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愚痴呆傻的他,如何再造大唐盛世

谈起中唐晚唐时期,人们的第一感觉往往是充满了衰败残破之象,地方上藩镇割据自立,朝廷内部宦官当权,臣子之间党争不断,对外还不断遭受吐蕃和南诏等“蛮夷”的侵蚀。

我们中学课本上接触过的诗人大多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们不是每日思乡心切,就是抱怨自己不得重用,抑或对大唐的未来忧心忡忡。

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文学上,似乎都看不到初盛唐时代的恢弘气象。那么,中晚唐真的就如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那般不堪吗?如此不堪的朝局国势,又是如何支撑了一百余年才最终分崩离析呢?

实际上,玄宗后的历代唐朝帝王都不是昏庸怯懦之辈,很多人颇有励精图治之心。

唐代宗扫除安史余孽,稳定局势,发展经济;唐顺宗革除积弊,任用贤能;唐宪宗铁腕削藩,荡平河朔……或许没有得到自己希冀的结局,但他们的努力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这个奄奄一息的王朝延续了生命。

而同样在这个时期,还有一位号称“小太宗”的皇帝,他甚至创造了收复河西这样超越先祖的伟业,这就是大唐宣宗——李忱。

1

少年体弱,屡遭鄙视

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拥兵自立,纷纷在地方上做起了土皇帝,举旗造反者不乏其人,唐宪宗时的镇海节度使李锜便“赶时髦”玩起了武装割据。但李锜野心有余,谋略不足,终于兵败被诛,其妾郑氏充入了皇宫掖庭。许是颇有姿色,郑氏被唐宪宗偶然临幸,春风一度后便怀了龙子,即宪宗第十三子,李忱。

李忱的母亲是个不起眼的“内职御女”,童年的他自然少不了遭遇冷眼歧视,李忱出于严重的自卑,也自幼沉默寡言,宫中都认为他是个笨孩子。

史载李忱十多岁时身染沉疴,濒死之际忽然有奇异的光照到身上,他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当时在位的唐穆宗李恒是李忱的长兄,听闻此事后抚摸着他的背说:“你是我们李家的英明人物啊!”有这样一位慈爱的皇帝兄长,李忱可以说十分幸运。

李恒

但好景不长,穆宗仅在位五年便驾鹤西去,其子李昂和李炎在宦官的扶立下相继登位,亦即唐文宗和唐武宗。

这二位是李忱的侄子,却毫无敬爱长辈的礼仪。文宗李昂知道李忱口讷,便在宴会上强令他讲话,并称呼他“光叔”(李忱被封为光王),以此为乐。武宗李炎则对李忱猜忌颇深,李忱为了保全性命,甚至过上了僧侣斋戒的日子。在生命的前三十余年中,他的生活充斥着灰暗的色调。

2

宦官拥立,隐德初现

会昌六年三月,唐武宗李炎病危,由于李忱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宦官马元贽等觉得他仁弱易于掌控,便将他立为皇太叔,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没有想到,李忱继位后立刻像换了一个人,这位新帝接下来的一系列举动,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根据《资治通鉴》和《唐语林》的记载,李忱虽为人谦和宽仁,但作为皇帝却极有帝王心术。

首先,李忱善于纳谏,无论是谏官上述言事,还是门下省将不合适的诏令驳回,他都会谨慎对待,因此才有小太宗的美名。

魏征的五世孙魏谟论事时往往开门见山,无所忌讳,颇有先祖遗风,被李忱拜相,深得器重。

而对于身边宠幸之人,李忱却严禁他们干预朝政。优伶祝汉贞反应敏捷,诙谐无比,很能为李忱解闷,受到他的宠信。但祝汉贞有一回说得兴起,触及了政事,李忱立刻板起了脸:“朕养着你是为了娱乐,你怎能涉及朝政呢?”从此便将祝汉贞疏远。

李忱

乐工罗程弹得一手好琵琶,倚仗李忱宠爱,因小事杀人。李忱不顾众人求情,将他杖杀。

可见,唐宣宗李忱是个赏罚分明的主子,那个寡言黯弱的亲王形象只是他为了保全自己的韬晦之策而已。

此外,虽然被宦官扶上皇位,李忱在位期间还是尽其所能对阉宦势力进行打压。例如宦官内园使李敬实气焰嚣张,遇到宰相郑朗不下马,李忱立即剥了李敬实的官服,配给南衙当贱役。另外李忱规定,地方节度使有罪,由宦官充任的监军要连坐。有了这些政策,宣宗一朝,宦官势力大为收敛,这显然是马元贽等人没有想到的。

唐武宗在位期间,曾进行大规模灭佛运动。武宗把佛教视为异端,勒令僧侣、尼姑以及摩尼教和袄教的僧人还俗,寺院基本拆毁,田产和财产没入官府。

灭佛获得的寺院收入虽然暂时缓解了武宗因连年用兵造成的国库亏空,但其导致的社会动荡也是始料未及。还俗后无处容身的僧人往往成了杀人越货的强盗,在江淮一带作乱尤其严重。

宣宗李忱根据这一状况,重建了部分寺院,但对庙宇和住持的数量做了限定,这样既不至于让出家人流离失所,也不会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佞佛怪象,保证了财政的正常运转的同时,也稳定了国家纲纪。

3

收复河隍,抚平党项

李唐王朝在太宗、高宗二帝的开拓之下,疆域一度空前广阔。但安史之乱后,中原四分五裂,朝廷威仪不再,少数民族小弟便纷纷趁火打劫,侵扰边境,不仅新的疆土尽数失去,原有的河西走廊也落入了吐蕃之手,收复河隍始终是中唐历代君主的夙愿。

唐宣宗大中初年,吐蕃论恐热与尚婢婢两方势力的矛盾愈演愈烈,在河西地方冲突频频,吐蕃的实力因内乱而严重削弱。

“沦陷区”沙州首领张议潮一直暗中结交豪俊,此时见时机成熟,便发动起义。张议潮率众很快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沙州。随后,议潮 “缮甲兵,耕且战”,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等十州,河西走廊一举回归大唐。

唐宣宗对此极为振奋地说:“宪宗曾有志收复河隍,可惜忙于中原用兵,壮志未酬。如今朕完成了他老人家的遗志,足可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宣宗在沙州设归义军,任命张议潮为节度,统领河隍十一州。宣宗之后的晚唐五代时期,中原战乱频仍,而归义军却始终在偏远的河西走廊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睦相处,一直维持到了北宋仁宗年间。河隍的收复虽然主要归功于张义潮与河西人民的奋斗,但也离不开宣宗朝廷的鼎力支持。

大中初年,陇西党项屡次反叛扰边,宣宗发兵征讨,但始终未能成功。宣宗对党项的叛乱彻查后发现,事情的缘起乃是边境将帅贪图党项人牲畜,肆意劫掠诛杀。

针对这一问题,宣宗改派文臣代替武将镇守西部边陲,并招募军士,开置屯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党项之乱也由此平息。此外,宣宗还平定安南,北逐山奚,一时间海晏河清,天下安定。

4

死因神秘,盛世难续

据官方史料记载,自大中十三年五月起,宣宗李忱因服用太医所献的“仙丹”而中毒,无法上朝,于同年八月驾崩。

唐朝皇帝崇尚道教,太宗、宪宗皇帝也都是丹毒发作而死,表面看来似乎没有问题。但联系到宣宗一生整肃朝纲,打击宦官势力,而其驾崩的前前后后,史籍记载又矛盾重重,其中阴谋的气息便逐渐显现出来。

宪宗皇帝死于丹毒,但实际为宦官所害,这在宫廷内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宣宗登位后为报父仇,大力诛杀宪宗朝宦官组成的“元和逆党”,令作威作福惯了的太监们震悚不已。到了宣宗病危之际,宦官们大有可能趁势反扑。

根据历史含糊其辞的陈述,宣宗驾崩之时,其身边传话的乃是自己平素并不信赖的王宗实等人,而遗诏中的继承人又偏偏选择了游乐无度的李漼,难保不让人揣测这其中另有隐情。

李漼

宣宗为人谋害的论调毕竟没有直接的证据,阴谋论也只能作为后人的谈资。

宣宗崩后,长子唐懿宗李漼即位,年号咸通。懿宗虽然“器度沉厚”“洞晓音律”,却毫无人君之才,日日沉湎酒色,政治腐败,宣宗苦心经营十余年的盛世成果被消耗殆尽。

而其生前未解决的流民和土地兼并等问题却越发尖锐,到了更加荒唐的僖宗朝,终于演变成了震动天下的黄巢起义。

“其兴也勃焉,其败也忽焉”,宣宗的大中之治宛若唐朝的回光返照,但他起伏跌宕的人生轨迹却为后人津津乐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