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这里,我们就走在了世界经济的潮头”——跨国公司与上海浦东共成长

新华社上海9月20日电(记者许晓青 柳新勇 陈爱平)“中国优越的营商环境,高速成长的大健康产业,吸引着跨国企业的长期投入。”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跨国企业罗氏集团这样评估日新月异的中国市场。

前不久,罗氏集团宣布,其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业务开展长达24年之久的罗氏制药,将携手位于浦西的罗氏诊断,联合参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方位展示早期研发的前沿科技、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诊治一体化”诊疗理念,以及个体化医疗的创新解决方案。

在建中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效果图。

入秋以来,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一批跨国企业正紧锣密鼓筹备参展将于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希望从中国扩大开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中,抓住更多发展机会。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自1990年算起,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迄今已28年。罗氏,是这些历史进程的亲历者。

1994年,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当时进驻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首家外资企业。正是这家“航母级”企业的到来,引发“磁吸”效应,在浦东这片热土上围绕医药全产业链,集结起中外企业、机构、平台、学校等多种力量。

在罗氏之后,诺华、史克、美敦力等,以及相关研发机构纷至沓来。“以外资吸引外资”的模式,让浦东张江很快有了“药谷”的美誉。

经济专家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世界带来共享发展机遇的可能,特别是对那些不断谋求创新的跨国企业而言,若一路踏准了中国发展的节拍,也就走在世界经济的潮头。

当时罗氏在华高层曾有这样一段经典判断:“选择上海,就是选择成功。上海,是制造梦想、实现梦想的地方。”在这些外企高管看来,当时的浦东“就像一个大工地”,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但也就是这样的地方,“真正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末,上海浦东新区外资企业累计注册数接近24000户,累计获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281家。

28年来,浦东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人民币,跃升到2017年的965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1%。

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与罗氏仅数个街区之隔的上海陶氏中心,已是陶氏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一体化研发中心,汇聚了世界一流的研发专业技术和面向市场的应用开发实力。

位于上海浦东张江的上海陶氏中心。

中国快递小哥日常使用的防震包装盒、共享单车的一体成型轮胎等,都在陶氏中心内陈列。陶氏化学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林育麟说,目前中国市场已是陶氏在美国以外的第一大国际市场。

早在1979年,陶氏就见证改革开放起点,率先在广州设立办事处。陶氏于2009年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亚太区研发和创新中心,积极吸纳本土创新和技术人才,更高效快捷地服务本土市场。该中心后来升级为目前的上海陶氏中心。

在陶氏高层看来,中国不仅市场诱人,而且已成为向全世界输出高质量产品和创新成果的中心。

近年来,陶氏相继开设了成都、哈尔滨、武汉和新疆办事处,将服务网络覆盖到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国中西部和东北部市场。此外,陶氏也在积极筹备参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陶氏公司研发人员正在进行实验。

无论是罗氏,还是陶氏,这两家跨国企业,都是第一批受益于上海自贸区新政的外企。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虹说,自贸区成立后,政府各职能部门在软硬件的优化改进上所做的努力,让企业特别有获得感,流程简化、速度加快、服务再升级。

例如,上海罗氏制药在2016年获得世界海关组织倡导的“认证经营者”(AEO)高级认证。在AEO国际互认中,企业要经过认证评审,因为罗氏注册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这一项,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就获得了评审加分。

获得AEO高级认证后,上海海关在罗氏的进口通关上给予更多便利。“我们可以获得优先办理进口货物通关手续,审核流程更加简化,进口生物药品的查验手续调整为随机抽验。这一系列举措大大减少了进口药物的通关时间,这让被肿瘤患者称作‘救命药’的创新药能够更快进入中国,让患者获益,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周虹说。

2019年,罗氏上海创新中心将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竣工。“上海对于罗氏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我们希望,上海能成为巴塞尔和旧金山以外的罗氏全球第三大战略中心。”周虹展望未来。

而陶氏也于本月18日宣布,立足浦东、走向全中国,陶氏在中国多地新设项目按期开工,其中包括在成都、张家港等地的新厂,以满足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时力争实现企业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