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茶峒和凉伞,三地米豆腐,哪款米豆腐最让你回味无穷?

头条号签约作者:蒲风霖

提到米豆腐,之前我们有过拿米豆腐与灰碱粑PK,在那一篇中写了米豆腐是渝、鄂、湘、黔等地的地方小吃,也写了米豆腐的历史来源。今天咱再专门写一期各地不同的米豆腐。

最为出名的米豆腐,自然是芙蓉镇米豆腐。

端午节刚好去了一趟芙蓉镇。这是一个让我时常挂念的地方。之所以时常挂念,是因为读了古华的小说并看了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对胡玉音那碗米豆腐好奇而又贪恋。

在古华小说里的那碗胡玉音米豆腐,是十足撩人的。

“芙蓉姐子!来两碗多放剁辣椒的!”——嗯,剁辣椒是湘黔两地的特产,酸酸辣辣,十分诱惑人的食欲。

秦书田十分知趣,眼睛不乱看……胡玉音觉得他落魄,有些造孽。有时舀给他的米豆腐,香油和作料还特意下得重一点。——这碗米豆腐应该更加有味。

胡玉音的男人黎桂桂是本镇屠户,这一圩竞捎来两副猪杂,切成细丝,炒得香喷喷辣乎乎的,用来给每碗米豆腐盖码子。——猪杂的码子,果然是香喷喷。

图1、芙蓉镇剧照

食具干净,米豆腐量头足,作料香辣,油水也比旁的摊子来得厚,一角钱一碗,随意添汤——怪不得顾客那么多。

芙蓉姐的肉色洁白细嫩得和她所卖的米豆腐一个样。——胡玉音长得美,来的男顾客自然就多。

而电影里一出场就是刘晓庆主演的胡玉音在磨米豆腐,满月般丰润白净的脸上淌着汗水,美丽而富有生气。随后镜头转向胡玉音的米豆腐摊,上面摆着各种调味的辣椒、香油、葱花等作料,格外诱人。

所以我在出发前就嚷嚷,去芙蓉镇,一定要吃一碗芙蓉镇的米豆腐。

图2、我在芙蓉镇吃到的米豆腐

芙蓉镇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得名于电影《芙蓉镇》。是湘西昔日的王村,传说秦汉时期为了避战乱,土家族的先人就已经来此居住,最初住在洞穴里。

在逛景点的时候倒是觉得,与众多古镇相比,姿色略显寻常,记忆中十分幽静青葱,飞流直溅,人群熙攘。到归来路上,恰好是十二点左右,于是找了家餐馆,爱人和孩子点了米粉,我如愿以偿点了份芙蓉镇的米豆腐。

这里的米豆腐也分两种形状,一种方块状切块吃,一种虾米状。我点的是后者。

一般来说,米豆腐都是这样的:白色中带有一点微黄,软软的,但有一点硬度,不加调料时放进嘴里,会涌起一点淡淡的碱香味道。而芙蓉镇的米豆腐却别有一番颜色:青玉色,应该是添加了绿豆的成分。所以看上去亮莹莹、青幽幽。

图3、芙蓉镇景观

我忽然想到《芙蓉镇》的开场曲(改自嘉禾民歌《半升绿豆》):

(女)半升绿豆选豆种呐,我娘那个养女不择家呀。

妈妈呀害了我,妈妈呀害了我。

(男)碧水河水呀流不尽呀,郎心永在妹心呀头,哎哟,妹呀心头。

罗罗里,来来来,嗯。

(男女)半升绿豆选豆种,我娘那个养女不择家。

妈妈呀害了我,妈妈呀,妈妈害了我,害了我。

罗罗里,来来来。

这大概就是指的是做绿色米豆腐用的绿豆吧?

在米豆腐上浇上香油、葱花,浇一勺剁辣椒、油辣椒,果然有些诱人。但是没有胡玉音那碗米豆腐的猪杂码子,这略微有些遗憾。这碗米豆腐的码子是黑木耳丝的,总觉得差强人意。

我毫不犹豫的吃起来,口感有点略硬,不是软趴趴那种,码子和作料都挺棒,尤其辣椒,真的是火辣辣,让我这个尤其能吃辣椒的湘妹子还辣的吐舌头。吃完后回味,大概唯一遗憾就是那个米豆腐的硬度没有合适的慰藉我的舌尖。

与芙蓉镇PK的茶峒镇米豆腐,虽然知道的人不一定多,但是绝对满足嘴瘾。

图4、茶峒古镇

茶峒镇在很多人心中还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若是提到沈从文的《边城》,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很多人以为凤凰就是边城,实则不然,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茶峒镇才是真正的边城。《边城》一开头就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个小女孩,就是翠翠。《边城》就是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茶峒古镇为背景,以撑渡老人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通过抒情诗般的优美笔触,描绘了端午赛龙舟、月光下唱歌示爱等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茶峒镇位于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所以有鸡鸣三省之称。它是古代西南管道的一个重要驿站,自古商贾云集,各路大商小贩在此开设商行货栈。

从秦汉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就关注湘西这块宝地,汉武帝时,北方,武帝三次北征把匈奴击败,从此匈奴一蹶不振分为北匈奴南匈奴,北匈奴一路去大秦帝国(古罗马),逐渐融合为当地人,而南匈奴南下也逐渐被汉化。南方,武帝也逐渐让少数民族部落和国家郡县化,其中,茶峒作为湘西水路要冲、军事重镇,备受瞩目。

在明朝,朝廷就于此附近设立“崇山卫”。为强化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明王朝大力经营滇黔,茶峒因此迎来大规模的商业移民和经济发展契机。清乾隆年间,朝廷于茶峒设立“协台衙门”,以屯军为主体的大量汉族移民迁入茶峒,从事垦殖开拓。

外来的汉人移民,在茶峒经商、办学、行医开馆等,为茶峒带来了先进科技、文化、生产。《边城》描写道:“杂货铺卖美孚油,及点美孚油的洋灯与香烛纸张。油行屯桐油。盐栈堆四川火井出的青盐。花衣庄则有白棉纱、大布、棉花以及包头的黑绉绸出卖”,和现在的茶峒相比,显得更为热闹繁华。

图5、茶峒古镇景观

我们当天所看到的茶峒,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特别古老的小镇。巷子深处格外冷清,幽幽清清的街道,几个学生在街头写生,定格在楼群里的天空显露出淡淡的天青色。河边要热闹点,都是游客,吃小吃的,逛街的,拍照的。

和凤凰那样的古镇比起来,茶峒镇要显得安静、避世一点,感觉像一个远离了主流文化中心的偏僻山镇,由于长期自然环境的封闭和文化交流的滞后,使小镇诸多古老的文明元素得以保留。而这些古老的元素,让我对茶峒小镇的感觉格外亲切美好。

逛街饿了,偶遇米豆腐摊,于是我买了一碗街头的米豆腐。

吃这里的米豆腐,最过瘾的就是那一勺辣椒酱。米豆腐摊子上摆着一长溜的各种辣椒酱任君选择,你可以选择最辣的朝天辣,也可以选择不辣的青椒酱,也可以选择剁椒酱,或者各种酱你一样来一点。那一勺辣椒酱的分量十分惊人,淋下去把整碗米豆腐都全覆盖了。

图6、我在茶峒古镇吃到的米豆腐

我后悔我点的是朝天辣,辣得我吹的气都仿佛来自火焰山。

茶峒镇的米豆腐不放西红柿酱——一般来说,米豆腐都是放西红柿酱的——这让我想起我老家新晃的凉伞镇米豆腐,那一定是要放很多西红柿酱,才会最有滋味。

凉伞镇在外地人眼中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个小县城的偏远小村落,如果有什么能为人津津道来的地方,大概就是以前在凉伞镇多匪患,曾经在这里演绎过一出湘西剿匪的往事。小时候看的《乌龙山剿匪记》中的田大榜原型人物(暴露年龄了),就是新晃人。

图7、凉伞镇景观

但本地人提到凉伞镇,都知道那是一块美食胜地,这美食之一,就是凉伞米豆腐。

凉伞米豆腐与其他各地的米豆腐相比,别具风情。它的颜色,是白色带着些小透明,它的软,是一晃就会动的,软的让人心生怜惜。它的香,是丰富的,甜香、米香和清香,而碱香味道藏匿其中,几乎难以察觉。

一般调制凉伞米豆腐的调料,有西红柿酱、油辣子、葱花、鱼腥草、香菜、生抽、粮白醋、生姜、花生米等等。尤其是西红柿酱,那个要很多油慢慢熬出来的酱,最好吃,吃起来酸酸香香,格外入味。

虽然不懂其他地方米豆腐的做法,但是作为新晃人,多少也了解些凉伞米豆腐的制作方法。凉伞米豆腐的做法,据说是和其他米豆腐制作方法基本一致,用石磨将大米磨成米浆,然后在米浆中放入碱水,在铁锅里煮到半熟,半熟后,用小火,边煮边搅拌,煮熟为止。煮熟的米糊,装入容器,冷却后即为米豆腐。

图8、凉伞镇的神秘水井

但为什么凉伞米豆腐会呈现出一种如同碧玉一般晶莹透亮,嫩滑鲜润的色泽,为什么凉伞米豆腐会口感如此内涵丰富呢?

其一,归于水质好的原因,凉伞位于湘西边陲偏远山区,地理环境幽凉僻静,水质特别好,这是其他地方无可替代的因素。其二,制作工艺中的碱水和其他地方的碱水不一样。凉伞米豆腐的碱,是用草木灰的碱做成的,这种草木灰,主要是用杂木柴做的草木灰,其涵盖的元素丰富,而其他地方做的米豆腐所用到的碱,就是石灰水,元素简单,自然做出的米豆腐没有凉伞米豆腐那么口感丰富。其三,搅拌的人也很关键。制作凉伞米豆腐的人,都是家传的搅拌手法,其他地方的人不懂也学不到。这些因素,导致了凉伞米豆腐格外细软滑嫩、米香四溢。

图9、我在凉伞镇吃到的米豆腐

图10、凉伞镇米豆腐的油辣椒

图11、凉伞镇米豆腐的西红柿酱

各地的米豆腐其实都各具特色,而芙蓉镇、茶峒镇、凉伞镇这三地的米豆腐,非常具有代表性。以我的记忆而言,芙蓉镇的米豆腐,胜在名气,也正因为她的出名,才让很多对米豆腐闻所未闻的外地客人远道而来品尝这道渝、鄂、湘、黔闻名遐迩的小吃。但品尝起来,有味,但不够诱惑。茶峒镇的米豆腐,做法和其他米豆腐差不多,只是调料上取胜,劲爆、够辣!足以让人的舌尖在“火焰”中起舞,让人吃过后心有所念。凉伞镇的米豆腐,做法独特,吃起来也风格迥异,胜在味觉上的眷恋,但不足在于不为世人所知,唯独本地人能够享用到。

没有吃过米豆腐的或者爱吃米豆腐的你,何不列个旅行计划,来这三地感受一下不同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尝一尝不同米豆腐的风味!

本文图片除了图2、图3、图6、图9、图10、图11外,其它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