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位开国上将中有三位原是国民党名将 他们为和平解放做出贡献

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一些弃暗投明为新中国解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国民党将领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三位开国上将,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为了人民免受战祸,在全国解放前夕通电起义,为和平解放做出了伟大贡献。

一、陶峙岳率部在新疆起义

陶峙岳,1892年出生于湖南宁乡,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后加入同盟会。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参加过北伐战争以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团长,第四十军三师副师长、师长,第八师旅长、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国民党军第八师师长,第七十七军军长,率部参加淞沪抗战,第8师并非中央嫡系部队,进入淞沪前线时,其装备甚至仍为20年代的汉阳造步枪为主,全师根本没有重型武器。参战近3星期,全师作战人员从参战时的8000余人减员至700人。

1938年陶峙岳任第一战区第一军军长。1940年任第三十四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1941年任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陕西民众动员指挥部参谋长、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1942年任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1943年秋调往酒泉担任河西警备总司令。1946年任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新疆警备总司令。同年夏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在解放军兵临城下之时,他分析新疆的特点,认为部队驻地分散,不能互相支援,又由于地理环境特殊,难以得到外援,民族关系又比较复杂,一旦打起来,对国家、人民,对自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1949年9月25日率部在新疆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峙岳将军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1954年,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12月26日在湖南长沙逝世,终年97岁。

二、陈明仁长沙起义

陈明仁,1903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陈家岭。幼时读过私塾和本地小学,1920年考入长沙兑泽中学,毕业后回家乡白兔潭小学教书。1924年,他不顾家庭反对,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学习军事,后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任第2预备师师长,参加的九江保卫战和桂南会战,1941年调任第71军副军长,1944年升任军长,随中国远征军参加滇西对日军反攻作战,在接防的第二天即夺取回龙山,并乘胜攻克畹町,同在缅北作战的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打通中印公路。

1947年6月奉命“死守四平”,被人称为“干城之将”。四平之战后,陈明仁被提升为兵团司令官,但不久被告发纵兵抢粮而被撤职,调任南京总统府参军闲职。此后,在好友的劝导和中共党组织的影响下,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对蒋介石开始产生反感。1949年2月,率部到长沙,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长沙警备司令、任湖南省主席、省“绥靖”总司令。

同年4月国共和谈失败,解放军渡过长江,湖北亦失守,7月22日,程潜、陈明仁派出代表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8月3日,长沙市民组成长沙各界迎接解放筹备会,当晚,国民党湖南党、政、军有关人员集会,决定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八条。4日,程潜、陈明仁率湖南保安部队及国民党第一兵团全体官兵在长沙举行起义,5日,湘中和平解放。中共领导对在长沙起义的程潜、陈明仁委以重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四野第21兵团司令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2月,率部赴广西执行剿匪任务,歼匪特3万余人。1952年1月,所部改编为水利工程队司令部,领导荆江分洪工程建设。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74年5月21日,病逝于北京。

三、董其武绥远起义

董其武,1899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河津县。1919年,董其武到太原考入阎锡山创办的学兵团,1924年开始军旅生活,连年作战,几易部队,后加入国民革命军。1927年北伐开始,董其武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4军先遣纵队,任支队长,转战豫皖各地,屡立战功,后升任中校副团长,但因不是蒋介石嫡系,竟遭排挤。他本想到上海另谋出路,结果生活陷入困境。当时,任天津特别市警备司令的傅作义将军正在扩编军队。他千里迢迢奔赴天津,被委任为额外上尉参谋,后任少校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董其武积极投身抗日战争。1933年5月中旬,他率部参加“长城抗战”。1936年在傅作义将军指挥的“绥远抗战”中,他率领部队星夜行动,出其不意,分路抄袭敌后,一举将红格尔图的日伪军歼灭, 为百灵庙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七七”事变后,他率部转战平绥一线,其后与八路军紧密配合,参加了着名的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他率3000名精兵,深入日军腹地,身负重伤,坚持指挥奇袭板垣师团前线指挥所,取得了辉煌战果。

1937年年底,董其武任第101师中将师长,转战晋西北,结识了贺龙、南汉宸、程子华等八路军领导人,坚定了国共合作的信念。1940年起,他先后担任暂3军中将军长、骑4军军长、35军军长、第 12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其间始终坚持对日作战。1946年年底,董其武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绥远省保安司令,以后又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董其武审时度势,明确表示要追随傅先生走和平道路,毅然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以和平方式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9月19日,在傅作义将军的帮助下,董其武率绥远军政人员通电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副司令员、第23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第69军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