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拥有全世界一半白银 为何没能变得国富民强

1567年,明穆宗朱载垕(隆庆皇帝)干了一件注定将载入史册的事情:解除海禁,允许民间海外贸易,还主动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这就是《明史》中所言“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后,明朝很快就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产自中国的生丝、棉织品、瓷器、香科、丝绸、白糖、小麦、沉香木、樟脑和陶瓷等,通过商船漂洋过海,运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商船回来时,则满载着来自欧洲的白银,白花花一片,甚是喜人。

据资料记载,万历年间,曾经有一艘葡萄牙商船在驶往中国澳门途中沉没。1985年,人们将这艘商船打捞出来,发现船上装载了20万两白银。

官方数据显示,从1567年到1644年,77年间,通过海外贸易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53 亿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上走私和其他渠道,可以说明朝拥有了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一半。

基于此,人们形象地将月港称为“银泵”。意思是说,明朝通过月港,将欧洲国家的白银像水一样“泵”进来。

一时间,中国东南沿海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场景经久不衰。明朝末期,在东南沿海靠向来往商船收保护费过日子的海盗郑芝龙,每年光是保护费就可以收到数千万两银子,可见这条航道的兴旺。

毫无疑问,“隆庆开关”给正在衰落的大明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一方面,为大明王朝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为其后的张居正全面改革和“万历三大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让工商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众所周知,繁荣的海外贸易,让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纷纷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而明朝却止步于资本主义萌芽,最终与国富民强擦肩而过。这是为什么呢?

这与明朝统治者的追求有关。

我们知道,明朝一直很缺白银,全国银矿一年的总产量只有18万两。所以,明朝在发展海外贸易时,要求对方支付白银。就如《剑桥中国明代史》所描述:“中国商人想从大多数外国商人那里得到的是白银,他们只关心自己能得到多少白银而不关心其他西方货物。”

然而,白银虽然是一种稀有金属,但本身并不是财富。数以亿计的白银从欧洲源源不断地流到中国后,并没有形成新的购买力,创造出新的价值,更没有促进创新,而是被集中到少数官商手中,要么被投资到土地、房地产上,要么被窖藏在地下。前者会引起土地价格变得异常昂贵,普通百姓根本就买不起,使得土地进一步集中到权贵手里;后者则会让“隆庆开关”的成果变成一张白纸。

大量白银的流入,还带来了两个新的问题。一是致使物贵银贱,导致通货膨胀。二是白银成为了中国流通货币,使得明朝将货币控制权拱手让与他人。要命的是,对于这两个问题,明朝都没有解决好。

反观欧洲各国,他们在全球贸易中获得了大量海外商品。这些商品刺激产生了新的市场,新的市场又带来了新的生产能力,新的能力又创造了新的财富……因此,欧洲各国很容易通过全球贸易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变得国富民强。

【参考资料:《明史》《剑桥中国明代史》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