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考试命题是什么 最后一个状元是谁 结局如何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说历史的女人——第855期)通常有一种看法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一种八股取士,选拔不出来什么真正的人才,仅是一些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来凑热闹。事实上并非如此, 1300多年的科举制也选拔了不少国家栋梁之才或者大学问家的,其含金量也是有的,有时候甚至让你惊讶,不管考试题目,还是考生的答卷都是相当有质量的。比如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元稹、苏东坡、张孝祥等参加科考时的试卷,即策论文章都写得十分精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治国安邦之理,成为传世名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国科举制度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到20世纪初,即1904年终于走到了尽头。那么中国科举制度是如何谢幕的?它的谢幕战是失败的吗?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次考试的命题是什么?有什么水准?最后一个状元是谁?他是不是一个人才?他的结局如何?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1eba5fd4e594da391c50fd49171b797\"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850\" alt=\"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考试命题是什么 最后一个状元是谁 结局如何\"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千年科举谢幕战的命题有哪些?\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一场科考发生在1904年7月4日。由于清廷于次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因此这次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参加考试的有273人,他们都是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中过关的贡士。\u003Cstrong\u003E最后一场考试就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试。\u003C\u002Fstrong\u003E不过当时的光绪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没有权力,谁最终中状元还是慈禧太后说了算。当年这最后一榜进士还是颇出了几个人才的,\u003Cstrong\u003E比如谭延闿、沈钧儒等\u003C\u002Fstrong\u003E。谭延闿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沈钧儒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即抗日救国会的著名的“七君子”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来看这最后的一场考试。这是三年一度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将重新排定名次。考题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有300字,考生的策论文不限长短,不过常例为2000字,也就是说,写上2000字基本上就可以了。上午10时发卷子,一直考到晚上日落时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面说过,古代科考有不少考试都是很有含金量的,从出题到考卷。而这次科举考试的谢幕战怎样呢?看看它的考题恐怕你也会吃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咱们先回顾一下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共分三场,\u003Cstrong\u003E第一场考史论,共5个命题,\u003C\u002Fstrong\u003E就是要写五篇文章。这5篇史论命题几乎概括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包括对周、秦、魏、汉、三国、唐、宋、元等各代的论述。比如第一篇的命题是:《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第三个命题是:《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第五个命题是:\u003Cstrong\u003E《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看这几道考题,你没有一定才学,没有一定历史知识能答好吗?咱们就最简单的一个命题分析一下吧。笔者以为最好答的就是第五道题,即《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什么意思呢?这个讲的是两件事,第一是宋徽宗宣和二年,即公元1120年,北宋和金结盟破辽一事;第二是,宋理宗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南宋联合元朝灭金这件事。仅知道这还不行,这是策论题,就是要论证这个问题。两宋当时为什么要联合金朝和元朝?这样做合理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你如果就题论题的话,肯定得不了高分,这道考题必须结合当时即1904年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分析。当时的大清被世界列强虎视眈眈,怎么处理同外国的关系?特别是,当时日俄战争已经爆发,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开战。日本和俄国争斗,却在中国的地盘上打,那么做为中国的主人,当时的大清子民们如何看这件事?这两个国家都欺负过甚至仍在欺负大清,那么我们将怎么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国要对付日本,要不要结交俄国?远交近攻的话,会不会引狼入室?\u003Cstrong\u003E北宋当时联合金朝攻辽是为了收回燕赵之地,它成功了吗?南宋联合元朝围攻金哀宗困守的蔡州,灭金朝的后果是什么?\u003C\u002Fstrong\u003E尽管暂时报了金灭北宋之辱,但下一步是什么?是被元所灭!这个教训大了啊!做为一名学子,你对中国当前的国际形势怎么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你平时只会背《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的话,你能答了这样的试题?\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f6f397a70c54cbdaf7c219be1765020\"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850\" alt=\"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考试命题是什么 最后一个状元是谁 结局如何\"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会试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命题,\u003C\u002Fstrong\u003E让考生用文章表述,包括教育改革、农业改革、外交政策、国际法规等领域的内容。第一场考试是命题作文,这第二场考试则是给材料作文,仅材料的字数就近400字,咱挑最容易理解的两道分析分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道题是:\u003Cstrong\u003E“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u003C\u002Fstrong\u003E就是要你论证日本和埃及两国的变法,日本学西方为何成功了,埃及却导致“国以不振”,为何失败了?你只读古书,不了解日本和埃及的国情,如何作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看第5道题:“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又论证到美国对侨民的政策了,已经牵涉到国际法了。不好弄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咱们再看\u003Cstrong\u003E会试的第三场,这一场才考《四书》《五经》,\u003C\u002Fstrong\u003E如果你认为这个好考,大家整天背诵四书五经,应该不在话下。那么请看题,共三道题,第一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第二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第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怎么样?懵了吧?反正我是懵了。下面咱们再看最后的殿试,出什么题。\u003Cstrong\u003E殿试当然考策论,这是最考验考生能力的东西。\u003C\u002Fstrong\u003E共四道命题。仍是给材料作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一题是:\u003C\u002Fstrong\u003E“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二道题:\u003C\u002Fstrong\u003E“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三道题:\u003C\u002Fstrong\u003E“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四道题材料较长\u003C\u002Fstrong\u003E,只选数句:“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着,其道何之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中第一道命题已经涉及到全国各行各业的人才选拔了;第二题是论证兵制;第三题是论证国家的理财和预算;第四题则是全面论证教育、选士对治国的重要性。可谓覆盖很全面了。这对一个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没有真才实学,还不直接回家?那么这场最后的科考谁最终胜出,考中状元了呢?\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6ab5abb48fa4a0f9936d08acc171de6\" img_width=\"500\" img_height=\"468\" alt=\"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考试命题是什么 最后一个状元是谁 结局如何\"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最后一个状元的诞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光绪帝不当家,最后一个状元当然是慈禧太后钦点的。这个老太太有什么水平?其实当时的名次已被主考大臣排好,慈禧只是走个过程,以显示她的权威罢了。老眼昏花的慈禧只看前十名。第一名排的是朱汝珍。老太太一看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前朝明朝就是姓朱的天下,她对姓朱的犯忌;第二,朱汝珍还是广东人,老太太更加生气,整天喊着要把本佛爷搞下去的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文无一不是广东人,你就一边呆着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于是她接着看第二名的卷子,一看名叫刘春霖,嗨,这名字好听,大旱逢甘霖!正好那年天气大旱,这小刘指不定能给我大清带来福音。再看刘春霖是直隶省人,在天子脚下,好;尤其是刘春霖的字迹,那叫漂亮,简直大书法家啊,这水平,不当状元谁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慈禧一高兴,刘春霖就中状元了。最后太后也得给主考大臣一个面子,把朱汝珍弄了个第二名榜眼,好歹小朱字也写得非常漂亮(朱汝珍也是晚清到民国时的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u003Cstrong\u003E那么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水平究竟怎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刘春霖中状元也是实至名归,确实有两把刷子的。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今河北肃宁县)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最为著名,其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不过当时刘春霖可不是只凭书法而成功的,他的策论文章写得水平相当之高。据史料不完全统计,他仅四篇策论就长达4400多字(不服你用毛笔写4000字楷书试试看),其内容之丰富,文笔之优美,实为罕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addfa5819944255896282da70cf09c0\"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71\" alt=\"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考试命题是什么 最后一个状元是谁 结局如何\"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现摘录两段句以飨读者\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学堂之设,大旨有三:曰陶铸国民,曰造就人才,曰振兴实业,三者不可偏废\u003C\u002Fstrong\u003E……今中国因积弱之弊,欲以学战与列强竞存,则必以陶铸国民为第一要义……所谓国民者,有善良之德,有忠爱之心,有自养之技能,有必需之知识。知此身与国家之关系,对国家之义务。以一身为国家所公有而不敢自私;以一身为国家所独有而不敢媚外。凡为国家之敌者,虽有圣哲,亦必竭其才力以与之抗,至於粉身绝脰而不悔,终不肯以毛发利益让之於人。以此资格教成全国之民,虽有强邻悍族,亦将敛步夺气而敢犯,然后人才可兴,实业可振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本与我同处亚东,其弊亦在致相类;今一变而跻於列强之次者,亦以重尚武之精神也。夫今日人才销乏可谓极矣,政治废弛,法律繁乱,财政竭蹶,外交失误,则设专门以储才固当务之急矣。……\u003Cstrong\u003E古之立国,惟恃有二三豪杰;今之立国,则恃有全国之国民。不然,愚民百万谓之无民,以与文明诸大国争衡,虽有英雄,岂能措其手哉?\u003C\u002Fstrong\u003E……由是以观,则知必养成完备之国民,然后人才为我国之人才,非他国之人才;实业为我国之实业,非异国之实业。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尝以独立自尊一语,为教育最大纲领,其即此意也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刘春霖的文章不仅文笔流畅,而且立意深远,论证全面,很有治国安邦之远见,他不失一位具有拳拳爱国之心,胸怀天下之志的学子。那么刘春霖一生有何成就,结局如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刘春霖的成就和结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刘春霖的一生也是颇有坎坷的。他出身贫苦,世代为农,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其母也在知府家中做女仆。刘春霖幼年时跟随父母在济南,因生活困难,6岁时被送回老家,由哥嫂抚养。他8岁时入私塾读书。后来,父亲把他带到保定,入莲池书院读书,成绩优秀,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04年,刘春霖在中国最后一场科考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次年被派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两年后回国,30多岁风华正茂、满腹才学的刘春霖自然要为国出力大展伸手了。不过辛亥革命很快爆发,他主要是为民国效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开始他确实比较顺利,\u003Cstrong\u003E历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总统府内史(相当秘书长)。\u003C\u002Fstrong\u003E1917年12月,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直隶高等学堂学监等职。1920、1921年曾两次代表徐世昌总统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e3c72267c0a49a0b39b1d7f063da63f\"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720\" alt=\"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考试命题是什么 最后一个状元是谁 结局如何\"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他在大总统府和直隶省任职期间,目睹了当时军阀混战、内部争斗、政治腐败的局面,非常愤慨,他把自己在总统府任职比作“执戟郎官”。于是到1928年他愤然辞官,在上海、北京闭门读书、写作。并收藏各类书籍1万余册。刘春霖虽隐居不仕,但并没有逃身世外,仍对国家前途、对时局十分关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蒋介石命令东北军队不战而退,刘春霖极为愤慨。做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界甚至是政界名人,在乱世之际自然不能独善其身,他也屡受各方势力的拉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军占领北平后,大汉奸王揖唐(刘春霖同科进士、日本留学时的同学)在日本人的压力下,想借刘春霖曾是状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满洲国教育部长等要职,\u003Cstrong\u003E被他严词拒绝。\u003C\u002Fstrong\u003E满洲国傀儡政府总理郑孝胥也以满洲国名义特邀刘春霖前往任职,也遭到他的严正拒绝。郑孝胥与刘春霖同为书法名家,但刘不做亡国奴的爱国义举却被国人争相传颂。日伪当局因此恼羞成怒,派日伪军抄了刘的家,用刺刀把他全家人赶走,并将其历年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他不得不完全隐退,开始办教育。他在河北老家自出资金创办小学一所;河北省知名人士创办的北京燕冀中学,刘春霖也曾捐资赠书,并任该校董事会董事。刘春霖对其家族子弟的教育亦非常重视,凡入小学以至考入中学、大学者,他均一律供应其学费花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刘春霖十分体察人民疾苦,曾对灾民进行救援。1933夏,黄河泛滥,冀、鲁、豫三省受灾严重,人民流离失所。刘春霖等人发起组织了“河北移民协会”,并在内蒙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数次,计330户1100多人。年已花甲的他不辞辛苦,奔赴期间,为灾民集资募捐。\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393a5f4699b4c5c88711b7a435962c5\" img_width=\"1280\" img_height=\"850\" alt=\"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考试命题是什么 最后一个状元是谁 结局如何\"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刘春霖于1944年1月18日因心脏病突发于北京辞世,享年72岁。他一生兴趣广泛,博学多才,除书法外,对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都颇有造诣,并对小学教育(包括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颇有研究。他一生虽谈不上辉煌,但能在乱世之中保持名节,为国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不枉此生。(文\u002F说历史的女人·一米暖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参考资料:《清史稿》《炎黄春秋》等。\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