬件设施嘛,而后期,飞天能力基础设施和软件的占比越来越高。

其四,数据主权。

G端买单的商务模式,或许是现金牛,但不是长久之计。按照多平台数据融合生态智能的“数字孪生3.0”阶段,在城市数据资源的生态中,政府、大型企业、行业专家、数据运营商、城市规划院、市民都是积极参与者,那么对于阿里云而言,融通G端、B端、C端,或许才会带来“无法计算的价值”。

2010年,阿里提出了做互联网的“水电”基础设施;2017年,阿里提出“五新”战略: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

基础设施,意味着地基地位;行业的捆绑,意味着资源的抢占,那么很快,我们会见证城市数据资源的开放和垄断并行发展,不出意外,数据主权问题将被逐渐提到台前。 三、疯狂砍单后的集中交付压力

接下来,城市大脑将面临多个项目的实施交付。从展会上呈现的城市大脑成品来看,炫目有余,但距离立文目标的兑现还有一定距离,当然不排除其并未展出最先进版本的干货。

Anyway,我们拭目以待。

今年4月数字中国论坛上展出的城市大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