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锅”经济,被毁掉的餐饮创新力

作者丨90后吴要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曾几何时,火锅风靡大街小巷。“走,吃火锅去!”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对口味、就餐人数都兼容性极强的用餐方式,似乎成了外出就餐的极佳选择。对于做餐饮的人来说,火锅的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强,又不过度依赖厨师,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开店,自然成为了创业的香饽饽。据中国烹饪协会公布的《2020中国火锅百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火锅产业销售收入占整体餐饮收入的29.6%,除了火锅餐厅之外,更带动着以农牧企业或食材供应商为主的食材端企业,以及包括火锅底料和调味料在内的中游主企业的发展。


但火起来的似乎不只有“火锅”。与之类似的还有干锅、烙锅、地锅、焖锅等等诸如此类。


大多数以“锅”为名的餐饮,都拥有着大同小异的呈现形式。环境追求乡土气,顾客以一口大锅为中心围坐,点完餐之后由服务员将新鲜或简单腌制过的食材,往器皿里一倒,再配上味型也大同小异的调料包,现场加点葱姜蒜一类,简单炒一炒,或焖煮一阵。其中细小的区别在于,有的在后厨完成,有的则由服务员在餐桌前完成,再配上简单设计的口播,展示着食材从生到熟的过程,名曰“有现场参与感”。


赶走厨师


这样的店是不需要厨师的。有人要说,难道酱料、锅底不需要厨师调制?食材不需要厨师切配?


可能真的不需要。


且不提前几年叫嚣着替代厨师的各种炒菜机器人,在现代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背景下会走向如何,更不用说未来几年是否还会出现功能更加齐全的机器。就拿目前功能齐全的中央厨房来说,食材切配、酱料调制,甚至于菜品加工,哪个不能完成?对于这种不追求火候、没有“一材一味”讲究、更不追求所谓合适烹饪手法的各种“锅”来说,最后只要解决配送的问题就阿弥陀佛了——更何况,当下还有无处不在的各种预制菜可供选择。



干锅又香又入味,烙锅氛围好,地锅随意不做作,焖锅看起来卫生又安全,何况这些店里还经常有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服务员来现场制作,我就是喜欢,不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是当“锅”式餐饮一统天下时,忽然有一天你想吃一顿现炒的辣椒炒肉,很可能只会收到服务员的一个微笑,“对不起,我们没有厨师,没人给你炒。”我不是不喜欢帅哥美女,只是有点遗憾。


别想新菜了,来研究酱料吧


至于味道么?可想而知。食材无论荤素,利用同样的酱料搅拌在一起,除了食材本身带来的口感差异,几乎都是辛辣咸甜等重口味交织在一起。偶尔体验一次尚觉得新鲜,但除了少数特殊地区的风俗习惯之外,会有人把这种“菊花冒火套餐”真的当成日常饮食吗?



这不重要。你不喜欢,总有没吃过的人想要尝试,有需求的地方就有生意。况且餐饮品牌们要走连锁化发展的道路,一直在探索标准化,有这么一门摆在眼前的生意,怎么不做呢?有了这口“锅”,油盐酱醋还不给他一锅端了。企业家们以“你在我们任何一个店吃都是一个味”感到荣耀自豪。现在好了,不光一个品牌,各家的用的酱料配方都八九不离十,香辣、麻辣、蒜香、椒麻……每一种味道都被标注好了型号,还没吃就已经知道了他的味道。


至于食材,还费尽心思找什么特殊食材呢?器皿、装盘也不重要,不如来研制一种前无古人后……来者无数的酱料吧。反正最后味道主宰一切。


蔡澜曾经说,“火锅是一种最没有文化的料理方式,你什么东西切好了就扔进去,那有什么好吃呢?”“如果这个风气这么保持下去,以后都不需要有大师傅了”。


火锅当然不可能消失,但可别真一不小心被这老头给说中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