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户靠种植过上了好生活,6亩红薯纯收入7万元

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都认为红薯是穷人才吃的食物,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吃红薯不在是穷人的专利,城里人也不断的追逐,这种五谷杂粮才是养生的好秘籍。所以,就有人看准商机,投入了种红薯的行列中。

姜小龙是赵庄村的一位普通农民。2006年,姜小龙积极响应镇政府调整种植结构的号召,考虑到村里土壤多为沙土,适合红薯生长,便试着在自己的地里种了6亩红薯,其中,一半种了适合烧烤的红薯品种,另一半是能加工淀粉的红薯品种。

姜小龙说:“传统劳作凭的是经验。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但实际上没那么容易,种地可是一个技术活。”他为了引良种、学技术,跑到山东、山西等地,拜红薯种植大户为师,并按照刊物上的种植技术,插红薯秧后进行地膜覆盖,采取化控技术防止红薯苗徒长。

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种植了一次他就成功了,两块红薯地产量分别为2500公斤和3000公斤。由于那时候市场红薯短缺,他的6亩红薯纯收入7万元,比种粮食高出了7倍多。高收入让姜小龙瞅准了红薯种植产业。

2008年,姜小龙为了大规模发展红薯种植产业,带动周围群众增收致富。他把自己种红薯致富的经验介绍给赵庄村村“两委”,由村“两委”发动全村调整种植结构,改种红薯。姜小龙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传授给全村的种植户。

在姜小龙的带动下,有300余名村民改种红薯,种植面积达100余亩,亩收入超过5000元。其中,不乏科技种植户。该村65岁的卢大爷就在自家西瓜地里套种了2亩红薯,年收入超过3万元。

姜小龙看到村民种红薯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又有了新的打算。红薯淀粉用途广泛,红薯粉条更是粉条中的上品,这让他开始投入红薯深加工产业。从红薯清洗到磨浆、沉淀,再到做成粉条,一共有6道工序,他都层层把关。

生产出红薯粉条后,受到市场一致好评,他加工的粉条一炮走红,引来了不少外地买主。每到出粉条时,买主就到姜小龙家门口排队收购,供不应求。同时,姜小龙还请周边20多位村民帮忙,增加乡亲收入。

渐渐的,赵庄村红薯种植、加工、销售格局已经形成。由于姜小龙做的粉条味道好、品相好,特别受消费者欢迎。每年12月,北京、山东等地的“收粉人”专门跑来订购粉条,销路一点儿都不用愁。

姜小龙表示,自己是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他的梦想就是把红薯种出更大的名堂,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相信在他的顽强吃苦的精神下,梦想会在不久成为现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