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潼川豆豉制作技艺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潼川豆豉作为四川省传统的名特佐餐调味佳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1930年《三台县志》记载: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前后,邱正顺的前五辈祖先,从江西迁徒至潼川府(今三台县),在南门生产水豆豉做零卖生意,他根据三台的气候和水质,不断改进技术,采用毛霉制曲生产工艺,酿造出色鲜唯味的豆豉,因产地潼川而定名“潼川”豆豉。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1676年),潼川知府进京为孝庄太皇太后祝寿,呈现潼川豆豉,孝庄太皇太后尝后赞不绝口,当即下旨将潼川豆豉定位宫廷御用珍品,潼川府年年进献,潼川豆豉由此名震京师,盛传全国。

潼川豆豉从邱正顺开“正顺”号酱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规模化生产历史。清道光11年(公元1831年)城内卢富顺、冯朴斋两家先后从邱家聘出技师在东街开“德裕丰”酱园,老西街开“长发红”酱园,与邱家竞争生产,使得“潼川”豆豉的工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三台县志》记载:“城中已大资本开设酱园者数10家,每年造豆豉极为殷盛,挑贩络绎不绝。”早有“潼川豆豉保宁醋,荣隆二昌出夏布……”,“出门三五里,忽闻异香飘。借问是何物?豆豉一大包”等民间歌谣传唱。到民国39年城中生产潼川豆豉者已达45家。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各家酱园联合成立公私合营公司,从此潼川豆豉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

近年来,在四川三台县潼川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抢救性的恢复生产下,使得始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的“毛霉制曲、常温发酵”豆豉成产技艺得以走出“深闺”,重新焕发青春。潼川豆豉是目前我国唯一采用手工毛霉制曲生产豆豉的传统工艺流程,2008年3月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新的生产基地被列入“省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今年“7.11”特大洪水,“潼川豆豉”生产基地被完全破坏,目前,三台县潼川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潼川豆豉制作技艺传承人杨静和工作人员正在对其进行恢复性抢救。(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郑金容 文/图)

编辑:蒋小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