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王阳明,几人识得其中妙——王阳明的心学之旅

"

世人皆知王阳明,其实阳明是他的号,他本名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不仅是心学这门绝学的集大成者,也在平定江西匪患、宁王之乱等方面建立了了不起的功绩,死后他的弟子更将他的教诲、言行、文章等编撰为《传习录》流传后世,王阳明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为数极少的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完人。

王阳明故居

奇人必有奇志。年少时,王阳明便立下了\"做圣贤为第一等要紧事\"的志向。这与当时一般读书人的想法大不相同,当时的学者皆以科举及第作为第一等要紧事,王阳明却想着念着一心做圣人。为了做圣人,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大丈夫真有四方之志,当时国家边关常有战事,他虽然年幼,开始认真研读兵书,并与同伴以攻战为戏。为了做圣贤,他拜访了当时的名儒娄谅,谈及格物之学,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开始遍读当时居于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理学著作。为了做圣贤,他开始亲身实践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最有名的便是\"亭前格竹\",结果格到第七日一无所获却思劳成疾,他开始对程朱理学产生了怀疑。

王阳明格竹

年长后,在家人的影响下,王阳明开始步入仕途。21岁时,王阳明浙江乡试中举人,两年后,会试时没有中进士。25岁,再次会试不第。他的父亲安慰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行了,他却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又参加礼部会试,这次考试出色,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后又屡获朝廷任命为不同官职。但是,王阳明心心念念的还是做圣贤。因为王阳明已经对程朱理学不再有信心,遂流连于佛老之术。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阳明告病归乡,筑室阳明洞,修习道家神仙导引之术,最终还是不得道而入作罢。至此,王阳明还是没有找到做圣贤的途径。

逆境有时真是最好的老师。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抗疏救忠良而得罪阉党首领刘瑾,遭廷杖四十,不久被贬谪到贵州龙场任驿丞。当时的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还是未开化的化外之地。王阳明不为所动,一方面开化教导当地百姓,也受到民众拥护;一方面他继续参悟圣道,终于顿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是为\"龙场悟道\"。谪戍期满后,权奸刘瑾倒台,王阳明的仕途也一路顺遂,屡次升迁,直至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此时的王阳明已经找到了圣贤之道,并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义开示众人、教导学生。那么王阳明的心学具体说什么?第一,\"心即理\"——我心即事理;第二,\"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第三,\"致良知\"——人若复得(良知)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三者层层递进,止于至善。那么王阳明的心学有说得那么神奇吗,到底管用吗?接下来王阳明用自己的战功说明了一切。

龙场悟道

正德十一年,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阳明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当时的这些地方盗贼蜂拥而起,各占山头,劫掠一方,百姓官府苦不堪言。王阳明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仆役是盗贼的耳目,于是严加盘问,仆役不敢隐瞒,如实坦白。王阳明赦免了他们的罪行,让他们充当内应打探叛军的动静,于是王阳明掌握了主动权,经常出敌不意进攻盗贼巢穴,逐步平定了福建各地的盗贼。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正在去平叛福建叛军的路上,忽闻宁王朱宸濠举兵谋反,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南京一丢,那么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于是,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王阳明假装传檄各地到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朱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军队以及湖广、两广的兵力,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其发兵攻打南京。朱宸濠狐疑不动。宁王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兵派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使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阳明所料。朱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此时平叛大军已集结完毕,于是王阳明率兵攻打南昌,宸濠不得不回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这些战功与王阳明的心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是王阳明长期专研圣贤之道达到\"不动心\"之境的必然结果。据弟子钱德洪写的《征宸濠反间遗事》记载,平定宁王后,钱德洪问阳明先生:\"用兵打仗,有什么方法?\"阳明先生回答:\"用兵哪有什么方法,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就是方法。\"有学生很感兴趣,问:\"如何养得此心不动呢?\"阳明先生说:\"这种事想想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平时做功夫。\"

王阳明雕像

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因为功勋卓著,升为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之后,王阳明又被朝廷派往广西平定盗贼。荡平贼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告老还乡,归乡途中卒于江西南安,终年57岁。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至此,王阳明走完了他的心学之旅,但是心学却在他之后流传至今,日益光大。

知行合一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