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绵阳人的日常:养宠物、跳广场舞、品美食、赏歌舞……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在两汉时期,四川的经济社会状态怎么样?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5月26日上午,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应邀走进绵阳市博物馆,为绵阳的文史爱好者举办《从汉代文物看川人的幸福感》专题讲座。

历史根源 四川自古就是“大后方”

从事多年的文博研究,谢志成对古四川历史研究的成果丰硕。在他眼里,古四川人热情、乐观、包容,也有与生俱来的幽默。这些特性,来自古时候的根源影响。

在秦灭巴蜀以前,古四川是“蛮夷之地”,这在历代志书中都有明确记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古四川进入秦国版图。大量外来人员的融入,包括朝廷派驻的官员,带来的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影响。

秦昭王末年,李冰任蜀郡,修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古四川水患不断的状况,奠定了古四川的“大后方地位”,成为秦国的战略物资生产基地,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到西汉初期,外来文化在与古四川的土著文化相互影响中,外来文化的特征明显加强,在很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宗教、伦理、建筑、衣食住行、文学艺术、神话传说、教育、史学等领域都有了划时代的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古四川人的素养和气质。这种文化表象,在两汉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画像独特 汉代四川农业兴盛手工发达

在讲座中,谢志成以出土的画像砖为例,对古四川人在两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等进行解读。

四川境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丰富,涵盖农业、军事、商业、娱乐、信仰等,形成一幅“四川汉代社会的连环画”。在表现形式上,以高浮雕为主,而省外的画像砖多为线刻。

谢志成谈到,农事劳作类的画像砖,包括播种、耕田、捕鱼、狩猎等内容。从画面上可以看出,汉代时期的耕种方式,在几十年前也还存在于民间。放筏画像砖,则透露出汉代发达的农田水利。

在汉代时期,铁器普遍应用,带来生产工具革命式的改进。在一块耕种画像砖上出现了铁犁头,这种耕作工具在一些边远农村至今也在使用。铁的运用还带动交通的发展,以马车为代表的交通工具出现并快速发展,一方《车马出行图》画像砖,透露出“双向四车道”的道路交通格局。

在谢志成展示的画像砖图片中,还有代表科技发达的钻井取盐、酿酒技术、延至明清的街市格局、几十年前农村普遍使用的独轮车等。

生活悠闲 汉代川人时兴养“宠物”

在汉代出土文物中,陶质的家禽数量不少,“说明两汉时期,四川地区的养殖业很发达”。

在省内各地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不少两汉时期的陶鸡、陶鸭、陶猪、陶狗等,印证了养殖业的发达。谢志成当天展示的一件陶鸡拓片中,一只小鸡歇在母鸡的背上,他认为画面上“恬然的母子情怀”,是古代艺术家从生活中准确捕捉有趣画面的表现。这种画面的陶鸡,绵阳也有出土,并在绵阳博物馆展出。

(2008年在绵阳解放街出土的陶鸭)

一只昂头的陶狗,四肢健硕,带着项圈。谢志成认为,汉代墓葬出土的陶狗不少,但正是那个项圈,透露出在汉代时的四川人就喜欢养“宠物狗”。在四川出土的陶狗中,有的还有衣饰等纹饰,这也是宠物狗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川境内出土的陶狗中,有项圈、衣饰等纹饰的数量还不少,这说明两汉时期四川人养宠物狗很普遍,“只有生活条件好了,才会养宠物,印证了汉代时期四川人的富庶,还有生活的悠闲与优越感”。

千人一笑 写在脸上的幸福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川境内出土的陶俑中,从劳作佣到乐舞佣、庖厨佣等,都是“面带笑容”。

谢志成展示了几件劳作俑,或耕田、或播种、或收获,都是面带笑容,有的还腰悬佩刀,“说明这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有一定文化的,属于亦农亦兵”。一组歌舞宴乐俑中,依然是满脸欢笑,其中一个是出自绵阳的说唱俑。

(绵阳河边镇出土的说唱俑)

一件庖厨俑,实盘上堆满实物,最醒目的是一个“饺子”,这应该是目前最早的水饺形象展示,形制与现在的一样,“说明汉代四川人的饮食文化相当发达,厨师的水平不错,物资生活高档”。谢志成认为,满脸笑容的庖厨俑“或许是想到客人吃了食物后的愉快,而有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谢志成当天还展示了一组跳舞的陶俑,舞蹈动作优美,“三个舞俑面带笑容,从神态与装饰上看,这应该是职业的舞者,人也年轻,应该是当今广场舞的鼻祖”。

两汉时期四川人的笑从何来?谢志成认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自古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幸福的则在一个“乐”。幸福生活的满足,是建立在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这也是汉代四川人“千人一笑”的原因。(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登军 文/图)

编辑:李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