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蓝之中绽白花

我最早知道昌邑蓝印花不是在山东昌邑,而是在江苏南通。蓝印花的起源在南通,影响广泛。为此,南通特意建了一座全国唯一的蓝印花博物馆,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参观。这座博物馆兼收并蓄,不但展出南通蓝印花,宣传它为中国印染事业做出的贡献,也对其他地方的蓝印花进行概展,其中就有昌邑蓝印花。我对蓝印花的知识一知半解,只知道在江南和福建蓝印花在民间盛行,在印染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对山东昌邑蓝印花的确不了解,需要好好补课。

从江南水乡回来,查阅资料,拜访业内人士,终于对山东昌邑蓝印花有了肤浅的认识,了解它对推动地方经济做出的贡献,对推动民间传统印染技艺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有一种“蜡染”技术,所谓“蜡染”,就是把蜡绘于布上,按照事先设计,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之后进行染色。染完色再把布料上的蜡去掉,将图案显现出来。这一技术先传到江南地区,形成了蓝印花。江南的蓝印花又称靛蓝花布,距今有一千三百年历史。蓝印花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可以大批量把白布染成蓝印花,很快就推广开来。

昌邑制盐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盐业一直是昌邑的重要产业。古代制盐、贩盐、售盐都是官府统治专营,民间从事这项活动受到严厉制止和打击。但因走私盐赚大钱,还是有人铤而走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把昌邑盐偷运到江南贩卖,获得超额利润。 这些人再采购当地特产,像茶叶、丝绸等运回山东,一来一去都不跑空,赚的钱更多。采购的当地特产中就有蓝印花。开始采购量不是很大,因为山东人对这种蓝印花还不太“买账”,销路也不是很好。后来蓝印花在山东大行其道,主要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蓝印花少,受到官吏女眷的青睐,做成小袄和头巾穿戴,引起很多女人效仿,用先现在的话说就是引领时尚。造成蓝印花供不应求,价格也飞涨。

蓝印花求大于供,让走南闯北的昌邑商人嗅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为何不在昌邑本地建立印染作坊,大量生产蓝印花呢?于是几家大商户联手,从江南引进设备和印染蓝印花的工匠,在昌邑本地生产蓝印花。有一首古诗曾这样形容当时印染作坊的景象“蓝靛缸中捞明月,星光之下百架竿。”意思是说,印染蓝印花的工匠在夜间都要加班,天上的月亮映照进染料缸里,晾蓝印花的架子排开上百尺长,可见当时的规模有多大。

蓝印花印染技艺在昌邑推开后,很快就辐射到周边地区,近到青岛、潍坊,远到济南、德州,又扩散到河北、河南。伴随需求的增加,用原来的印染工艺生产蓝印花难以满足市场,必须进行改革。要不要改革,怎么改革,面对这些问题,昌邑的蓝印花作坊有过激烈的斗争,有的合伙人因此散伙,阻力很大。

据说,有一姓田老板开的印染作坊,决定第一个“吃螃蟹”,进行蓝印花印染技艺改革和创新。他集合多位高水平蓝印花印染工匠,在自家作坊里进行改革实验。首先进行改革的是将蜡染所用的蜡改为其他材料,这是因为,蜡染的蜡本地不生产需从外地采购,增加了运输和储存成本。在印染完成后,除掉蓝印花上的蜡比较费时费力,影响生产进度,必须找到一种替代品。印染工匠们先后实验了多种材料都不理想,改革很不顺利。

有一天,有一个工匠因为家父生病,要提前支取自己的工钱。他到账房去领钱的时候,经过院子,看到两个丫鬟正打袼褙。袼褙是做鞋底用的材料,主要用废布料做成。做法是在一张木板上先刷浆糊,然后把废布料平贴到浆糊上,然后在废布料上再刷浆糊,再往上平贴废布料……刷一层浆糊贴一层废布料,循环往复要贴十几层废布料。贴好后在太阳下晒干,把袼褙从木板上揭下来,就可以使用了。这个工匠看到此景,脑袋忽然灵光一闪:如果用浆糊代替印染用的蜡,效果一定不错。他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印染作坊的掌柜,马上进行实验。经过几个工匠的反复研究、试验、改进,最后终于制成了用石灰和豆面调成的糨糊。做浆糊的材料容易采购,涂抹在布料上时操作容易。仅此一项就节约不少成本。

蓝印花在印染花纹图案时,先将花版铺在白布上,用石灰和豆面调成糨糊,以毛刷蘸糨糊刷在花版图案空白处的白布上。晒干后,将布对叠起来,图案朝外,放入蓝颜料染缸里。根据需要,可以染数遍,分别得到从浅蓝到黑蓝不同颜色。染过之后,将布晾干,搓掉石灰和豆面做的浆糊,白色图案显现出来。这就染成了蓝底白花、清晰爽目的蓝印花。这项印染材料改革的成功,大大激发了印染工匠们的积极性。很多原来认为蓝印花材料不可能改变的人也转变了认识,积极参加蓝印花材料和技艺的改革。

后来,昌邑的印染工匠们又借鉴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技术,发明了镂刻花版技术。他们将各式各样的图案镂刻在木版上,如同印刷一样,使布上的白花标准化、定型化,避免了蜡染图案的随意性。

镂花版是昌邑蓝印花生产中的一项关键性工艺,而制作花版之前的图案设计更是一种决定花版价值的艺术创作活动。他们制作的花版图案造型美观,花纹雕刻细腻,印花清晰,结实耐用。花样多取材于天然花卉中的牡丹、荷花以及梅兰菊竹等,再配以虫鱼鸟兽。老百姓喜闻乐见,非常受欢迎。制作花版,先要用毛头纸7层打成纸壳,晒干后,将设计好的图案描在纸壳上。然后根据图案形状,分别用方、圆、长、扁等各种刻刀将图案部分镂空,使纸壳成为花版。最后用桐油油漆三遍,晾干后即可使用。这种改革不仅规范了蓝印花的白花图案,重要的是提高了印花速度,大大提高了蓝印花的产量。从此,昌邑蓝印花销路打开,影响也越来越大。

尝到改革甜头的蓝印花工匠不断推陈出新,此后又推出一种将白布印染成蓝底白花双色布的新工艺。这种独特工艺技术生产的花布色调明丽、图案精美,既有制作服饰实用价值,又是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品,深受人们喜爱。这种具有昌邑地方特色的蓝印花被命名为“昌邑蓝印花”。不但在山东打出名气,北京、河北、河南、安徽以及东北三省的客商闻风而来,购买“昌邑蓝印花”。这也带动了昌邑本地的住宿和餐饮业,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店铺的招幌,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印染花版的产生,解决了蓝印花绘画困难,促使昌邑蓝印花染坊快速发展,大型染坊近200家。有的村庄几乎是家家户户从事与印染相关的工作,晾蓝印花的架子能排列三四里地,可见当时的蓝印花规模有多大。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不聊生,工商业凋敝,昌邑蓝印花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殃及,蓝印花染坊纷纷倒闭。没有倒闭的也缩减规模苟延残喘,勉强维持生计,昌邑蓝印花一蹶不振走下坡路。日本侵占青岛时,有一个日本兵在一家小布店里偶然遇到昌邑蓝印花,爱不释手。原来,他入伍前是一位大学老师,专业是研究民间工艺美术。他打听到这种风格独特的蓝印花是昌邑生产的,很想到昌邑参观印染蓝印花作坊,亲眼看看昌邑蓝印花是怎么生产的。可惜作为军人身不由己,一直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

改革开放后,有日本客商来到昌邑,专门打听昌邑还有没有蓝印花作坊。原来他是当年那个日本兵的儿子,为了实现父亲的夙愿特意来到昌邑,为的就是替父亲亲眼看看蓝印花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开放市场引进来,搞活经济走出去,给昌邑蓝印花复兴提供了机遇。作为山东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昌邑蓝印花开始抛头露面进入国际市场。还参加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受到许多业内人士关注,昌邑蓝印花这株民间艺术之花沐浴春风绽放,深受好评。

最近几年,伴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昌邑蓝印花和其他优秀传统民间工艺一样,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不但有专门的生产工厂,有专门做经销的贸易公司,有关部门还组织昌邑蓝印花技艺传承培训班,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昌邑蓝印花的影响越来越大,走的越来越远……

昌邑蓝印花,一朵蓬勃绽放的民间工艺奇葩越来越艳丽,越来越芬芳。它是昌邑的骄傲,也是山东的骄傲!徐明卉山东电影家协会会员成人组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山东省作协 澳洲山东同乡总会 澳中文联

法国山东商会 德国山东同乡会 加拿大齐鲁同乡会

执行团队: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