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汉尚书台对皇权和相权的制约

浅谈东汉尚书台对皇权和相权的制约

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安定繁荣靠皇帝一人是难以实现的,因而皇帝的身边需要一群能力出众的帮手。然而,有时某些大臣的能力过于出众,甚至掩盖了皇帝的光芒,这时如果皇帝不及时压制他的权力,自己的江山随时都可能拱手相让。正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其“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得自己真正掌握了国家的大权,而且这种情况下往往就是出现在天下大乱一片,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背景之下。所以皇帝对于国家的治理不单单是专权,而是权力之间的制约。如三权分立的制度,权力之间的合理制约,使得国家能够更加高效的运行,才能使国家保持长久的活力。而今天主要是谈谈东汉时期刘秀在权力制约上所做出的贡献。

汉光武帝刘秀的“休养生息”政策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百废俱兴,为了发展国家,刘秀决定制定一些政策,目的就是轻徭薄赋,进而减轻人民负担。而刘秀这些政策也可以与西汉时的休养生息相比。

那“休养生息”政策是因何而产生的?

在西汉初年,国家刚刚结束了战争,经济残破不堪,而且社会刚刚稳定,人民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统治者为此建立和制定一些制度和政策促进经济恢复以及稳定政权。 很快,统治者便了解道了“黄老之学”,然后并将其理念运用到统治王朝上。而“休养生息”政策便由此诞生。而所谓“黄老”,字面意思就是黄帝、老子。“黄老之学”即是指活用这两位先人的理念进行国家治理。

“休养生息”政策深刻地体现了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但在这里说的不是什么都不做,也就是并不是不为,而是说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其中“休养生息”政策中包括了"轻徭薄赋"以及“宽刑慎罚”,就是说减役与减税,减刑的同时还要避免处罚不当。

在实施“休养生息”的70多年间,西汉的经济得到全面的恢复,社会比较稳定,进而为汉武帝往后“削藩”与“攘匈”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可是这种政策只是适用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之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已经渐渐不适合社会现状。

不过事实证明,“休养生息”政策对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进行巩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了这样的甜头,其他王朝也自然纷纷效法。

而东汉的开创者刘秀便沿用了该政策。刘秀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虽然封功臣为侯,赐予他们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这使得这些功臣成了摆设。而且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进行了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方面,刘秀进一步抑制三公的职权的同时,将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处理,最后再总揽于自己手上;另外,他继续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具体是使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得到提高。而且进行全国并省,共并了400多个县,使得吏职一下减省至原来的1/10。刘秀为了安定民生还采取了不少措施,如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他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结果就是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而且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重回庶人,并且流民也因此返回农村,提高了生产力。最后,由于他统治的时期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兴旺,所以这段时期史称为中兴。

尚书台的设立

在秦代时,少府内就已经设立了尚书,其有令、丞。到汉成帝时,初置“尚书”员 5 人,他们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为鉴,便极力将权力集中于自己,因而凡是机密之事全都交给尚书办理,从而制约三公的权力。但却加重了尚书的职权。由于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有台阁之称,所以就有了尚书台之称。东汉尚书台组织的官职有: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如果以公为之,其增秩二千石,并且仪礼也随之增加。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职署尚书事,当尚书令不在是,其代替尚书令处理公务。尚书左、右丞各一人,秩四百石,其职责为录文书期会、佐令以及仆治事。曹尚书六人,秩各六百石。三公曹,负责年终对州郡官吏的考绩;吏部曹,负责选举和祭祀;民曹,负责一切有关修建和盐池苑囿的管理;客曹,负责护驾边疆少数民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负责司法诉讼事务;中都官曹,负责水、火、盗贼等治安工作。尚书侍郎 36 人,秩四百石,每曹 6 人,掌文书起草之职。尚书令史 18 人,秩二百石,每曹 3 人,主书。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可以出诏令,又可以出政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虽然尚书台权力重大,但其官职位却十分卑微,其中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而且职位还在九卿之下。不过正是由于位卑权重,其才便于皇帝控制,从而发挥极高的效率。但是东汉和帝以后,多幼君弱主,实权渐渐被外戚、宦官所掌握。尽管三公要听命于尚书,但尚书又被实权更大的外戚、宦官所控制。

东汉时期的皇权

东汉时期为了加强皇权,皇帝设置了三公,同时将所有的事情却全部都归于尚书台管理,进而抑制三公。

由于尚书台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尚书台的人犯了错误,只能由皇帝亲自裁决,其他人不具有审判的权利。而尚书台的是皇权和相权斗争的结果,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其在中国古代政治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只是暂时维护了皇权的集中。

刘秀大大提高了尚书台的地位,使得原本那些地位比较低的官员也都成了朝廷政要人员,他们掌管着国家政事的处理权,直接对皇帝一人负责,并且只听从皇帝的号令行事。

他们的地位也就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协助皇帝打理日常的政务,如同皇帝左膀右臂。除此之外,刘秀还在宫中设立了中常侍、黄门侍郎等职务,这些职位都由宦官担任,其负责直接传达皇帝的指令,并且还有权力去阅读尚书台呈递给皇帝的诏书。

在刘秀的布置下,三司渐渐成了空壳,而尚书台的地位蒸蒸日上,后来竟以维护皇权的名义开始执掌朝政。

结果,到东汉后期,尚书台的权势过度膨胀,皇权下移。加之宫中大小黄门官职都由宦官担任,虽他们手中也掌握了一部分实权,进而演变成东汉后期宦官专权的混乱局面。

综上,东汉的皇权在中期后就出现了衰落的趋势,可见刘秀对于权力制约上的工作并不是很充分,其设立的尚书台更是成为东汉后期混乱的主要因素。虽然刘秀留下了败笔,但东汉的没落更多是在于刘秀的后人并没有真正地承担起统治者的重任。他们既没有及时发现前人留下的错误,也没有及时地抑制尚书台以及宦官权力的过度膨胀,以致于皇权表面上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但实际却是掌握了虚权,而某些重要的实权却被他人所牢牢掌握着。使得本是皇帝用于抑制相权集中皇权的工具,活生生地被“养”成掀翻朝代的利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