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为何特别喜欢在洛阳偃师建都,这里给大家分析一下

洛阳偃师,自帝喾高辛氏都邑于洛阳偃师之先河,之后的华夏第一王都夏都斟鄩都于此,殷商都于此,盘庚迁都于此,西周洛邑及成周城和战国洛阳都于此,秦相国吕不韦府邸于此,汉魏晋仍都于此。在洛阳市洛河沿岸东西18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帝喾都邑的偃师高庄,夏都二里头,商都尸乡沟,周洛邑及成周城,和“五朝都会”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另有春秋滑国故城和刘国故城诸侯国遗址。在朝代更迭上,洛阳偃师先后经历了帝喾、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计十个朝代。在时间跨度上,从夏都斟鄩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算起,一脉相承绵延到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的公元534年止,计2500多年。在中国约4000多年的都城史中,偃师此首都、东都和陪都史等占据60%以上的时间跨度。“方寸容纳大世界”,其都城密度之高、规模之大、跨度之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那么,夏商周汉魏晋等代帝王为什么垂青于洛阳偃师呢?垂青之谜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试从建都要素中寻求答案。

一是区位优势。嵩山居五岳之中,中原为九州之中,洛阳偃师为天下之中,居天下之中而聚集四方、辐射四方。古人认为这是“居天下之中,融天地之所合,集四时之所交,聚风雨之所会,调阴阳之所和,河山拱戴,天成帝居”的钟灵毓秀之所在。

二是城防优势。洛阳偃师位于洛阳盆地的核心,周边群山环饶,巍峨挺拔、沟壑纵横、崇山峻岭构成的庞大山系,构成了洛阳盆地的外沿,成为古都偃师的天然屏障。形成了古都偃师东衔嵩岳轘辕为障,南依万安山为屏,西扼函谷要塞,北临滔滔黄河的四塞险固的京师防御体系,是得天独厚的建都宝地。

三是航运优势。水是都城的命脉,“都邑”的“邑”,下面的“巴”是水的象形字,上面的“口”表示水上的高地,意为在临河的高地建都邑。洛阳偃师北依黄河,南面伊洛,水系发达,在中华母亲河的黄河流域是水系最好的地区,是上天赐予的天然良港。

四是战略优势。洛阳偃师位于洛阳盆地、伊洛平原的核心,东出黑石关、虎牢关,连接华北大平原;西出函谷关和潼关,连结八百里秦川,成为东西交通的咽喉要地。

五是环境优势。洛阳偃师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是“牡丹花城”和“天成帝居”的休养生息地。

六是传承优势。“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鹊巢鸠占”,在前朝都城的基础上换个牌子即完成“改朝换代”,便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从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优势来分析,夏商周汉魏晋诸帝王就垂青了洛阳偃师。

另据《管子•乘马•立国》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夏都斟鄩(偃师二里头遗址)、商都西亳(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周成周城和汉魏洛阳故城(偃师首阳山龙虎滩),以及诸侯国滑国故城(偃师府店)、刘国故城(偃师缑氏陶家村)的选址,均与古立国要求相符。洛阳偃师北有黄河天险,以邙山为屏,南有开阔的伊洛平原,以嵩岳万安山为嶂,其都城居于洛河北岸二层台地。从堪舆学的角度讲,洛阳偃师夏商周汉魏晋诸帝都所处之地可谓古今最佳风水宝地,实属“因天才,就地利”的典范。因而洛阳偃师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长达十朝,绵延两千多年的建都时间最长久的中国帝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