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人到成为朋友需要投入多少时间

有一项研究旨在探索人是在哪个年龄开始交“朋友”的,这里讲的“朋友”,指的是极为亲近的心腹之交——一个你可以对他敞开心霏、和盘托出的人。他们发现,从孩提时侯直到退休,人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交到好朋友,这家公司做了一项跨国调研,在10000人中,21岁的时候交了心腹之交的人数最多。

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人群交友的年龄存在明显的差异:战后“婴儿潮”(55-75)的人有心腹之交大约在29.8岁,而“千禧一代”(24-39)的平均值是17.9岁。当然,人的至交可能不止一个,抽样显示人平均约有三到四个心腹之交。

人在20岁左右开始交好朋友自有其道理,这个年龄段,人可能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或是开始独立地走向社会,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而这时,人最容易碰到有类似背景、有相同经历而又讲话投机的人。

交朋友是需要投入时间的,统计显示,从陌生人到成为一般朋友大约需要投入40-60小时,而从陌生人发展到至交则要多达200小时以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20出头是最佳交友年龄,因为大多数人那时是未婚,没有孩子,也没有太大的工作上的压力,他们有的是时间结伴外出。

人在童年、在十几岁时侯交的朋友大都是左邻右舍,或是学校的同学。在20岁左右交友范围扩大了,而人们对交友也更为挑剔、更为理智;那个年龄段会出现人生许多重要的“第一”——第一份工作,第一次租房子住,第一次恋爱等等,如果碰到有人情趣相似、志同道合,那就容易产生交友的“化学反应”。

那上面所说的这种友谊能够维持多久呢?友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十分脆弱,少有持续很长时间的。大约20年前,一位荷兰专家做过研究,他跟踪了18-65岁的1007人,七年之后,约有一半的人称原有的友谊已荡然无存。

对于婚姻和浪漫关系,人们会遵守规则——一段关系终结以后才能开始新的关系(极少数道德败坏、玩世不恭者除外)。友谊则不然,它可以是多元的。从孩提时代开始交友,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范围日趋扩大——大学同学、办公室同事、做瑜伽的朋友、搓麻将的搭子等等,而且,当我们有了新的朋友,还被鼓励要维系原有的友谊。

但是,生活的节奏飞快,原来的心腹之交谈恋爱了,结婚生孩子了,去另一个城市工作了,升官发迹了,做股票输惨了或者是自己生活的关注点变化了等等,这些,都会折断形成原来友谊的纽带。

友谊受到损人利己、背信弃义的冲击的事例,生活中可谓屡见不鲜,新闻媒体乃至文艺作品也有诸多表述。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友谊的终结并没有详尽的记录。那么,面对一段长期友谊的终结,如何应对是好呢?

当年我有一位朋友,一起集邮,一起在电影院等退票,一起去中央商场的小吃摊喝咖啡(1970年代初,上海唯一供应小壶咖啡的地方),无话不谈,无事不分享——心腹之交是也。某日,我和他打电话,正谈得起劲,他说他要打另一个电话,过会给我打回来。

他没有回电。我去过信,也没有回信。他从未解释那天他为何中断电话,也许他没有好的理由解释。三十年后,他从澳大利亚回到上海,通过另一朋友辗转找到我,我们依然友好如初,不过,这只是中规中矩的“Update”(交换彼此信息),完全没有了当年的发小之情。

几个星期前,我在淮海路的人群中看到他,我没有前去叫应。叫应了又怎样?为了彼此说一句“过几天聚一聚”之类空泛的客套吗?让过去悄悄地过去吧——这应当成为本能,而不是一个需要做的决定。(周炳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