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一个人的真伪,谁知道,王莽也可以是周公样的人?

疑似之辨

前人曾有一首咏王莽的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首诗写得好,它提出了一个忠奸之辨的问题。当王莽辅佐汉明帝时,真是谦恭下士,表现得耿耿忠心,曾令“天下想见其风采”。可是曾几何时,秉政、就国、加九锡,独揽朝政,终于篡汉。后来法令繁苛,民不聊生,盗贼蜂起,他也终于为商人林吴所杀,后世史家,称他为伪君子的典型。

就王莽以论观察人物,可以说要判定一个人的功过悬非,只有经时间的考验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正如王菲,当他谦恭下士之时突然死掉,也就不会有后来之奸,但是他却不死于伪装之时,却死于假面尽剥,奸险毕露之后,当然也就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下场了。

这样看来,知人论世颇不容易,常常容易被假象迷感。所以

中有一篇文章

写道:

“使人大迷感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息,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此愚者之所大感,相似之物,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故墨子见歧道哭之”。

而圣人之家虑也,这些话是说什么呢? 它是说有些石头看来象室王,有些劣到看来象“于.”.敌堡子走在路上看到歧途而哭,因为显示“可以南可以北也”。

告诚我们,不可受表面现象所感,不去拼认它的本质,否则就容易上当。怎样辨认呢?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这是劝告人们对表象相似的东西,不可育目相信,要去调查研究,作出判断。要调查就去问熟悉事物的人,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向人民群众去调查了解。

提到即使贤如尧、舜、禹三人在一起,走到长草的积水地区迷了路,也会问牧意; 走到河汉纵横地区要过河,也要问渔翁,因为他们最熟识路向。要问忠奸、善恶、功过、是非、真伪也应该问人民群众,自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否则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就会摘乱人的思想。当然,时间是无情的,迟早都会剥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即使如王莽之伪装,也无济于事。但是能早一点辨认忠奸善恶,对事情来说是大好事,所以不必拖时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