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孤儿健康成长 中国正在行动

新华社长沙11月21日电(记者高文成 张玉洁)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本应是父母至宝,却因家庭变故成为孤儿。为了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中国正不断健全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44岁的张薇是“125+1”位孩子的妈妈,她的孩子都来自湖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这些孩子中只有一个是她亲生儿子,其余的孩子大多在幼年时就失去了父母,在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山区,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多为祖父母且大多家庭贫困。

在湖南保靖县复兴镇,园长张薇正在和小金(中)交流,她希望由奶奶监护抚养的小金能够加入慈爱园大家庭。(新华社记者李尕摄于11月6日)

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孤儿融入社会,解决其生活、教育、医疗等问题,湘西开始探索孤儿集中供养模式。2015年,湘西州慈爱园在州府吉首市建成开园,拥有伦理学硕士学位和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张薇被选派为园长。

“创园之初,对这种孤儿集中供养的模式,我们是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全靠一步步地探索。”张薇说,为了了解这些孩子,她最常做的事就是一家一户地到孩子们位于大山深处的家中走访。

湘西州慈爱园里,园长张薇正让孩子们排队准备就餐。(新华社记者李尕摄于11月6日)

因为家访,她得知了小佳(化名)和小悦(化名)两姐妹的故事。姐姐小佳是第一批入园的孩子,半年后,她长高了、学习成绩也变好了。春节前夕,园里其他孩子都被亲戚接回家过年,只剩下小佳孤零零在角落流泪。

张薇这才得知,原来她还有一个妹妹,两姐妹幼年失去父母,和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而奶奶只会说苗语,身体又不好,所以接不了她。一直等到天黑,小佳村里来了一个小伙子才把孩子接走。

临走前,小佳问张薇:“我能把妹妹也接来吗?”

张薇一宿没睡,第二天清晨就坐车赶去了小佳家,见到了她8岁的妹妹小悦。在征得奶奶同意后,张薇把小悦也接了进来。

“让孩子进入慈爱园只是第一步,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孩子感受家的温暖,帮助他们成人成材、顺利融入社会。”张薇说。

放学回家路上,小悦(右一)坐在园车里和同学交流学习,她于2017年8月进入湘西州慈爱园。(新华社记者李尕摄于11月6日)

在慈爱园里,有生活、娱乐、学习、培训等多个功能分区。除了园长张薇,还有20多位充当家长角色的辅导员,他们负责孩子们的生活照料、心理辅导、课外教育、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工作。在州慈善总会的协调帮助下,慈爱园还根据孩子的年龄将他们安排到州内各重点学校读书。

如今,三年过去了,孩子们都爱上了张薇这个和蔼可亲的园长,亲切地称她为“园长妈妈”。

湘西州慈爱园食堂里,园长张薇和孩子们一起吃饭交流。(新华社记者李尕摄于11月6日)

事实上,湘西州慈爱园模式只是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保障孤儿健康成长,所探索采取的措施之一。

2010年,中国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正式建立国家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此举被视为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之后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从最低养育标准的提高到儿童监护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保障孤儿健康成长的行动日渐深入。

园长张薇来到古丈县小艳(左一)和小伟(右一)两姐弟的家中看望他们的奶奶,父母去世后奶奶成了他们的监护人。(新华社记者李尕摄于11月7日)

广东明确,到2020年,集中供养孤儿达到每人每月1820元人民币,散居孤儿达到每人每月1110元人民币。

此外,为了保障孤儿们成才,湘西在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开设了“慈爱阳光幼师班”,为湘西州内33名孤儿及贫困生全额资助学杂费、校服费、住宿费和部分生活费,还与州外多家技术学校对接,签订合作协议,为孤儿们的职业教育拓展渠道。

而这些为孤儿默默奉献的人们也收获了孩子们的真情。每到母亲节,张薇门口就会堆满孩子们悄悄送上的礼物:手工做的发夹、贺卡、花朵……孩子们还会用零花钱给她买“米豆腐”,因为这是“园长妈妈”最喜欢的零食。

“我喜欢这里,这里有家的感觉。”慈爱园14岁的小霖(化名)说,“等我以后考上大学,我要赚钱给奶奶还有‘园长妈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