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弑母案真相大白之前,别急着贴标签

吴谢宇

4月25日,涉嫌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被抓获。此事还得从3年前说起。2016年3月3日,福州警方发布了一则悬赏通告,称当年2月14日,警方发现受害人谢天琴被人杀死在福州市晋安区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悬赏缉捕。

这起案件一经披露,就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毕竟,弑母本就是骇人听闻之事,而嫌疑人的经历也给公众提供了足够多的谈资。

光是他的学霸身份,就吸引了不少眼球。在案发前,吴谢宇是亲朋好友眼中的“完美儿子”。公开资料显示,吴谢宇,1994年生人,2009年以全校第一的高分考入福州一中,2012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奖学金。

而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也不一般。据报道,作案后,吴谢宇封死了案发的教职工宿舍,将母亲尸体放在床上,用塑料包裹十余层,并在缝隙中放入活性炭吸臭。他还替母亲伪造了辞职信,谎称与母亲一起出国。直至案发前,都无人发现其母已经身亡。

眼下,部分媒体以及自媒体已急不可耐地蜂拥而上,分析起了案件细节,甚至推敲出了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在这些“名侦探”的笔下,吴谢宇酿成的惨剧,背锅者已经被找到。

一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逻辑是,吴谢宇是学霸,就读于名校,所以不该犯罪。犯罪了,说明学校的教育不够到位。进而,中国教育只注重灌输知识,不懂培养人格。

二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逻辑是,吴谢宇的母亲性格低调内敛,与人交往不多,是一个“对自己的品德修养极度克己与自律,当上老师后在夏天就再没有穿过裙子”的人。这样一位母亲,肯定会把自己的要求也强加到孩子身上,甚至代替孩子作一些重要决定。

于是,有人已经为此案定了性: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悲剧。然而,看似完美的推测,就一定成立吗?

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无从得知案件的诸多细节,尤其是弑母的真实原因。在真相大白之前,那位作为被害人的不幸的母亲,就被塑造成某种不近人情、古板清高的形象,显然不妥当,也不公平。因为,她已经无法为自己作任何辩解。

至于学校教育造成了弑母案,更是牵强得离谱。与吴谢宇一样考入名校的年轻人难以计数,莫非他们都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有弑母的倾向?再说,学校教育真能改变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恐怕没有人敢轻易下结论。

不重事实而重推测的言论,或许能一时吸引眼球,但无助于正确引导舆论。弑母案,不该由谈资演化为某种用来刺激读者感官神经的惊险悬疑故事。

反过来想,如果吴谢宇不是名校高材生,也没有使出什么“完美犯罪”的手段,这起弑母案还会不会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难道说,弑母的悲剧意义会因为嫌疑人身份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给嫌疑人和受害人贴上各种标签是容易的,探寻悲剧背后的真相却是困难的。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相信真相大白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之前,或许我们更应关心弑母案暴露出的一些现实社会隐患。比如嫌疑人被抓获时身上带了30多张身份证,这些证件全是网购的。如何避免身份证被冒用,杜绝身份证交易?

责任编辑:甘琼芳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4009-20-4009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