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重塑伦理边界:智媒时代记者角色认知的受困与解困之道

日期: 来源:青年记者收集编辑:青年记者

 作者:李佳怿(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第1期

问题的提出

新兴技术的兴盛与应用为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1],当智能技术与新闻业产生交集,收集生产发布传播全流程效率提升、用户获取信息轻松、内容推送渠道与数据形式多元等整体趋势向好,但其背后也暗藏着不可避免的问题,被技术裹挟的媒介生态不仅本身会发生畸变,也会让身处行业之中的记者面临认知困境及身份危机。他们承担着紧迫的时间压力、技术对专业素养的影响、理念与实践的偏移,社会评价与自我认同的错位,导致行业道德底线后退及个人理想信念淡化,二者的伦理边界急需重塑。

道德底线是最低要求,却是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根基[2],聚焦于智能媒体触角不断延伸的新闻业,如若底线失守,便会出现“新闻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3],新闻推荐算法一旦价值缺失,会出现信息茧房、竞争无底线等问题,在未来这种“人机博弈”的状态会更加普遍,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坚守道德、伦理、技术层面的底线,不仅能够帮助记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利于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职业道德底线是个人、行业、社会运行体系中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所以还需要依托更高层次理想信念价值的建构和引领。[4]而新闻理想是支撑从业者坚守和发展新闻事业的重要驱动力[5],它既是自我的一种理想,也是对社会期待的一种回应,还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交融互动生成的一种对自我角色的认知与职业身份的认同。它构成了很多人对新闻职业的想象与追求并成为从事该职业的起点,但如同理想受阻时,有的人求新求变,有的则是沉沦放弃,新闻理想也成为很多人面对理想与实践的巨大差异而选择逃避或离开职业的重要原因。[6]为了减少边缘化焦虑的蔓延,发挥新闻理想存在的真正意义,从业者需要认清自身的价值,将新闻理想所激发的情感贯穿于新闻实践。[7]

智媒时代以技术为主导的新闻生产改变了职业场景与媒介生态[8],对道德底线与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影响,在传统思维与互联思维、媒介素养与新兴技术、人文情怀与商业主义的碰撞下,记者自我角色认知与职业理想追求呈现出淡化模糊的趋势。本文将当前记者所面临的认知问题归类,回溯过往记者在道德困境中的历史抉择,探寻追求底线与信念的共性时刻,生成可识别的角色,以期对智媒时代记者角色认知的困境有所启迪。

错位与冲突:智媒时代记者角色认知的困境

(一)自我解构者:理念与实践的冲突

当下技术遍布的实际与最初形成新闻理念、专业素养的媒介环境已千差万别,记者首先产生的是对自我的解构。一是实践中职业成就感的偏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成为行业主论调,最大化享受技术带来的红利,但同时也直接使技术性失业、认知权威消解等成为职业危机的代名词[9],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记者产生身份、知识及能力焦虑,这些“不断增加的焦虑会降低对自我的觉察”[10],进而在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冲突中加重对自我的解构;二是实践中挥洒理想的限制,记者往往在风险规避的逻辑与生存理性的作用下选择回避冲突性议题,不报道不冒险成为常规,新闻理想在实践中的自我审查得到规训,工作自主性下降[11],这种回避风险的频率在智能技术带来的信息失实下变得愈发强烈。朱达志曾言评论写作时“某些题材是永远碰不得的,某些题材是当下‘不合时宜’的……”等。[12]

(二)真相挖掘者:客观信息与情感共鸣的冲突

由于技术介入与市场驱动,文章深度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范以锦曾直言,没有读者,没有市场,就没有阵地可言,更没有导向可言。但逐利欲望的无限性与占有市场最大化的渴望,使一些记者放弃理想的准则,为满足读者的情绪而牺牲新闻的客观公正。由此诞生一个个以情感认知为先,客观信息沦为其次的低质信息圈层,在这里记者对内容生产的主导权丧失,传媒公信力急剧滑坡,记者的新闻理想与新闻实践之间产生更剧烈的冲突。王斌等学者认为数字环境中新闻消费具有情感化的特点,“讲述客观事实的硬新闻难以引发舆论关注,诉诸情感或个人价值观的软新闻更容易在几秒钟内引起共鸣进而成为传播‘爆款’”。[13]记者往往在自我积极揭露真相与读者消极猜疑反馈之间产生更大的失落感与溃败感,减少对客观信息的探寻,转向追求与读者的情感共鸣,最终“以新闻线索的呈现替代新闻报道”[14],由此陷入低质信息圈层的恶性循环。

定位与坚守:回溯记者角色认知的历史抉择

由于特殊的文化传统,新闻理想从诞生时起便暗含着一种德性伦理观,这种观念影响着新闻实践,并不断增减内涵与元素演变融合、延续至今。本文通过回溯过往记者对底线及信念的执着坚守与追求,以两种角色来回应智媒时代记者面临的自我解构与情感辩护。

(一)求变求新者:问题与创新意识

一篇报道成为一个生命力强的作品的核心是问题意识,只有深刻的内涵,才能打破新闻易碎品的属性达到常看常新的效果[15],而名记者和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一样会对现实产生不满与困惑,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常常能够以此为起点进行反思质疑,并加以创新。[16]《申报》《时报》在题材与体裁上的大胆革新与业务改革为记者实践新闻理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诞生了远生通讯、陈冷时评等传唱佳话;邵飘萍主张“一个真正具有自由意识的人,不会把自己围困在昨天的城堡里,他必定要寻找通往明天的道路”[17];洪天国认为“记者的生命在于超越,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18]。智媒时代对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思维到实践需要保持与时俱进、开放敏锐的问题与创新意识,在社会变迁与时代体验中用求新求变的初心与热情打破传统程式化的思维惯性,做好新闻工作这项创造性的活动。

(二)思想传播者:科普与受众意识

当前记者追求客观信息往往受制于点击量、浏览量等数据,情感共鸣是获取“量”的一种方式,而满足情感及如何满足不是只能运用低质刺激性内容,迎合受众需求及如何迎合也有更多深度与内涵。具体来看,邹韬奋认为读者群众就是“新闻出版真正的维他命”及“新闻创作的源泉”[19];李大钊强调在新闻实践中“于纪述事实以外,还应该利用活的问题,输入些知识”[20];胡政之的新闻职业观为“代表国民说话”[21];面对“桃色新闻”,记者“决不能妄言乱听,也不能迎合弱点”,“给予读者不道德的暗示”,是“记者的道德的不良”。[22]记者通过贴近群众与读者交流的新闻理念,创造出有温度的文章,扮演着思想传播者的角色,具备着生产权威信息、高质量思想的科普与受众意识。

解困之道:智媒时代记者角色认知的边界重塑

麦克卢汉曾言:“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进程”,在“积极的作用进程”中对记者乃至整个行业会产生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正确看待并合理利用不确定性隐含的价值。美国传播哲学家彼得斯将媒介划分为元素型、基础设施型、后勤型三种属性[23],聚焦于智媒时代记者对自我角色认知的解困,即技术合作者的身份让记者在人机协同、人机共生的实践中处于“核心元素”的地位;知识管理者的身份让记者在客观信息与情感共鸣中处于“基础设施”的地位;理想实践者的身份让记者在理想与实践存在偏差时,也能找到不变准则的“后勤保障”作用。

(一)技术合作者:焦虑与倦怠化解的核心元素

技术对记者角色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生产与专业素养两方面。首先,技术只是一种生产或承载内容的工具。保持新闻内容的独立性和优质性,而非让技术成为大于新闻实际价值的噱头。其次,目前智能技术嵌入所能替代的只有那些缺乏专业素养、思维水平较低端的领域,不要因技术冲击带来的职业焦虑而陷入“新闻民工”的恶性循环。记者以技术合作者的身份,通过“人机协同”“人机共生”的新闻生产模式,使自身的核心价值与能力得到进一步释放[24],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关注技术发展与行业趋势,结合专业素养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已有技能更新换代,融入时代发展而诞生的更迫切、更需要的工作岗位中,化解职业边界泛化的焦虑与倦怠,重回“黄金时代”。

(二)知识管理者:专业与情感对话的基础设施

波兰尼提出“我们知道的多于我们表达的”,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即便于表达和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即存在于个体大脑中很难表达和传播的知识。[25]记者通过挖掘并充分利用头脑中蕴藏的隐性知识,将其显性化。一方面是对记者自身专业能力进行知识管理,敢于突破常规与舒适圈,技能要求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或从劳工化向专精化转变;另一方面是对迎合兴趣信息的知识管理,敢于进行形式创新,将互联网中丰富的信息视为无形资产开发的对象。记者以知识管理者的身份,在提升专业能力与落寞焦虑之间,在追求客观信息与读者情感共鸣之间保持对话与包容,找到保证“量”的同时,满足记者专业信念与读者兴趣的更有“质”的信息传递方式。

(三)理想实践者:底线与信念边界的后勤保障

陈博生强调“做新闻记者的第一个原则,是要修养人格的” [26],范长江曾言“有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记者”[27],新闻理念中的“人格”代表着道德与职业底线的边界意识,塑造这种边界感在历代记者心目中都具备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制定的职业准则可能会随着新兴传媒形态的快速涌现,出现不适应实际而进行变更的情况。但无论现象怎么变,作为一个理想实践者,记者需要保持学无止境的初心与热情,树立的底线不能后退,秉持的信念不能缺乏,以积极心态,化被动为主动,以不变应万变,勇敢迎接各种挑战,这样才能为个人职业、行业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更加行稳致远的动力。

结  语

“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28],本文通过回溯历史,总结历来名记者在伦理困境中坚守本心的理性抉择,将其共性归类,生成具有问题与创新意识的求新求变者,及具有科普与受众意识的思想传播者两种角色,以期对当下面对智能技术嵌入后记者的认知脱困予以借鉴启发。并结合智能媒介所具备的元素、基础设施及后勤保障的三种属性,为当前记者角色认知提供三种选择,即“人机共生”“人机协同”的技术合作者以减少职业焦虑与倦怠,“隐性知识”转向“显性知识”的知识管理者以化解专业素养与情感迎合的错位,积极心态应万变的理想实践者以应对不同媒介生态环境中底线与信念的树立。以此重塑伦理边界,为角色认知困境寻找出路,为行业底线后退及信念淡化提供解困之道。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李佳怿.重塑伦理边界:智媒时代记者角色认知的受困与解困之道[J].青年记者,2023(01):84-86.

相关阅读

  • 营口新闻(2023年1月28日)

  • 1、营口市2023年推进项目建设攻坚突破动员大会召开2、本台评论:以项目建设攻坚的实际行动带动营口全面振兴新突破3、新闻特写:确保全年开工项目750个以上 亿元项目330个以上4
  • 发言人之声(15)——重庆

  • 生态环境部1月17日上午公布最新版省级生态环境系统新闻发言人和发布机构联系人名单。省级新闻发言人肩负着发布属地权威信息、回应公众关切的重要职责,是生态环境系统与公众
  • 新华社报道 | 千年古镇夜间人气旺

  • 1月26日晚,游客在重庆磁器口古镇购买小吃。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春节假期,重庆千年古镇磁器口以浓浓的新春文化氛围和烟火气,吸引众多游客选择夜间前来游览、体验,人气十足。1月26

热门文章

  • OPPO k1的低价高配真实么?网友:不看不知道

  • 近日OPPO一款新机OPPO k1,摒弃了高价低配,就连自家老大哥r17都要怼一下。更是放弃了请代言人,以往的OPPO手机还没出来,各路流量小生,花样美男的代言就先来了。还有线下销售人员的
  • 一招教你手机无限制成为一台新设备

  • 大家平时用手机去注册app,肯定会遇到检测设备异常,交易关闭,等问题 这个都是手机已经不止1-2次注册过此app,不断更换手机仅是一个暂时的方法,却不是长久之计,手机总归会用完
  • 从零开始如何开网店

  •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购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购物方式了。网购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涉足电商事业,那

最新文章

  • 河南周口:春节新时尚 书香过大年

  • 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佳 文/图新春假期不仅有团圆和美食,更有诗意和远方。1月26日,记者在河南省周口市图书馆二楼综合大厅看到,很多市民选择到图书馆“充电”,过一个真正意义
  • “新后”加冕 萨巴伦卡首夺澳网女单冠军

  •   新华社墨尔本1月28日电 在2023年澳网女单决赛中,白俄罗斯名将萨巴伦卡以4:6、6:3、6:4击败哈萨克斯坦大满贯得主莱巴金娜,拿下个人职业生涯首个澳网女单冠军,也是首个大满
  • 铁路货运的“守护者”

  •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了,但春运的繁忙还在继续,春运期间铁路部门不仅仅客运量提升,货运任务同样紧张,本期的新春走基层,我们一起走进一群铁路货运的“守护者”。各守其位,各司其职。
  • 为了1000多万名游客的安全感

  • 为了 1000 多万名游客的安全感——全市首批“人民满意派出所”事迹展播之卧龙山派出所  旅游旺季时,山海天公安分局卧龙山派出所辖区内,年接待游客数量1000万人以上,民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