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十四戒

中国传统讲究“民以食为天”,无论节假日或者日常,参加大小宴总是避免不了。宴席旧俗,总要排场竞相争斗,菜式如珍宝,也要争奇斗艳。其中难免主客举杯,觥筹交错,又不免主人过份殷勤,筷子分飞,菜肴四处碗中游走。一时有感,想起袁枚的饮食十四戒。

十四戒存于袁枚著的《随园食单》的《戒单》中。

《戒单》中除:戒外加油、戒同锅熟、戒穿凿、戒停顿、戒暴殓、戒火锅、戒走油、戒落套,戒混浊、戒苟且,是应当为厨师者注意的外,其余几个似乎亦应为食者戒。

其一戒耳餐:

耳餐,就是盲目追求菜品的名声。贪图菜品名贵,夸大敬客之意,这是给耳朵吃的,并非给嘴巴吃的。袁枚认为,豆腐烧得好,味道远胜燕窝;海鲜烧得不好,还不如蔬笋。

其二戒目食:

所谓目食,就是贪多。袁枚认为仰慕用餐丰盛奢华的虚名,菜肴满桌,碗盘重叠,这是给眼睛吃的,不是给嘴巴吃的。南朝孔琳之说:“现在的人吃饭贪求奢华,除了几样可口的以外,多数都是用来饱眼福的。”

耳餐、目食,世风如此。旧日清宫帝皇家,每当太后或皇上要上正餐的时候,端上来的菜必须有整整一百道才行,绝对不能重样。

清德龄《我与太后》中记录:按照规定,“正餐”每天有两顿,每一顿都要上够一百道菜。此外还有两次“小吃”,二十碗菜是最低标准,一般情况下要上四五十碗左右,因为太后老人家不喜欢过分随意。

可见,慈禧太后可是耳餐和目餐的最佳代言。

其三戒纵酒

事物的是非曲直,只有头脑清醒之人才能知道;味道的好坏,也只有头脑清醒的人才能品味。故纵酒搞得食不之味,是一大戒。

酒,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他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因为能来乐,宴席上更难免除。

其四戒强让

袁枚认为宴待客,是一种礼仪。然而菜既上桌,理应让客人随便举筷选择,肥瘦整碎,各取所好,主随客变,才是最好的待客之道,何必强劝客人?

强让,一则显示主家殷勤,又或是主人担心客人过份客气,菜肴远离面前而不得食。这也就罢了,最怕客人本来不喜那道食物又或腹中饱胀,仍被强塞分派到面前,让人尴尬,左右为难。

而物转星移,现今世人风俗,仍认为菜品名贵,方为宴客之道,用餐奢华,杯盘满席,方有隆重珍视的意思,估计千百年后,亦如是,故积习难改也。

何况,中国人认为无酒不成席。中国人善饮,能饮。高兴要喝,烦闷要喝,累了喝,闲了也喝。结婚要喝,离婚要喝,孩子出生喝,孩子满月喝,长到一周岁还要喝“抓周酒”。生日要办寿酒,丧葬要喝白事酒,逢年过节要喝酒,平日宴饮也要喝。

不喝则已,一喝必要大醉,不喝也要强劝,恍惚宴席上,不放倒一两个,大家就不能尽兴。

如此风尚,国人也好此热闹,亦以此为殷勤,故纵酒,强让之风,不会衰。

尽管积习如此,十四戒,仍为饮食界推崇,至今依然还有存在意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