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记忆系列:“辽东边墙”被遗忘的长城 自毕恭始兴修200年

“辽东边墙”是辽宁境内明长城的具体名称,是明代万里长城的组成部分,是为防备蒙古兀良哈部和女真各部的侵扰而修筑的,东起于鸭绿江边的江沿台,即今宽甸虎山南麓,西至绥中县境内铁场堡吾名口台。从东向西贯穿辽宁全省。墙体走向大体为东南一西北,自丹东虎山起,向西沿凤城与宽甸两地交界进入本溪满族自治县,经抚顺、铁岭两市,进入沈阳市境内,向西经辽阳、鞍山、盘锦、阜新、朝阳、锦州,延伸至葫芦岛市境内,止于辽宁与河北交界的锥子山上。

经明长城资源调查确认,墙体1101.185公里,敌台、烽火台等单体建筑1721座,关、堡149座,相关遗存75处。明长城的防御体系由墙体、敌台烽火台、关、堡、所城、卫城、镇城及沿线的相关建筑有机构成,是一道坚固的防御屏障。如此大规模的人工建筑是怎样修筑的,是大多数人心中共同的疑问。明辽东镇长城的修建,也不是一蹴而就,是在辽东镇整个防御体系逐步完善过程中陆续修筑的。

据史料记载,辽东镇长城修建始于正统年间。当时随着永乐初明成祖迁都北京明代的政治中心北移,但迁都北京后明代亦面临北方“三面濒夷”的防守形势,正统二年(1437)二月,定辽前卫指挥佥事毕恭“言边五事”。其一即为“自海州卫至沈阳中卫,宜于其间分作四处,量地远近,筑置堡、墩”。在得到明廷同意后,毕恭便组织启筑了辽河套地带“广宁(今北镇)至开原”段的长城,所以毕恭为辽东边墙兴筑第一人。

正统七年(1442),都御史王翱提督辽东军务,鉴于毕恭的文武才略,向朝廷举荐其为辽东都指挥佥事。在王翱的主持下,毕恭亲自设计修建了辽东长城的河西段。这段长城自吾名口至镇北关一段,全长750公里,除城墙外,还修建了屯兵城、堡城及边台。均以居险设阻,充分发挥了防御设施的效果。

万历三十四年(1606),曾以辽东边地“地孤悬难守,与督抚蹇达、赵楫建议弃之,尽徙居民于内地”的“弃地案”上呈,但未获批准。直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才又由当时辽东巡抚熊廷弼等主持,重新对从鸭绿江到山海关的辽东长城,进行了最后一次全面的修缮。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率部首先突破了明辽东边墙的抚顺关和河城并拆毁二城。至此,辽东边墙在实际上已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大明帝国兴修近200年的“辽东边墙”,对于巩固边防,稳定边疆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虽然没有挡住女真铁骑,但是它不应该被遗忘在荒野山林间,不应该被后人遗忘于历史课本中。砖石无语,岁月留痕,尊重先人,珍视今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