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并非西方独有,来看看古老中国的神奇开颅术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2001年,考古学家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做过开颅手术的颅骨,颅骨受损处有骨组织自然修复的痕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颅骨来自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也就是说,早在五千多年前,人类就进行过开颅手术,而且手术十分成功。

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寿命也比现代人短,很多疾病都无法医治甚至难以被发现,这是事实。不过与很多人的认知不同的是,古代的医学技术水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比如在外科疾病的治疗上,很多古代手术都有其独到之处。

一、外科手术发展历史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打猎为生,身上往往留下很多伤口。小伤口可以依靠敷草药治疗,大伤口就不得不借助外科手术了,比如开颅术,同时在夏朝之前还存在腹腔外科手术。

因此,最早的手术工具——砭针应运而生。砭针由锋利的石头做成,主要用来切割脓水和伤口;周朝,出现专门研究外科的疡医,即外科医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截趾、血栓、腹股沟斜疝等外科疾病的手术方法。特别是斜疝手术运用了醇酒、火炙等消毒手段,十分高明。

秦汉时期,外科手术迎来发展高峰期,说到这一时代的医术就不得不提到神医华佗。

华佗的麻沸散解决了手术过程中的麻醉问题,史载“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麻沸散的具体成分已经失传,但它的出现无疑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技术。

在麻沸散的使用下,华佗不仅能治疗头风病,还能进行剖腹手术,相传华佗还治过司马师的目瘤。司马师很小的时候就得了目瘤,正是华佗“出眼瞳割去疾而内诸药”,即手术与草药相结合,成功进行了目瘤摘除术,虽然此疾病并没有被根除,但司马师至少好好活了下来。

隋唐、两宋以后,史籍上有关于大网膜血管结扎术、肠吻合术、放血治风眩、耳鼻再植术、断指再植术等成功手术案例,以及消毒、麻醉、缝合、术后护理等手术步骤的记载。

不过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医生与华佗的大手笔不同,他们广泛缺乏大手术的勇气和技术,很多外科疾病多采用保守疗法,像名医陶弘景、孙思邈就对华佗先进的手术方法持否定态度,取而代之的是食疗、药疗、养生等相对温和的手段。

到了清朝,面对西方的解剖学,中国人是广泛排斥的,“中国文人虽既死之后,岂肯以此皮囊听信医生剖看者”,这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的观念。其实早在王莽时代和北宋时期,古人进行过两次解剖实验,不过解剖对象都是囚犯,这些解剖实验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延续下来,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二、神奇的外科手术

除了以上介绍的疾病外,古人还解决了其他许多疑难杂症,这些外科手术堪称神奇。

1、兔唇:东晋末年,刘裕手下有一名将领叫魏咏之,此人十分有才干,为刘裕打败桓玄立下过大功,但他天生兔唇,形容丑陋。“残丑如此,用活何为”,兔唇给他的人生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后来听说荆州刺史殷仲堪手下有一名神医能治疗,于是魏咏之找到神医,“割而补之”,百日闭口不说话、只喝粥,终于“病差”,治好兔唇。

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此次手术的经过,直到清朝,名医顾世澄才记下“补缺唇法”:一方面用针线补伤口,一方面收集手术过程中的鲜血,将鲜血和其他药粉调成促进生长的药,并擦在嘴唇上,直到嘴唇缓慢长合。该方法是否能治愈兔唇暂且不论,但它被明确地被名医记录下来,至少对于兔唇的治疗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2、连体婴儿:史书上关于连体婴儿的记载并不少,从西汉到明朝都有正史记载。

不过古人对于连体婴儿的认识并不全面,地方官上报连体婴儿是职责所在,帝王则把这看作是一种天降异象,一种大凶之兆。古人认为“二首,下不一也”,两个婴儿某些部位相连,某些部位分开,这预示着天下分裂,政局混乱。

长期以来,古人并没有从生理角度去正确认识连体婴儿,在清朝钱泳的《履园丛话》中,将连体婴儿分开的手术才首次出现。手术方法十分简单粗暴,即直接将两个婴儿分开,再在伤口敷药治疗。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个婴儿竟然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从古至今,医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古代医学落后,古人对很多生理变化认识不全,但是古代医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落后,至少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完成了对各种疾病的初步探索,意义重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