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技融敦煌画 500米”移动莫高窟”将献礼文博会

打造一个移动的莫高窟,让唐卡和敦煌画法牵手会是什么样?《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项目就是这样一个“跨界”组合的鸿篇巨制。项目由数十位国画家、唐卡国家传承人共同创作,在500米的唐卡长卷上,绘有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260个历史人物,涉及了沿线的66个国家,时间从远古时代到新时代,跨越近五千年历史。这部被称为“立体的编年体唐卡史书”的画作,将为明年的文博会献礼。

该项目由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甘肃省美术家协会指导,嘉峪关市委市政府主办,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夏河白噶尔文化传承创新博览园承办。

周泽加(前)与完么才让聚精会神地绘画 杨艺锴 摄

风华正茂 丝路长卷应时而出

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畅想,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在这样深刻的历史背景下,为了贯彻嘉峪关“建设文化旅游大市”的部署,《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项目被提上日程。2017年1月,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在兰州举行《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项目启动会,20余名专家学者对项目规划进行了点评指导。2017年6月,项目评审会在北京举办,相关各方听取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数十位专家学者的建议意见,完善了项目方案。2018年初《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绘图文本编制工作完成,项目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2018年6月,用于项目展示的展馆在嘉峪关白鹿仓峪泉古街建成。

白噶尔公司派驻的项目负责人穆育星介绍,这次的唐卡创作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以丝绸之路上重要历史人物为线索,结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重大的事件来绘制。他表示,丝路历史说到底是人创造的,不论是中西文化交流还是族群融合迁徙,都离不开人。项目里的每个历史人物,都紧扣丝路主题,选取最精华、最典型的内容来呈现。

“一开始我们觉得肯定会有困难,但没想到会这么难。从立项选择人物故事到撰写项目文稿再到创作唐卡草图,居然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穆育星如是说。

一个人物要呈现在唐卡上究竟需要多少步骤呢?

项目组确定选出260个历史人物,先由文创团队搜集史料,再由专人为每个人物编写3000字左右的生平传记。260个人物的文稿全部完成大概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接下来就是绘制组的事了。先是设计阶段:绘画主笔以丝绸之路历史脉络为基础,根据时间顺序、朝代划分,对丝绸之路上不同的国家地域、文化宗教、风俗民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草图设计,以10米为一个单位,将长卷划分成50个单元分别进行创作。

画师准备为唐卡上色 杨艺锴 摄

之后进入实操阶段:第一步是主笔打结构草稿,第二步是主笔设计色彩草稿,第三步是主笔与唐卡画师共同绘制铅笔稿,第四步是工作人员将定稿的铅笔画1:1打印在绢布上,再由唐卡画师描边、上色。

目前,项目创制方分别在甘肃兰州、四川成都和北京创建了绘制基地,由国内知名画家、国家级唐卡非遗传承人等数十名画师组成3个项目绘制团队同时进行创作。兰州团队已完成了陆上丝绸之路隋唐五代段的20米草图绘制和10米唐卡画布上色工作,成都团队已完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宋辽夏金段的10米草图绘制,北京团队已经开始绘制陆上丝绸之路宋辽夏金段的20米草图。

兰州项目组借用了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间教室,创作条件十分简陋,可是10多个主创人员都毫无怨言,每天至少作画十个小时以上。“这是最艰难的时候,国画和唐卡磨合的困难无法用语言描述,我们争吵、我们困惑,直到现在我们才找到创作的门径。可以说,这10米是最难的10米,但为我们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穆育星说。

大梦耕耘 壮大甘肃敦煌画派

作画中的周军 资料图片

西北师大美术学院教师周军是兰州项目组的主笔之一,画中的人物服饰、面部“开脸”都由他完成。周军多年临摹、研究敦煌壁画,2015年更是全程参与了巨幅长卷《敦煌印象丝路霓裳》的绘制,是敦煌画派的优秀画家之一。

周军认为,古代敦煌画工极其高超的构图能力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远超当时的中原画家。以唐朝为例,当时中原大师的作品大多朴拙有余而构图能力不足,纵观敦煌壁画《法华经变》《观音经变》《维摩诘经变》等,无一不是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结构错综复杂,但却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紧而不乱、张弛合度。

“你去看莫高窟第220窟的《阿弥陀经变》,构成了一个天、神、人大聚会的场面。在唐代的中原绘画中,哪里去寻觅如此气势恢宏的巨作? 还有第172窟北壁上的《观无量寿经变》,竟将一组庞大的建筑群安置在一片浩浩荡荡的水面之上,构图宏伟,透视深遂,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写实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敦煌画领先于中原。”周军介绍,冯骥才先生说过,敦煌艺术是北方民族与汉族、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同创造的,而完成它的却是北方民族。因此敦煌样式只能在敦煌看到,在中国别的任何地方都看不到与其相同乃至相近的样式。

“我们现在用这个项目让唐卡和敦煌壁画再续前缘,用唐卡技艺与中国工笔画的敦煌画法结合,绘制一幅浓墨重彩的丝路‘史诗’巨作,弥补当代彩绘画的空白,在甘肃这块文化沃土上让敦煌画派发扬光大。”甘肃文联在现场指导的一位老师描述了这个项目的艺术理想。他表示,能参加这个项目的每一个人都是幸运的。这里的每一位唐卡画师都技艺精湛,现在他们需要的是释放,在创作上做到自由表达,这样才会成为真正的绘画大师。

这位老师介绍,敦煌壁画和唐卡本就是同源。唐卡线条工整流畅,色调活泼鲜亮,尤其擅长绘制风景和花卉纹饰,浅淡施色加金线勾勒让作品熠熠生辉,所以唐卡也被誉为“活着的敦煌壁画艺术”。

据了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宋平、吴坚等甘肃省领导人提出要打造敦煌画派。2012年,敦煌画派的旗号第一次在中国美协年会上被打出。多年来,敦煌画派以挖掘敦煌美术资源、追求历史厚重感、传承和保护敦煌艺术资源为己任。在新时期壮大敦煌画派,融合时代因素,形成一种具有敦煌美术元素、健康积极向上特征的美术倾向和风格,这是许多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在甘肃艺术界,长卷《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的创作,被认为是对敦煌画派理论主张的一次实践,更是对敦煌画派所倡导的艺术精神的体现与铸造。可以说,长卷《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具有了更多的甘肃气质和禀赋,让敦煌画派走得更远、更好。

只为初心 为唐卡创作打开新篇章

《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项目的唐卡画师团队十分强大,完么才让和周泽加大师带着罗桑才让等徒弟一起背井离乡,在兰州这个并不熟悉的地方开始他们的艺术追求。他们当中资历最浅的,也学习了7年以上的唐卡艺术。

完么才让正在修改底稿 杨艺锴 摄

今年33岁的完么才让出生于青海同仁热贡的唐卡艺术世家,7岁开始跟着爷爷和村里著名的唐卡画师学艺。高考时他不顾家人反对,选择了当时全国唯一开设唐卡艺术专业课程的青海民族大学。毕业后,他又继续去拉萨和四川拜师学艺。

如今被人称作“唐卡大师”的完么才让,笑起来十分憨厚。他说,传统的唐卡画像法度精严、程序复杂,有一整套工艺程序,但是绘画内容多与佛教相关,技艺难有大的突破。这次是个难得的机会,让他能接触全新的领域,可以有新的突破。

“我们来到这里后,居住、饮食很不习惯,很想家。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追求就又坚持下来了。”完么才让说,刚接触这个项目时,他差点打了退堂鼓。“最初的一个月太痛苦了,中国工笔画的勾线、上色的顺序全都和我学过的不一样,就连色彩运用也不同。我真想放弃!”可是对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让他度过了难关。经过两三个月的磨合,他从最初对工笔画创作的不理解,变成愉悦地寻找两种艺术最佳的结合点。“唐卡在我们藏区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信仰,是神圣的。现在我们要为唐卡注入新的社会功能,吸收新鲜的内容,开创一种全新的唐卡画法,让其更富有活力和魅力。”

周泽加正在凝神工作 杨艺锴 摄

与完么才让一样,为了追求心爱的绘画艺术,周泽加克服了重重困难。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他几乎不会说汉语,语言交流的不便、饮食习惯的不同是他每天都要面对的困难,但他放下唐卡大师的荣耀,静下心来学习再创作,和徒弟们在简陋的工作室里日以继夜地绘画。

绘制唐卡长卷,周泽加并不是第一次。几年前,他跟几个老画师一起绘制了讲述法王如意宝事迹的长卷,之后又用了大概四年的时间创作了刻画成吉思汗故事的400米长卷。但他之前的作品都是佛教主题,创作也都是用传统的唐卡画法。“这次跟几个汉族绘画大师一起画,40%是中国工笔画敦煌画法的元素,60%是唐卡元素,这与之前的创作很不一样。作为一个画师,我来的目的就是了解、学习中国工笔画,将两种画法结合,创造一个全新的作品。”周泽加说。

穆育星很庆幸自己身处这样一个团队之中,“大梦耕耘,不为收获。大家都放弃了原本优越、安逸的生活,为了共同的艺术理想而奋斗。”说起未来,他充满了希望:“我们会创作出一个移动的莫高窟,用唐卡历史长卷展现丝路数千年文明,创作一部编年体唐卡史书。我们的第一个小目标是,70米隋唐段在明年9月亮相敦煌文博会。500米长卷全部完成后,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巡展,唤醒丝路各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的文化记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