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际交往中需要“厚脸皮”?

记得当初刚升入大学的时候,最开始面临的是军训,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军训了几天后才开始分班。

既然是分班,那每个班都得由辅导员老师选个临时的头头,方便军训期间信息的上传下达和组织管理,也叫临时负责人。

那这个头头是怎么选出来的呢?暗箱操作?没必要。按成绩择优选拔?也不太科学。按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全方位考量?没时间。

赶鸭子上架,来不及考虑太多,最终这些个头头还是选出来了,靠什么选的呢?基本上是靠眼缘。

要注意,这里的眼缘,可不是指颜值,而是一种心理上的相对亲切感与安全感,就是我们常说的——脸儿熟。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貌似每个班都有那么一两个人,他们一开始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能是发放物品的时候他们第一个站出来帮忙,可能是老师叫人的时候他们第一个回应,也可能是教官发布口令的时候他们第一个做出反应动作……都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些细节让他们显得有些“不同”。

于是,他们在辅导员老师那里就有了一点儿眼缘,挑选临时负责人的时候,会优先考虑他们——毕竟对其他同学没什么印象。

好,接下来,正式开学,每个班级要正式选拔班委会成员了,那班长的位子谁来坐呢?选拔的结果基本没有意外,就是由那些临时负责人来做班长。

是黑幕吗?完全不是。

临时负责人在军训期间不光在辅导员那里留下眼缘,在同学的心中也留下了眼缘,你投选票的时候,对每个人都了解不多,唯独对这个临时负责人蛮脸熟,于是不由自主就选他做班长了。

好,事情到这里还没完。

开学一段时间后,各学院要组织成立年级的学生会一类的组织了,组织机构要搭配一些学生干部和骨干成员,那么这些职位又由谁来担当呢?基本上是各班班长(他们的前身是军训时的临时负责人)。

原理还是一样——脸儿熟。

那么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不,蝴蝶效应才刚刚开始。

从军训期间的普通同学,成为临时负责人,再到班长,再到学生组织的干部,这一连串的“升迁”经历,不仅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也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自信,与之相伴的是一份“永争第一”的心态。

招聘面试时,吃到过眼缘甜头的他们,本能地会表现得冒尖。

言谈举止落落大方,求职态度积极开放,相比于其他人,他们在面试官那里再次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日后的职场中,这方面的性格特质会慢慢地内化成他们的基因,任务争取抢先完成,接到指令及时回应,时时处处展示自我,敢于沟通乐于沟通,敢于合作更乐于合作。

就这样,一些东西成为习惯,浸润进性格,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思维方式,更作用于行动,进而改变了命运的走向。

相信很多读者读到这儿已经坐不住了:“天啊,这是什么逻辑,学生干部就一定是成功人士?太多学生干部最终都沦为普通人了,好吗?”

嗯,我知道,你也别急,咱们今天聊的,倒不是说非得当个什么官才有多牛气,我说得夸张些,是想让你更直观地体会到一点东西。

无论在求学阶段还是将来步入社会打拼,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会不断地加入各种新成立的圈子和团体。

多数情况下大家水平差不多,在同一起跑线上,长远来看不用说了,肯定是靠实力,但眼前的抢位与机会争取靠什么?有一条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靠脸皮。

“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这是民间的一句俗语,你听了可能不太服气,那我们不妨理性地分析一下:假如你是一名老师或是一个组织的领导,你在短时间内任命下属的时候,靠的是什么?

实事求是地讲,换作是我,我也不得不选择靠眼缘。就好比我在开会,底下坐着一批新人,我说什么都没人响应,搞得我尴尬症都快犯了,这时如果有人表现积极,我真是会如久旱逢甘霖一样啊。

那有的读者问了:“你昏庸了吗?你不清楚他这是在拍你马屁吗?”

不好意思,人性使然啊,我可以给你个失望的结论:当一个人拍我马屁,我又想提拔他的时候,心里的小白人会说,他这是在拍马屁,心里的小黑人会立刻说服小白人,别把人家想得那么黑暗,人家这叫积极要求进步。

你瞧,我就算知道他在拍马屁,我也会本能地选择不介意。当然,我的意思不是鼓吹大家多拍马屁,我所强调的厚脸皮,不仅包括勇争人先,更是侧重于少顾及面子,抛开玻璃心,做事求效果,凡事豁得出去。

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姑娘发私信问我:“我初入职场,经常被上司骂,特别没面子,以前我从没被这样对待过,不知道领导们为什么就只针对我。像我这样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应该怎样调整心态?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想了想,借用了一句话回复了她:“古今成大事者,状元才,英雄胆,巴掌厚的一张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