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或者空闲时间,大家少不了和亲朋好友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大鱼大肉吃多了,不但会诱发消化系统疾病,更可能催生诸多的健康隐患,如果此时抽血做个检查,会被告知有“乳糜血”的现象。
一、什么是“乳糜血”?
正常人的血浆是淡黄色、透明清亮的,但有的人从身体里抽出来的血,经过离心机分离后,会发现上层血浆变得发白、浑浊时,看起来像油,就要当心了,这种情况就叫做“乳糜血”,其实是大量脂肪微粒和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的乳糜颗粒。简单来说,“乳糜血”就是“泛着浮油的血”或称为“脂血”。
二、“乳糜血”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吃的脂肪经过在小肠消化、吸收后,变成细小的乳糜微粒进入血液,乳糜微粒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体内乳糜微粒无法代谢,血清就由清澈透明的淡黄色液体变成乳白色的黏稠液体,这时,就形成了“乳糜血”。
导致“乳糜血”的原因可能是暂时的,比如抽血之前进食了大量高脂肪食物(特别是煎炸、烧烤类食品),会出现乳糜血。但是如果长期保持高油高脂的饮食,不锻炼的话,此时乳糜血就会长期伴随你,出现高脂血症。
通常我们抽血化验前都要空腹,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临时乳糜血,但是如果你空腹一段时间后抽血仍出现乳糜血,就是身体向你发出的信号,你的血脂已经出现异常,赶紧进行检查和治疗。
三、“乳糜血”的危害不可小视
长期的“乳糜血”可以导致高脂血症,统计数据显示,血脂异常在我国成年人群的患病率高达40.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血脂异常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等众多疾病的发病风险,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包括以下疾病:
(1)心肌梗死或其他类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2)冠状动脉其他动脉血运重建;
(3)短暂脑缺血发作;
(4)缺血性卒中;
(5)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含踝臂指数<0.90);
(6)其它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动脉瘤、颈动斑块且管腔狭窄≥50%。
那什么样的血脂才是正常的呢,一般来说,健康人群及心血管疾病低危人群总胆固醇的合适水平是<5.2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理想水平是<2.6毫摩尔/升,甘油三酯合理水平是<1.7毫摩尔/升。
四、血脂异常“眼睛”会报警
想要发现血脂异常,最好的方法是定期体检,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眼部是否有如下症状。
1.突然视力模糊:当出现视力模糊时,要警惕是否是血脂异常。
2.角膜周围有不透明白环:黑眼球边缘被一圈灰白色、宽约1毫米~2毫米的圆环或弧形半圆环所包围,时间久了,颜色会不断加深且越来越明显。
3.睑黄瘤:上睑内侧会出现浅黄色的扁平苔藓状的病变。
五、把血脂异常“吃”回去
1.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超重和肥胖人群应通过控制能量摄入以减重,每天可减少300~500千卡的能量摄入。
高脂血症人群,除部分不宜进行运动人群外,无论是否肥胖,建议每周5~7次体育锻炼或身体活动,每次30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运动,包括快走、跑步、游泳、爬山和球类运动等,每天锻炼至少消耗200千卡。
2.调控脂肪,少油烹饪。以成年人每日能量摄入1800~2000千卡为例,相当于全天各种食物来源的脂肪摄入量(包括烹调油、动物性食品及坚果等食物中的油脂)在40~55克之间,每日烹调油应不超过25克。
3.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充足。每日膳食中包含25~40克膳食纤维(其中7~13克水溶性膳食纤维);动物蛋白摄入可适当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鱼虾类、去皮禽肉、瘦肉等;奶类可选择脱脂或低脂牛奶等。
4.少盐控糖,戒烟限酒。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少吃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高盐食品;少吃甜食,添加糖摄入不应超过总能量的10%,肥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者添加糖摄入应更低;完全戒烟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烟,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并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5.因人而异,辨证施膳。根据高脂血症人群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职业等不同特点,辨别不同症型,综合考虑膳食搭配的原则,给予个性化食养方案,以达到精准施膳的目的。
· 作者:樊秀云
· 责任编辑:李雅琴 吕淑懿
· 医学审核:姜峰
· 出品人:杨中兴 胡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