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这个村竟然还保留有一手传统手工艺!成品远销欧洲......

近年来,

我们从网络上了解到,

中国很多传统文化正在流失,

特别是传统手工艺,

有很多已经失传了,

但庆幸的是,

容县有一个地方还保留有一手传统手工艺

这个地方就是

位于容县西北部的大容山脉北段

距县城23公里的松山镇寻阳村。

近日,小编行走在松山镇寻阳村村头巷尾,随处可见到三三两两村民们在各自家门口、地坪"就椅而坐",手拿编织材料不慌不忙地来回编织。

编织巧妇李静琪,以白藤为材料,利用闲暇时光一天能织4、5个灯笼。通过手编工艺,增加了家庭收入。

80岁的老人马振乾,正坐在自家门前认真编织花篮。她说:“我现在虽然干不了体力活,但还能编织花篮,每天编两三个,挣得不多但也累不着,比闲着什么也不做好多啦。”

贫困户梁丽惠,其丈夫长期生病,孩子还在读书,因病因学而导致贫困。她利用空闲时间编织工艺品,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这些农村妇女在家里编灯笼不耽误侍候老人、照料孩子,人均月收入有1500~2000元。

被称为致富能人的杨德荣是灯笼来料加工的放活人。16年前,头脑灵活的他在外省看到这个行业,觉得很适合本地实际情况,便把这行业引了过来。

据杨德荣介绍,编织灯笼、花篮等手工艺品很受村民的青睐,这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活儿,农忙时可以下田种地、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空闲时就坐下来编织灯笼,可以说是农活、管家、赚钱三不误!

杨德荣告诉小编,在他家拿料加工灯笼、花篮的村民就有100多人。村民们把灯笼模子做好后就由贵港市的老板来收购,再发往外地进一步加工成品,最终销往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在她们记忆中,从小到大,寻阳村村民们做手工的习惯就没间断过。因为六七十年代的寻阳村人,很穷,但又很勤劳,没事做就喜欢织手工艺品,他们特别擅长编箩筐、背篓、扎扫帚等编织品,他们凭借这一技艺,渡过了饥荒的岁月。

小编通过查阅资料,从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十一中描写雅秀峡(雅秀峡位于今松山镇寻阳村)的文字记载中看到:

«徐霞客游记»

“有大溪自南,小溪自西,二溪会而东来之溪相并北去。乃涉南溪,溯西溪,北循岭过鸡黍山(即寻阳村鸡冠山),有村落在路左。越溪而北, 日有余照,途中人言,从此将北入深峡中,无居人,遂止于寻窑(今雅秀村口)。寻密者,鸡黍山北坞中悬小阜也。左右俱有峡, 通狭径,两三家当阜而居,径分其前,溪合其下。主人方裂竹为构屋具,取大竹椎扁裂之,片太尺许,而长竟其节,以覆屋兼椽瓦之用。迎客有山家风味,不若他方避客如虎也。”

这个文言文是说:主人正在剖竹为建房做准备,取大竹来捶扁使它裂开,竹片大一尺左右,而长处有整条竹节长,用来覆盖屋顶兼作椽子和瓦片用。

从历史资料来看,寻阳村的人们最早从明朝开始就用竹子来做房子了,进而也极可能擅长竹编工艺,村民说这是他们的传统手工艺是有一定考究的。

寻阳村村民在农闲时以制作灯笼为副业,

让他们足不出户便可在家轻松挣钱。

他们挣钱有道,

壮大家庭收入,

成为乡村振兴一道靓丽的风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