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0万大军,被一个小太监拉向了死亡的深渊

"

纯原创,自写文字自画插图,长期发布。如有不足之处,敬请赐教。原创不易,坚持更难,欢迎关注、转发。

(接上期)

一向服从自己的奴才竟然反了,而且来势汹汹,打到了离京城不远的地方。接到边关接连失利的报告后,明朝廷顿时炸了锅。

王振根本不懂军事,对瓦剌的军事进攻没有足够的认识。但可悲的是他手里有权,而且权力大得无人能左右。王振一直天真地以为,当年瓦剌人让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父子二人打怕了,只要让明英宗也像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那样御驾亲征,瓦剌人便会不战而逃。所以,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王振便极力怂恿英宗效仿当年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那样御驾亲征。在利用皇帝的威名吓跑瓦剌人的同时,还能让他在青史中留下美名。

明英宗一向对王振言听计从,同时也幻想着像先辈那样数入漠北建立赫赫军功。所以很痛快地采纳了王振的建议,在没有与任何大臣商议的情况下,便草率地作出了御驾亲征的决定。而且要求在宣布这一消息后的第三天火速出发。

得知明英宗的草率出兵决定后,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等人立即以明军准备不够,皇帝不宜草率亲征为由进行劝阻。吏部尚书王直也邀请了一些懂军事的文官武将,列举了天气炎热,粮草不足,马匹武器不够等事实事,劝英宗取消亲征的想法,另派一名军中大将前往征讨就行了。可英宗就像中了王振的魔法似的,对众大臣的谏阻一句也听不进去,非要亲征不可。

王振和明英宗在两天之内紧急调集了20万大军,号称50万,胡乱配些粮草和武器,就匆匆出发了。与明英宗同行的除了王振外,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但明英宗不让这些人参预军政事务,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一人指挥。因为在王振和明英宗的眼里,瓦剌人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只要他这个大明王朝的君王往前线一站,瓦剌人便会被他的威名吓得鸟兽四散,溃不成军。所以,自始至终,明英宗和王振都没有作好打仗的准备。更多的是在考虑吓跑瓦剌人后,怎样在史书中为自己的人生写下光辉的一页。

由于准备过于仓促,明朝的20万大军出发不久,便乱成了一锅粥。军中缺乏粮草,再加上连日风雨,道路泥泞,早晚气温变化大。明军离开北京不久,军中便开始有传染病,不断地有人畜死亡。对于那些死亡的人畜,明军也没有妥善处理,而是随便遗弃在路边。当后面的军队看到这些惨状后,军心已经散了一大半。

一些有作战经验的随驾官员见到此景,已经预感到情况不妙,于是便不断地请求英宗赶紧往京城撤,不要冒险前进。

(此商品链接是根据本故事改编的漫画版图书)

开学季,半价促销 ¥124 购买

王振听到后,大为恼怒,为了杀一做儆百,他下令让进谏次数最多的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跪于草地之中,直到天黑了才准许他们站起来。由于害怕遭到报复,在之后的几天里,再也没有人劝阻明英宗或王振了。可怜的20几万明军将士,只能跟着坐在轿子里的明英宗、王振,在泥泞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虽然嘴里不反对,但众人心中的怨气却与日俱增。慢慢地,就有不少绝望的士兵趁人不注意,结伙逃走。

再说瓦敕首领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后,知道明军的精锐悉数登场了,决定瓦敕命运的时候到了。如果此战瓦剌不胜,他也可以实实在在地领教一下明军精锐的战斗力,为日后提供宝贵的实战经验;如果此战能胜,必定会大大打击明军的士气,提高自己军队的信心。

也先虽然野心很大,便他能想到的最好结果就是狠狠地打击一下明军,打得让明军知道痛,日后不敢再恣意招惹瓦剌人。但也先做梦都没想到,结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千万倍。

开战之初,对二十几万跟随明英宗御驾亲征的明军,也先还是有些害怕,始终不敢正面出击。所以他决定充分利用大同北部的山区地形,诱敌深入,包围后再四面出击。

在接下来的十来天里,当明军不动时,瓦剌人就主动出击;当明军开始还击时,瓦剌人就佯装退却,一步步将明军引向大同的北部。

明英宗和王振看到瓦剌军队只要一打就向北撤,以为瓦剌人真的害怕了,于是便盲目地加速追击。

1449年8月1日,王振和明英宗进入大同。作战经验丰富的兵部尚书邝埜等人发现瓦剌人虽然一打就逃跑了,但沿途未见一具死亡的瓦剌兵卒尸体,也没有扔下的武器。感觉瓦剌人是在有序撤退,明军如果再这么追下去,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因此,他再次上书明英宗和王振赶快撤军回京,不要中瓦剌人的埋伏,但王振仍然不听。

第二天,王振的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来见,他把这些天前线惨败的情况秘密告了王振。王振这才意识前线的情况并不像他想像的那么乐观,瓦剌人决不是借着明英宗的名气就能吓跑的,他们个个如狼似虎,骁勇善战。明军虽然数量众多,但并不见得是瓦剌人的对手。郭敬还再三强调,瓦剌将领也先征战沙场多年,十分善于用兵,他是不会这么轻易的就败退的。他这几天的败退,很可能是在前方设好了陷阱,等着明军往里钻呢。

王振听了郭敬的话,心里开始害怕起来,于是连夜忽悠明英宗撤回京城。虽然我们不清楚王振对明英宗说了些什么,但刚到大同的明英宗真的同意了王振的建议。于是连夜下令,第二天一大早班师回朝。

如果明军第二天真的从原路返回,明英宗及明朝的20万将士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但问题是有个胡作非为的王振,一个简单的撤军也让他弄得乱七八糟。

当天晚上,王振决定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退回京城。当然,他这样想并不是为了明英宗及20万将士的安危,而是考虑到从紫荆关过,可以途经他的家乡蔚州,到时他要让明英宗的大驾去一趟自己的村里,以向家乡父老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在王振的怂恿之下,明英宗下令取道紫荆关回京。

20多万明军将士刚进大同,还没来得及吃顿饱,睡个安稳觉。又接到了撤回京城的通知,军心显得更加混乱了,队伍稀稀拉拉延绵二三十里,前面的走累了,后面的还没出发。

在一片哀怨和谩骂声中,明军第一天缓慢地前向走了40里。到了晚上,王振忽然想起,地里的农作物即将成熟,而明军又没有足够的粮草。前几天他们进大同时,沿途的农作物不是让马吃了,就是让士兵给弄走了。百姓虽然损失惨重,但敢怒不敢言。现在明军的粮草更少了,如果让明军20多万人马经过他的家乡,沿途的庄稼肯定会遭受巨大的破坏。而在他的家乡,大部分田地都以各种方式纳入到了王振的名下,到时损失的是他自己的东西。王振衡量了一下,为了在乡亲们面前挣个面子,而让自己损失这么多粮食,这是非常不值得的。于是,马上改变主意,忽悠明英宗下令明军在原地调头向东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

虽然这一决定遭到绝大多数将士的反对,但昏庸的明英宗,还是听从了王振,下旨一切照王振的意思办。让王振和明英宗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一草率的决定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命运。仅仅几天之后,王振就被瓦剌人乱刀砍死,明英宗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总共五期,免费阅读,后续敬请期待)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