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罗易成:中国“手艺人”前路天宽地阔|读+

日期: 来源:长江日报收集编辑:长江日报

罗易成曾是一位成功的广告人,给许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提供过创意;8年前他有感于广告业被“流量思维”冲击,于是退出广告业,组建团队,开始走访、记录、拍摄那些默默无名的民间手艺人。8年来,他探访了近400位民间手艺人,在三联书店一口气出了3本书,《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传统手工艺人的诗意与乡愁》《求同存艺:两岸手艺人的匠心对话》《黄河图:黄河流域手艺人和他们的家乡》,其中《黄河图》入选“中国出版国家文化公园文库”。前不久,他创办的首届“中国守艺人创新论坛”在京举办,学者、传播者和手艺人代表济济一堂,共话“传统手艺创新”。

在当下,传统手艺还有什么空间?如何使之活化?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传统手艺中蕴含的价值?上周,长江日报《读+》周刊专访了罗易成。

罗易成在黄河岸边拍摄。

罗易成和他的3本书

罗易成对传统手艺及其文化价值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他的三本书构成了“中国守艺人”系列,但是各有侧重。

第一本《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是罗易成初次踏入传统手艺这条长河。他挖掘了很多匠人故事、记录了许多小众的手工艺,从书中收录的三百余幅精美图片,可以看到这些或大或小的手艺物件在手艺人手中经历的那一道道工序:削切、剪裁;熔铸、锤炼;打磨、镶嵌;印染、装裱……罗易成为此制作了220分钟的同名纪录长片。

《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传统手工艺人的诗意与乡愁》  罗易成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求同存艺:两岸手艺人的匠心对话》得到有关部门立项支持。该书分为陶艺、传统漆艺、版画、石雕、铸剑和编织共6个章节,作者对两岸6组12位手艺人进行深入采访,从工艺介绍、手艺人人生经历、心得情感等维度层层挖掘,展现两岸传统手工艺人在坚守和追求精湛技艺道路上的“同”与“异”。

《求同存艺:两岸手艺人的匠心对话》 罗易成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比如,该书第二章《琴瑟和鸣》,就将湖北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楚式漆艺传承人刘比建和台湾漆艺师、琴人王天胤的故事并置,他们两位一个以漆艺做瑟,一个以漆艺做琴。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同的文化和记忆将中华民族联结在一起,这使得两岸传统手工艺有诸多相通之处;而两岸同胞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环境各不相同,每一组手艺人的故事对比着看又别有意趣。

罗易成说:“很多传统手艺在两岸都是同源的。我们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大漆、陶艺还是石雕,两岸手艺人在技艺技法、师承溯源等等维度,都有相通和联动的地方。”他表示,传统手艺不仅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承载着很多个体的乡愁,以及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这种共同记忆也具有唤起两岸同胞共鸣的力量,通过对两岸传统手艺和手艺人的记录和传播,可以加强大陆与台湾同胞之间的文化共鸣感。罗易成团队摄制的12集同名微纪录片已经上线。

《黄河图》是罗易成倾注5年心力完成的著作。书中展示了罗易成深度采访的黄河流域27位手艺人,这些手艺人从事的手艺中,有求子的淮阳泥泥狗,有在孩子出生时用到的布老虎、红灯笼、炕头石狮等,有在孩子成长玩到的风筝和面塑,有结婚时需要的土族盘绣、彩印花布,有过寿时讲究的面塑寿桃和堆花,还有人们对家中先人表达缅怀思念的寒燕和墓室壁画……可以说,在人生这条河的每个节点,都有与之相应的民间手艺。而这些对应人生不同节点的手艺,串起一条炎黄子孙几千年来形成的情感脉络,这是一条与黄河并行的河,这条河叫人生。罗易成感喟:手艺告诉我们,在人生这条长河中,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隆重对待。

《黄河图:黄河流域手艺人和他们的家乡》  罗易成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每位手艺人家里他至少去了两次

为了“中国守艺人”系列,这8年来,罗易成跑了不少地方,前后探访了近400位民间手艺人。每位手艺人家里他至少去过两次,去过最多的一位他拜访了30多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对传统手艺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手艺人的人生、手艺背后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河南三门峡,他找到仍住在地坑院里的剪纸传承人、80岁的任孟仓。地坑院又叫地窨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老人家门窗上贴着密密麻麻的窗花,很多都是黑色的。黑色在当地代表喜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三门峡曾是夏、秦两朝的属地,‘尚黑’这一审美偏向仍旧影响着几千年后在这里生活的普通百姓”。

传说中的“百衲被”,罗易成曾经遍寻而不得。后来在手艺人杨毅家巧遇了一床家传的百衲被,那是在杨毅出生时,他的姥姥亲手缝制的。在罗易成看来,百衲被是一种类似于“众筹”理念的传统手艺产物。谁当上了姥姥,需要给小外孙张罗满月礼时,就会发动全村的人,一人一个豆腐块大的布料,绣上自己擅长的图案,最后拼接在一起,变成一个孩子的衣服或小被子,表达大家的一番心意。

2018年,罗易成在山西黄河边上的河曲县拍摄国家级非遗项目——农历七月半河曲放河灯,他团队中的伙伴拿起一个莲花灯,写下自己心头的念想放入河中:“希望老婆今年能怀上宝宝。”这是对新生命的祈祷,是传统手艺中抚慰人心的力量。

在陕西省剪纸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郭如林家里,罗易成发现,郭如林的作品里有很多初为人妻、初为人母的“婆姨”形象。罗易成好奇地问他缘由,郭如林当时没有回答。采访结束后,罗易成就住在郭家窑洞里。熄灯后,离他一尺之遥的郭如林说,他和妈妈在世上的相处只有一袋烟的工夫,60多年前,因难产导致大出血,在郭如林出生后一刻钟左右,他的母亲就去世了。这一刻钟,就是这对母子在这个世界上仅有的共同相处过的时间。如今郭如林自己也到了儿孙绕膝的年龄,这辈子却未能有机会叫一声妈妈。成为手艺人之后,他创作了很多“婆姨”的形象,这是他在试图弥补自己的遗憾。这是对逝者的追念,是传统手艺中治愈人心的力量。

8年寻访,罗易成看到、听到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他陆陆续续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访谈】

传统手艺蕴含环保理念和善意祝福

读+:您在书中,用“工必有意、意必吉祥”概括对传统手艺的认识,能否展开说说?

罗易成:上党堆花中有一幅祝寿题材的作品,画面是一个猫在抬头看蝴蝶,这就是“耄耋”谐音。再比如,很多民间手艺的题材里面有一个叫“老鼠娶亲”,包括剪纸、皮影、年画都有,很多老鼠热热闹闹。老鼠在生肖里面是“子”,这是多子多福的寓意。

山东聊城是种植葫芦最大的地方,我去那里的时候,有些村里所有人都在种,因为葫芦里面子多,葫芦寓意是“福禄”。

在黄河流域的民间手工艺里,有一个常用的图样尤其不能忽略,那就是抓髻娃娃,也有叫成“抓鸡娃娃”的。我在西安采访研究民间手艺的学者陈山桥先生时,他告诉我,过去在北方农村,女孩子一旦嫁到婆家成为人妇,之前作为小姑娘时扎的两条小辫就会梳成一个发髻,发髻是女性社会角色转变的标志。

原山西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段改芳则告诉我,在陕北,也有些地方把抓髻娃娃叫成“催生娃娃”。新娘子嫁到婆家,坐在炕上不能看白墙,于是剪个抓髻娃娃贴在墙上,这也是给新娘子要为家族延续香火的暗示。

在民间手艺丰富的品类中,抓髻娃娃的形象不只出现在剪纸中,也在刺绣、面塑等很多门类中被使用:可爱的小姑娘,围绕着她的是满天飞舞的小鸡。无论是抓“鸡”,还是抓“髻”,都是“吉”的谐音,讨得了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彩头。所以千百年来,抓髻娃娃一直产生于一代代手艺人的剪刀下、针线间、面团里。而且抓髻娃娃手里抓的东西是鸡、兔子,或是其他动物,一定会以阴阳互补的方式呈现,这和男女结合的阴阳相生是一个道理。

还有“炕头石狮”。人们还住窑洞、睡炕时,每当家里有孩子诞生,爸爸就得去找个石匠刻一尊炕头石狮,用来拴自己家新生的娃娃。过去在窑洞里,婴幼儿在炕头上容易不小心跌落,用绳子的一头拴住孩子,另一头拴住炕头石狮,就可起到对孩子的保护作用。不过,炕头石狮的这种物理作用后来在民间几乎可以忽略掉了,对老百姓来讲,炕头石狮存在的主要意义便是从孩子出生起,在灵魂长成之前,作为孩子的守护神,在炕头守护孩子健康成长到12岁。陕北各地颂扬狮子的神话故事很多,从当地流传的狮人相护、人变狮子的传说中可以找出陕北人把狮子当成一方神灵加以供奉的缘由。在陕北人的传统观念里,石狮子蕴藏着能够繁育后代的生命力。

我们通常看到的石狮几乎都是以怒目圆睁、威严狰狞的样子守在大门两旁镇宅驱邪,而炕头石狮属于鲜有的“入户”狮子,且兼有充当孩子玩伴的使命,因此,它们的造型多具有童趣和可爱的风格。

看到这些实例,就会明白“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这就是中国传统手艺乃至背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我认为,这种乡愁、这种人和人之间的朴素情感和善意,就是我们要守住的传统手艺的重要内核。过去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人们本着“物尽其用”的理念,做的东西都会比较结实,可能一把伞都要做成几代人用,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环保。国外也有一个说法叫“长效设计”,另一方面,手艺作为一个载体,它也代表着人对人的美好祝福,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在当下活化传统可以“人生得艺”

读+:您在首届“中国守艺人创新论坛”上提出“人生得艺”理念,这有何含义?

罗易成:在不同的人生节点里面,过去都有相应的手艺去对应,包括婚丧嫁娶、成家立业、生老病死等等,而且一个手艺作品是自己买给自己的,它背后都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炕头石狮是爸爸送给儿子的,布老虎是姥姥送给外孙的,红灯笼是舅舅送给外甥的,寿桃是孩子孝敬爸爸妈妈的,而不是说我今天满周岁的时候吃了一顿,求学的时候我又吃了一顿……

所以我说人生是一条河,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隆重对待。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个,但是今天的手艺从审美、从实用性、从各种方面来说,已经没有土壤了,比如今天送个布老虎,很难体现出“满月时赠送,让孩子从此可以虎头虎脑,在布老虎的守护下免受鬼怪的侵害”的含义,过去布老虎的摆放也有讲究,虎头要冲外朝向门或窗,表示吃掉外面进来的邪气,今天就更不可能了。

我们需要更简洁、更好理解、更好应用的方式或者路径,让传统手艺活化,所以我运用文案的特长设计了这句话叫“人生得艺”。它可以加不同的后缀,“人生得艺·喜得贵子”“人生得艺·喜结连理”“人生得艺·乔迁新居”“人生得艺·福寿延绵”“人生得艺·事业有成”等等。

这个“人生得艺”加上后缀之后,给了大家一个很明确的消费场景,让我们个体消费者需要去给自己的孩子或者给朋友的孩子送一个小礼物表达心意的时候,多了一种选择,本来有20种可能,现在就有了第21种可能。还是布老虎,可以把布老虎图案绣在小钱包上面送给孩子,还可以把它应用到比如说奶瓶等婴幼儿用品上面,这样就创造出传统手艺的一个消费使用场景;另一边,我们从做布老虎的老师这里拍到这张图样,我给他版权费用。

所以“人生得艺”是一种方法、一个容器。比如漆器要面向市场的时候,我就给它取个名字叫“小娇妻”,因为我们形容爱情就是如胶似漆,“小娇妻”就是“人生得艺·喜结连理”的衍生概念。

如果有朋友要结婚,我送他一个漆器,还要费事介绍很多寓意,现在有了手艺人做的“人生得艺·喜结连理小娇妻”,就会大大减少沟通成本和沟通信息的流失。

让手艺人拥有体面感

读+:您这些年致力于记录传统手艺,有没有活化创新的成功案例?

罗易成:至少有两个案例是比较成功的。2022年初,我为一个茶叶品牌做了策划,在北京司马台长城举办了百匠百福国粹作品长城展,由100位传统手艺人用不同工艺手工打造而成100个“福”字,这个活动非常成功。对于这些艺人来讲,不仅有实实在在的收益,而且他们的作品能够在长城上展示,这是难得的经历;品牌也获得了曝光和美誉度。最后我们还把其中3件作品以区块链数字藏品NFT的形式拍卖,每件藏品限量发行8000枚,每枚定价19.9元,收益用于支持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非遗传承公益项目。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多赢”。

另一个案例则是,一个百年历史的威士忌品牌请我做策划,我请来3位传统手艺大师与外国酿酒大师隔空对话,拍摄了纪录片,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敬畏手艺和传统,在时间的积淀中实现品位。这部纪录片也很成功。

读+:8年来持续走访记录传统手艺,您还有什么心得?

罗易成:我在采访这些手艺人的时候,慢慢有了一个认知,就是我们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拍出手艺人的体面感。我们不去卖惨,我不希望呈现出来的是:“你看手艺人现在有多惨,我们去帮助他吧。”我不想以这种手段给受众施以道德绑架。我和我的团队会用上我们在广告公司时的经验,巧诠真实,在文字,在画面的用光、构图等方面去呈现一种美感。手艺人在画面里体体面面,就像过去那些好的手艺人,平常都被别人尊称为一声“师傅”的那种体面一样,这样那些下一辈的年轻人,他们才能在师傅身上看到向往,看到希望。如果年轻人看到师傅们都是可怜巴巴的,那他哪还有花时间学习手艺的动力?他就只能去找别的谋生机会。

除了记录、整理和传播之外,如果做不出更有建设性的尝试;如果年轻的手艺人还在按照老一辈的口诀把东西做好了,然后卖不掉,结局会跟他的长辈、他的师傅一样灰头土脸,这个手艺大概率就做不下去了。所以我不想让别人只是知道我又出了一本书,我做论坛是基于“人生得艺”突然有了开窍的感觉。所谓的开窍,就是我知道传统手艺可以怎么回归到生活中间,机会是什么,我们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手艺对当下人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手艺人做的东西在今天人的生活中的角色是什么;“开窍”还包括有了这份思考,除了之前我和我的小团队在做,可以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我们需要有一个论坛,需要年轻的手艺人参与、设计师参与、品牌参与,还有内容平台来参与,把这个声音发出去,大家都可以来参与,在未来的尝试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角色。

到现在我们已经能看到很多的国际品牌,甚至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一些奢侈品牌都已经在中国深入到民间,把手艺的纹样用进他们的产品设计中,所以这样,我们更不能只顾埋头干活。我的角色跟手艺人是有区别的,我把民间手艺视为一个宝藏,是一个仓库,里面积攒了无数的素材。我比较擅长用相对人文的方式,依靠我们团队的创意能力、概括能力,我们可以把民间手艺的素材变成一个半成品,就像把菜从地里拔出来,把它洗干净处理好,然后遇到做冷菜比较擅长的,你把它做成蔬菜沙拉;你是一个做粤菜比较厉害的,你可以用来白灼。所以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因为我已经把这个基础打好,我们可以不局限在广告传播的领域,还有其他的,空间装饰、服装、电影、AI……有无数的素材都可以从宝藏里拿。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编辑:张靖】

相关阅读

  • 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亲子沟通

  • 近日,市直一幼举办主题为“龙行龘龘 蒸蒸日上”的亲子蒸花馍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促进了亲子沟通和交流。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云
  • 单霁翔称河南台让文化更加精准输出

  • 昨天,2024河南卫视星耀国风盛典圆满落幕,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对这台国风演唱会给予了高度认可,称这不仅是一场音乐大联欢,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交流展示和传承弘扬:
  • 嘉祥县图书馆2023年创新开展文化“两创”活动

  • 2023年以来,嘉祥县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不断推进文化普及,将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通融合,推动
  • 安徽霍邱:戏曲进课堂 经典永传承

  • 传承文化,应当从孩子抓起。戏曲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自课后服务开展以来,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城关镇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积
  • 安徽歙县:数字检察赋能传统村落保护

  • 数字检察赋能徽文化保护安徽歙县:探索传统村落检察保护新路径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安徽省歙县检察院督促保护滩培村等中国传统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罗易成:中国“手艺人”前路天宽地阔|读+

  • 罗易成曾是一位成功的广告人,给许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提供过创意;8年前他有感于广告业被“流量思维”冲击,于是退出广告业,组建团队,开始走访、记录、拍摄那些默默无名的民间手艺人
  • 这条高速即将开建!

  • 近日,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湖北段)项目建设用地已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查。项目正式用地获批意味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即将迈入全面建设阶段。 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湖北段)项目是《国
  • 市民建议落地!卫生服务中心设了5块路牌

  •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9日讯(记者李爱华)新落成的江岸区劳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一个大型小区内,能不能设置几块路牌,指引病人就医?近日,市民的这一建议被采纳了:在解放大道和
  • 美食淄博 · 冬季食补滋养,更能提高免疫力

  •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好的免疫力能随时应对入侵的病毒和细菌。尤其进入三九天的小寒之后,平衡膳食主动提高免疫力,及时避免呼吸道不适,那么我们也可以多留意平时饮食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