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懿的后代都亡国了,曹操的后代仍然担任着陈留王

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逼迫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是为南北朝中的宋朝。按照惯例,照旧是要经过几番辞让,然后群臣苦苦相劝终于成功。刘裕也不例外,在一份由270人集体劝进的奏表的帮助下,他终于“勉强”答应了自己登基为帝的要求。而在这份表格的头一位,我们发现了一个熟悉的称谓,虽然它的主人的名字有些陌生,这便是陈留王曹虔嗣。

说起陈留王,本是汉献帝刘协在即位前担任的王位。有道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接受魏元帝曹奂的“禅让”,创立西晋。他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不仅爵位高于蜀汉安乐公刘禅、孙吴归命侯孙皓。而且还享受在王城邺城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等一系列特殊待遇。曹氏皇族的爵位虽然各降一级,但也都根据才能得以任用,曹奂一直活到公元302年才去世,年五十八岁,并得到了“元皇帝”的谥号。这时候连比他年长十岁的司马炎都去世十二年了。他去世后王位也依然由子嗣传承。

禅让

而后的西晋王朝先后经历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元气大伤,皇室只得东渡,偏安一隅。陈留王的记载虽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元326年,东晋的三任帝成帝司马衍封曹操玄孙曹劢(音“迈”)为陈留王,用以继承魏国绪统。根据已有的资料无法判断他和曹奂的关系,也许在连年动乱中曹奂本人的后代或死或套,没有能够跟随东晋南渡。但东晋还是找到了曹魏皇族来继承王位。

晋武帝司马炎(影视形象)

其实,晋室对曹氏子孙的优待是继承了“二王三恪”制度,这属于古代政治礼制之一,历代王朝要封前代皇室后裔为王侯名号,来彰显本朝宽大,表明正统地位。封前两代王朝后裔被称为二王后,前三代后裔被称为三恪后。晋朝不仅封了陈留王,还继续封汉献帝后裔为山阳公,刘禅为安乐公,降汉朝就有的周代后裔卫公为卫侯,孔子后裔宋公为宋侯。只是在永嘉之乱中,诸国皆亡,只能封陈留王了。而且在南北朝之前,亡国皇族的待遇尚可,大部分还是能够保住身家性命甚至是政治待遇的。刘裕首创杀前代亡国之君的案例后,皇族的下场就往往比较可悲了,即使如此,大部分人还是会在挥舞屠刀后,象征性找来一个号称前朝后裔的人落实“二王三恪”的传统。

三国志游戏中的曹奂

陈留王在东晋共传四世五任。东晋灭亡后,因为陈留王带头劝进和二王三恪制度的影响,这个诸侯国得以继续在宋代延续下去。直到六十年后宋被南齐取代,陈留王不再属于二王三恪之列,公元479年八月,齐高帝萧道成撤销了陈留国,历时214年的曹魏陈留王也正式寿终正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