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都说算了,吴三桂却还要带兵入缅,吴三桂下错最重要的一步棋

吴三桂一生在三个关键的节点上做了三个错误的决定。其中追到缅甸,用弓弦勒死永历帝是他一生最最错误的决定(实际上仔细翻了几本正史,还真就没找到吴三桂杀永历的方式)。正是这个决定让他彻底走上了最终身败名裂的绝路。

吴三桂第1个决定是不该在骑虎难下之时,放满清入关;第2个决定是不该用永历帝的鲜血交投名状,换满清亲王和皇亲身份;第3和决定是不该在二反之后自称皇帝。

但是本质上每一个决定,都是吴三桂“有奶便是娘”的本质决定的。

在山海关大战李自成,结果明明是跟多尔衮借兵,结果把自己“借”成了满清的“股东”,后来被封为“平西大将军”,随后引八旗入关,以关宁铁骑为先锋,饮马长江西南半壁江山。

一直到顺治17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逃到了缅甸,基本上没有什么能力反抗清廷了。清庭(究竟是不是顺治本人不好说,因为当时董鄂妃病危,顺治表示很烦)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算了吧”。

“若势有不可,慎勿强,务详审斟酌而行。”——《清史稿·吴三桂传》

理由是,你们就别入缅打仗了,那玩意太费钱,云南一年军饷在900万数,反正也没什么大仗可打了,朝廷也供不起你们了,让八旗都回京吧,让吴三桂夜将冗员裁撤五分之二吧。

十七年,户部疏言云南俸饷岁九百余万,议檄满洲兵还京,裁绿旗兵五之二。三桂谓边疆不宁,不宜减兵力。——《清史稿·吴三桂传》

当时的吴三桂并不知道仅仅半年之后,顺治皇帝也会死掉,清廷将会再次迎来重大危机。吴三桂只是想着自己从山海关一路带来的人马坚决不能撤,那是乱世之中自己的本钱。

所以为了避免清廷断自己粮饷,真的逼着自己裁员,又不敢即可很清廷翻脸,毕竟很多八旗部队就在自己身边,吴三桂也做了一个决定。

在云南乃至长江以南打造自己的根据地。但是长江以南,明朝的死忠粉还是很多。虽然永历帝逃到了云南,但是说不定一个不小心,春风吹又生。

所以这个时候,吴三桂的部下有个叫杨绅的副都统建议吴三桂入缅追杀朱由榔。

是时三桂已阴有异志,其籓下副都统杨珅说以先除由榔绝人望。——《清史稿·吴三桂传》

这样做对吴三桂有几个现实好处。

首先。杀了朱由榔,可以绝李定国、白文选等人继续抵抗的念想,同时也绝了所有明朝遗老遗少们的念想,这样有利于消除朱由榔的政治影响,有利于吴三桂在云南长期驻扎;

其次,只要提请绿旗(汉兵)入缅,就算清廷把八旗撤回北方,清廷也不能任意裁吴三桂的人马;

再次,如若清廷真的转粮不济,那么云南则可以要政策自筹部分兵马粮饷。这样吴三桂便会获得更高的自主权力,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基础。

于是吴三桂上了一道折子之后,清廷最终同意了吴三桂带兵入缅。

但是当吴三桂生擒了朱由榔的时候,时间已经到康熙元年了,大清已经关了主人了。实际上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刻吴三桂由原来的相对主动,变得极为被动。是吴三桂自己以“杀朱由榔,以绝人望”的理由,主动请名入缅的。

当初勉强算是顺治说算了的,而如今吴三桂却要向新主子康熙复命了,虽然康熙只有8岁,还没亲政。

所以此刻真正杀不杀朱由榔,是由吴三桂自己决定。吴三桂当时由两个选项。

第一个选项:杀朱由榔,向康熙朝递交投名状。这样做最大的优势是,基本可以随便开条件,荣华富贵大把的;最大的弊端是,背上“叛徒”的骂名,只能在清朝这棵树上吊死了;

第二个选项:尊朱由榔为帝,做第二个李定国,正式和清朝划清界限。这样做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一洗辱名,借着南明的壳,套现成功;最大的弊端是,弄不好自己真的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李定国。

总之此刻的吴三桂必须要在这两个选择中作出一个选择,否则没有中间路线可走了。

吴三桂最终选择了第一个选项,他获得了亲王爵,儿子吴应熊还成了驸马爷。但是,根本矛盾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仅仅11年后,康熙12年春,康熙再提撤藩。

吴三桂此刻再回想起自己此前的决定,不知道深夜时分打过自己多少次耳光。

主要参考资料: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清史稿·吴三桂传》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