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粉炸油条,吃完会不会吐泡泡?

划重点版

1.普通油条酥脆依靠的是小苏打和明矾的反应作用。

2.油条一定要“双宿双飞”两根一起炸才能炸起来。

3.洗衣粉做的油条炸出来像木棍一样硬且味道刺鼻。

4.吃油条,限量、无矾、“少炸”更安心。


油条香酥可口

是经典的早餐选择

但网上常常能看到

关于油条的各种传闻……

比如

“油条是因为加了洗衣粉才那么酥脆”



是真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探究竟!

油条为何这么酥脆?

油条是将面粉、小苏打以及明矾混合成面团,拉成细条,入油锅炸制而成。

酥脆的口感主要与制作过程中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有关,小苏打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其成分是碳酸氢钠(碱性),明矾的组成物质是硫酸铝钾,它是一种酸性物质,当两者遇到之后,就会发生我们初中化学中学到的最基本反应“酸碱中和反应”,该反应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CO2)气体,气体释放就会促使面团出现蓬松的状态。

而且,高温油炸还会加快反应速度,二氧化碳更加膨胀。除此之外,明矾遇水后产生的水解产物“氢氧化铝”还会吸附水中的一些杂质,然后形成一些絮状物矾花,这也会使得油条变得更加酥脆。

油条制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十分考验经验和手法:如果小苏打过量,会生成铝碱使油条内部颜色发黄,增加苦涩味,不够酥脆;加得不够也会影响油条质量。所以矾碱的平衡,是炸制油条的关键,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经验调整用量和水温,达到很好的发泡效果。

说到油条的蓬松度问题,食安君还想补充一个伤害单身狗的冷知识~你们知道为什么油条要两根一起炸吗?因为“单身油条”根本炸不起来!



图片来自“好奇实验室”

亲眼见过炸油条的小伙伴可能会发现,炸的过程中,膨胀起来的是两根油条接触的部分,这是因为油温很高,不接触的部分浸在油里,很快发黄变硬,难以膨胀变得酥脆,而两根油条相互依偎的部分,没有直接接触热油,所以慢慢膨胀起来……




图片来自“好奇实验室”

言归正传!

加洗衣粉真会让油条变得酥脆?

洗衣粉一般由漂白剂、表面活性剂、软水剂等物质组成,用洗衣粉代替小苏打和明矾,确实是可以炸出“油条”。

但这样炸出来的油条很容易“塌陷”,另外也会失去该有的“金黄色泽”,完全不酥脆,甚至还会有刺激性味道……



没有这个必要

那么最初为什么会有

这样“想象力丰富”的说法呢?

这主要是因为洗衣粉有种叫做“表面活性剂”的成分,它有着很强的起泡能力,假如在揉面团的过程中加入洗衣粉,表面活性剂会让面团内部形成一些“液膜”,然后液膜会将气体包裹于面团内部,这样就会促使面团达成蓬松的状态。或许这就是出现这种谣言的原因。



但是,经过高温油炸,液膜被击碎,面团中的气体也就会随之跑掉。所以,油炸后的“洗衣粉油条”自然就会变成了“嚼不动的面棍”。这效果,跟最初谣言所说的完全是南辕北辙!

《杭州都市快报》和《华西都市报》都曾请面点师将洗衣粉揉进面团代替小苏打和明矾发泡炸油条,结果显示:湿面团发泡膨胀效果确实很好,表面有明显气泡,摸起来很光滑。但再进一步经高温油炸,面团则表面呈黄褐色,暗淡无光,完全没有气孔,形似一根木棍,完全没有油条的样子,凑近一闻,还有洗衣粉的刺鼻味道,绝对下不了口。

从左到右分别是正常油条、加入部分洗衣粉发泡的油条、纯洗衣粉发泡的油条。图片来自《华西都市报》

所以,从现实考虑

“洗衣粉油条”根本不会出现!

围绕洗衣粉展开“丰富想象”的谣言还真不少

之前我们亲自试验破解过的

“洗衣粉蒸馒头”就是其中之一

听说有洗衣粉馒头,是真的吗?

如何健康食用油条?


一油条可以吃,但不建议“常吃”


1、油条属于“油炸食品”,食用过多容易增加肥胖、高血脂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2、传统油条在制作的过程中都会使用“明矾”,明矾当中含有铝元素,这种物质在身体中本身代谢缓慢,沉积之后容易对神经系统、肝脏和骨骼等方面产生一定威胁。


二油条,“限量”食用最靠谱


油条本身属于一种高热量的油炸食品,其含油量一般在10%-37%左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油脂的量是25-30克,根据市售的油条的粗估重量(85克左右)计算,食用一根油条就要摄入9-31克左右的油脂。

所以建议大家单日食用油条不超过一根,一周食用次数不超过2次较为靠谱,而且吃油条的同时请减少其他高脂食物和植物油的食用。

三选择油条,“无矾”相对更健康


“明矾”在传统油条制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所含的“铝元素”对健康不利,我国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对“油条当中使用的含铝膨松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最高限量是100毫克/千克。


如今,市面上出现了许多用无铝复合膨松剂、无矾膨松剂代替明矾制作出的油条。为了健康考虑,“无矾”更靠谱。

四煎炸时间不宜过长


在高温油炸时,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食物可能生成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物质——丙烯酰胺。油炸时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均可增加丙烯酰胺的含量。因此,在日常加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油温不可过高,油炸时间不应太长,待油条金黄色时即可出锅,避免颜色过深或焦糊现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