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广东好医生 | 段传志:做好脑血管的“修补匠”

日期: 来源:广东卫生在线收集编辑:广东卫生在线

33岁,阿龙迎来了生命里的至暗时刻:确诊罹患罕见病洛伊迪茨综合征(LDS),又在重要脑区发现了一个梭形的不定时炸弹——左椎动脉瘤。它也被称为脑血管病中的顶级杀手,通行治疗手法是开颅夹闭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但LDS让脑血管极度迂曲,操作有着非同寻常的风险。


“要不你们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找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段传志教授试试?他们是国内最早开展神经介入诊疗的中心之一,积累了过万的病例,有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辗转多家医院都被告知力有不逮后,终于有医生给出建议。


这次,阿龙从绝境里看见了希望。在仔细研判分析后,段传志选择了颅内血流导向装置的植入治疗——目前全球最先进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之一,俗称“密网支架”。对于手术,段传志有着足够的底气,其团队在华南地区率先开展该技术,相关研究“血流导向装置精准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还入选广州地区临床重大技术(2023~2025年)建设名单。


腕上打一个针眼大小的切口,直径仅0.5毫米的微导管从中钻入,谨慎穿过迂回曲折的血管路径抵达颅内动脉瘤,自膨式覆膜支架通过微导管“翻山越岭”到达病灶,精准释放出一段“管中管”,血液从中通过,载瘤动脉血管壁压力骤降,“炸弹”装上了保险栓。几个月后复查,阿龙的颅内动脉瘤明显缩小,载瘤血管重建效果明显,脑出血的风险远去了。


这只是段传志给脑血管“拆弹”的其中一个故事。30余年从医生涯,他专攻脑血管介入治疗,淬炼出一手精湛的手术技艺,有人形容他“在刀锋上跳芭蕾,从死神手里抢人命”,而他更习惯自称脑血管的“修补匠”,主要致力于两件事:为患者找到更优化的手术方案,为手术找到更好用的支架。



手术台上的创新和“守旧”

“段教授您好,神交已久,终于见面了。”某次大型学术会议中场休息,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医生打招呼,段传志一阵诧异。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多年蝉联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榜首,为何对他另眼相看?对方很快揭晓了谜底:“您的微导管塑形授课幻灯片,曾在我们医院神经介入手术室循环播放。”


脑血管介入手术的关键,在于通过植入支架,在载瘤动脉中形成新的血流通道,联合弹簧圈栓塞,减少瘤内血流量、减缓血流速度,避免瘤壁在血液冲击下继续变薄乃至破裂。而这些精细操作,都要通过微导管进行。可以说,手术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让微导管安全抵达病灶。


故事缘起2018年,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官方网站神经介入在线组织专家分享课,段传志讲解了动脉瘤治疗中的微导管塑形技术,点击量达到3万余次,在系列课程中排名第一。此后,讲课视频成为同行的热门学习素材。


身边人对他的微血管塑形手法有更直观的认知。


前不久,粤东一名年轻女性,刚生完孩子,血泡样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瘤体位置很刁钻,微导管难以抵达,当地医院5小时紧急手术无果,送到珠江医院时已经陷入瘫痪、昏迷。“前面的手术已经放置支架,这就更加考验微导管塑形技术,我们就让支架保持半释放状态,让微导管穿过支架网孔抵达动脉瘤远端,放弹簧圈栓塞,再逐渐释放平行支架和进一步栓塞。”段传志回忆手术过程。


所有的操作都凝固成慢动作,手术室安静得落针可闻,微导管穿过支架网孔,七弯八拐地向前蜿蜒,最终抵达那个近乎不可能的角度。最难的任务完成,手术团队激动得想哭,那是技术上再迈进一步,也是一个婴儿终于没有失去母亲。


“简直是做成了一门艺术。”有同事如此形容。


在手术台上,段传志一直不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意。上世纪90年代,他已经和恩师李铁林教授共同总结出神经介入治疗规范,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成为行业指南。


在主攻的颅内动脉瘤领域,他更是颇有建树。早期手术设备有限,医生的主要武器只有导丝和导管,很考验操作手法。“没有金刚钻很难揽瓷器活,有些动脉瘤偏小,微导丝容易捅破瘤壁,而弹簧圈是柔软的环状结构,可以减轻对瘤壁的侵扰。”段传志回忆,基于这个灵感,他创造性地用微弹簧圈导引技术攻克了难题,这也成为后来业界通行的手术方式。


多年来,段传志主持或参与编写了6部颅内动脉瘤的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主编专著3部,参与制定指南及专家共识7个,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得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省部级科技及医疗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广东省第十届丁颖科技奖等。


现在,他正带领团队研发一款更好用的密网支架,让彻底摆脱弹簧圈栓塞,单纯用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成为可能。


“采用支架+弹簧圈的手术方案,大动脉瘤有四五成的术后复发率,新技术则将治愈率提升到95%,结合我们改良的术后用药方案,可以将并发症控制在3%左右,尤其是给传统治疗手段解决不了的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他在纸上画着示意图,介绍背后的原理:密网支架的缝隙更小,能够约束大部分血流从重建的血管通道中经过,进入动脉瘤的血液很少、压力也小,久而久之瘤壁和支架之间会形成血栓,自动完成动脉瘤的修补。说着说着,段传志眼中流露出一股热切,“这对颅内动脉瘤治疗无疑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有些时候,热爱创新的段传志又会显得守旧。


以车祸导致的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为例,尽管现在有了覆膜支架、Onyx胶等新技术,但他依然对用了几十年的可解脱球囊情有独钟——部分患者会出现眼球凸出、幻听,甚至会在眼眶里鼓出一个乒乓球,用可解脱球囊治疗,脑子里的杂音立马没了,三五天后眼球也能恢复正常。


“新器械成本要高出许多倍,而效果与可解脱球囊旗鼓相当,患者受益才是金标准。”段传志谈到,做手术追求的是效果而不是炫技。他也始终要求科室医生能简单的别复杂,能用便宜的别用贵的,尽量选择性价比高的方案。


▲段传志(右)在做脑血管介入手术

手术达人的“磨刀”与“授渔”

段传志经历了一段的漫长的磨刀砺剑之旅。


从小,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学霸。1983年高考,物理和数学成绩高居河南省榜首,可以稳上清华北大。但一场变故改变了人生的潮向:父亲突然重病,失去经济支柱,“填肚子的粮食都要找邻居借”。就这样,感受到健康重要性的段传志萌生了学医的念头,并报考了第一军医大学,即南方医科大学的前身。


毕业的时候,总成绩全年级第二的他选择了神经外科,并很快成为被前辈们交口称赞的新秀。他是名副其实的住院医师——24小时都在医院,吃住都在科室。“最不怕的就是吃苦,有活儿争着干,其他组忙时也积极帮手。”段传志说,那时候的自己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对学习有一种如饥似渴的热情。


1987年,在李铁林教授牵头下,珠江医院在全国首批成立介入诊疗中心,段传志获准加入,主攻脑血管介入治疗。


“对当时常见的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畸形、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等,神经介入疗效很好,在治疗方式上相当于开辟了一个新赛道。”段传志回忆,很多同行都跃跃欲试,但最终饮下头啖汤的几乎都是部队医院,“开展介入治疗难免要吃射线,以当时的防护水平,医生也担心辐射危害,而军人接受的教育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所以部队医院推动起来阻力比较小。”


段传志也没有畏惧犹疑,花3天时间啃完《王忠诚神经外科学》中脑血管相关内容,又脱产一个星期泡在学校的人体解剖标本陈列馆,对照人体标本仔细研究,后续再结合造影加深认知。“准备功课到位,上台实操就能眼到手到,李教授夸我手很巧,总是选择我做一助。”提起这,他有些孩子气的骄傲。


跟台两三年,段传志便开始独立主刀,也更加感受到介入治疗的无穷魅力。通过不足一毫米的微导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疏通或修补,让死亡的阴影远去。


彼时还没有酒驾入刑,车祸导致的重伤很多,科室二十几张床位,经常收治着十几个脑外伤昏迷的患者,两年半的住院总医师期间,他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做手术,“有一年春节,2天做了10台脑外伤手术,累了就在手术台边歇会儿,继续下一台。”


不仅勤学苦练,他还很爱琢磨,临床遇到问题就记在小本本上,用休息时间查阅资料,临睡前躺在床上还在反刍。日复一日的耕耘终在时光里成长出收获,正高职称评审的时候,南方医科大学实行量化打分,他拿到了全校最高分。


“现在,我也会在学生耳旁念经,要求他们一定要有奋斗精神,多琢磨临床、多申请基金、多写文章、多做科研,厚积薄发才能走得长远。”他自豪地介绍,自己现在带的学生,全部拿到了医院设立的院长基金项目,有几个还拿到了国自然课题;科室的医生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全国神经介入大赛,包揽了华南的冠亚军。


他也将授人以渔的事业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20多年来,珠江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坚持举办春夏秋冬四季沙龙;每年举办6次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模拟培训班,每年举办三名技术培训班,每周进行两次手术直播。


“广东省神经介入领域80%的医生都来我们中心学习或培训过。神经介入治疗已经实现21地市全覆盖,是全国普及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段传志道,他还受邀前往国内19个省的百余家大中型医院进行过技术指导。


不止如此,2017年,珠江医院脑血管介入中心牵头建设珠江脑血管病专科联盟,目前已经有全国10个省份68家医院加入;举办南方神经介入高峰论坛,荟萃全国顶级专家、前沿技术、最新器械,推动行业发展。


而今,珠江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神经介入中心、唯一一家国家卫生健康委首批选定的神经介入进修与培训基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脑血管疾病威胁更加严重,他又有了更紧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技术依然是第一位的,医生必须有能力为患者解决问题,希望我们的医教研都能走在全国领先水平,打造广东省的脑血管病中心、脑血管病研究所。”段传志坦陈自己的雄心。迈上漫漫征程,就像他在神经介入进修与培训基地第三期开班仪式上对学员所言的那样,“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欢迎订阅2023年《人之初》杂志

▼▼▼



记者 | 岳超群 (通讯员伍晓丹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 | 叶溱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相关阅读

  • 粤西首例!肇庆成功完成这项手术!

  • 近日,中山三院肇庆医院成功为一位70岁男性患者施行尿道金属覆膜支架植入术。该手术是粤西地区首例,填补了粤西地区使用尿道金属覆膜支架治疗尿道狭窄的技术空白,为尿道狭窄患者
  • 体内这种瘤“爆炸”死亡率80%,秋冬要防范!

  • 腹主动脉瘤经常被称为“不定时炸弹”,因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发生破裂的话会极其凶险,属于外科的急危重症,一旦破裂了再来就诊,即使进行手术,其病死率也达到80%-90%。在老年人群中,
  • 麻醉诱导期突发通气困难该如何应对?

  • 经常做全麻的麻醉医生,都会经历令人紧张的一幕:正在给患者全麻诱导,可是麻醉机上的气囊却怎么也捏不动了。即便用力托下颌,似乎也阻力很大。不过几秒钟,心里喊着“坏了”,手上托着
  • 雄商高铁郓城段跨郓杨公路连续梁成功浇筑

  • 10月29日上午8时58分,由中铁十局承建的雄商高铁梁山至郓城段梁郓特大桥又一重要节点工期顺利实施,跨郓杨公路支架现浇(32+48+32)m连续梁成功浇筑,为后续架梁、铺轨打下坚实基础。
  • 雄商高铁梁山至郓城段有新进展!

  • 10月29日上午8时58分,由中铁十局承建的雄商高铁梁山至郓城段梁郓特大桥又一重要节点工期顺利实施,跨郓杨公路支架现浇(32+48+32)m连续梁成功浇筑,为后续架梁、铺轨打下坚实基础。
  • 工作太忙忘了喝水?专家:喝水少是中风高发因素

  • 盯着电脑写方案、在办公室忙来忙去,一天都没喝一口水……这种废寝忘食的状态在神经内科专家看来 并不健康,很可能因为血液黏稠度过高,再加上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最终形成静脉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广东好医生 | 段传志:做好脑血管的“修补匠”

  • 33岁,阿龙迎来了生命里的至暗时刻:确诊罹患罕见病洛伊迪茨综合征(LDS),又在重要脑区发现了一个梭形的不定时炸弹——左椎动脉瘤。它也被称为脑血管病中的顶级杀手,通行治疗手法是
  • “这速度,绝了!”

  • “我都不知道自己的电动车被盗了,民警就把案子给破了。”11月9日失主陈先生从民警手中领回被盗电动车并对民警快速破案连声称赞10月28日14时许沙洋县公安局五里铺派出所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